书城童书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10641500000027

第27章 北京人的“新”方言

“侃”是北京人的创造。老北京的所谓“白话蛋”,如今叫“侃爷”。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三教九流皆可聚面侃之。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市场行情,婚姻人生都可以“侃”。“侃”的内涵有多深,外延有多广,谁也说不清。

善侃者大多有“道”。“道”是什么?工作有“道”,谋职有“道”,挣钱有“道”,出国有“道”,甚至生病住院,死了人上火葬场都必须有“道”。“道’”有“红”、“黄”、“白”、“黑”等分,不同人等“各行其道”。

如今走在街上,亲朋好友相遇,说不上几句,准问:“哥们儿,混得怎么样?”什么叫“混”?工作干得好的也说“混”,那是自谦;但真“混”的也大有人在。有人“混”吃喝,有人“混”玩乐,有人“混”文凭,有人“混”出国,更有人“混”工作。

众多的“混混”中,不乏“混”钱者。近年北京人口里的钱变成了“款”,腰缠万贯者,乃“大款”。京城大,“大款”也多,外地来京者、外国来华者、衣冠楚楚者、不修边幅者,皆可能是“大款”。

在北京,什么人都可以称“爷”,“爷”成了“官称”。蹬三轮的称“板爷”,做买卖的称“倒爷”,有钱的称“款爷”。

这些称“爷”者,很会“练”。北京人不管干什么事都可称作“练”,做买卖称作“练摊”,干工作叫“练活”。要“练”得“火”起来,不“黑”不行。欺行霸市者“黑”。靠手中权力索贿受贿者“黑”。

北京人的新方言还有许多,有的用现代汉语难以表述清楚,有的正在发展变迁中。

百年沧桑话沪语

1853年,西人丁·Edkins在上海最早系统地发表了他记录的上海话:“黄浦水大来野”,“买拉个米担(拿)来拨是(给了)穷人”。那时的上海属松江府,上海话很像现在的松江话。

随着城区的扩展,大量迁入上海的移民带来了天南地北的方言。像上海话中的“阿是”来自苏州,“阿拉”来自宁波,“木佬佬”来自杭州。就拿上海的小吃来看,五方佳食的美名由于热闹的夜市开放而融入沪语词汇,宁波的“鸭膀”、“黄泥螺”,苏语的“甘草梅子”、“盐金花菜”,广东的“鱼生粥”,苏北的“麻油散子”、“脆麻花”,加上本地的“擂沙圆”、“熏肠肚子”、“五香茶叶蛋”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单说反映上海饼类的名词就有大饼、羌饼、麻饼、面饼、蹋饼、葱油饼、香脆饼、香酥饼、曲奇饼、老婆月饼、老虎脚爪、蟹壳黄等。上海话中一时面熟陌生的名词骤增。

西方文化的东渐也带来了许多新同,像“色拉、土司、白兰地、吉普车、沙发、司的克、水门汀、派司”,使沪语中的外来词特别丰富。与此同时,“十里洋场”上的腐朽文化也曾污染过沪语,像“燕子窠”里“吹横萧”,“开门堂子”中“打野鸡”,一些黑行为带来了“打白客”、“剥田鸡”、“背娘舅”、“拉皮条”、“放白鸽”、“吃豆腐”等一批词语。上海还一度出现了闻名世界的“洋泾浜话”:“麦克麦克”形容钞票多,“毕的生司”则是身无分文了。在与洋人的交往中,洋人做过沪上店肆的“洋盘”,上海人也有过“吃外国火腿”(足踢)的经历。那些旧词语而今大都随旧事物的消亡成了过眼云烟。

繁荣的经济文化和频繁的交往使上海话成为吴语中发展最快的方言,即使一些常用词也在140年里发生变迁。相当于普通话“很”这个副词,沪语中就先后有“野、邪、邪起、交关、穷、老、赫”几个,现在“伊老好”的“老”占了优势,“野、邪、穷”都已淘汰。“你吃饭没有”,开埠时说:“侬饭吃啊未?”后来说:“依饭阿曾吃?”现在是“浓饭吃了哦?”几经更迭。

经历了天翻地覆的上海方言,积累了许多极为生动的词语,表达十分灵活。如形容回有“的粒滚圆”,形容脆称“刮辣松脆”,形容烫说“热炙谱烫”;“额角头碰着天花板”极言侥幸之极,“霉头触到哈尔滨”极言倒霉之重一“门槛精到九十六”极言精明之甚。一大批惯用语如“出外快”、“轧苗头”、“牵头皮”、“打回票”、“触壁脚”、“收骨头”、“卖关子”等,往往随口说来,言简意赅。青少年还在不断创造新词,如表贬的“大兴”、“戆脱”,表褒的“乓乓响”、“赫嗲”,海派风味隽永。如今上海话已跟着上海人的足迹流传各地,不但在大陆处处可闻,而且远布港台欧澳日美,传播着大上海的民风和文明。

怎样学好语文

不少同学学习语文,精力花费了许多,效果却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学习语文呢?下面几点可供参考。

1。做好课前预习。

新课开始之前,就要认真做好预习工作。首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比如,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物?结果怎么样?然后,再仔细阅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待课上解决。再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通过预习发现问题,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上课专心听讲。

专心听老师讲课,这是最重要的。有些多音字,我们查字典也把握不准,就要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老师讲解时,要重点解决自己不理解的生词。老师分析课文时,看一看和自己分析的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要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及老师划分的依据。这样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比泛泛而听效果要好得多。

3。做好课堂笔记。

小学阶段课堂笔记比较简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圈上勾画,即用不同的圈点、线条等符号,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圈出重点词语,勾画出重点句段。二是用笔记本或在书的空白处记录。记录内容主要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老师的板书等。认真做好笔记,能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4。课后整理复习。

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回顾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认真完成作业。有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师请教,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决不能留下尾巴。

如果能认真做到以上几点,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成绩一定会不断提高。

汉字横行书写从什么时候开始

古人写文章都是直行从右往左书写,是什么时候开始改为横行从左往右书写的呢?

原来,古人书写材料一开始多为木简、竹简,书写工具多为毛笔。木简、竹简狭而长,竖写起来方便,用毛笔写字,也是从上往下方便,再加之汉字是方块字,所以形成了直行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定势,虽然后来发明了纸张,但是“积习难改”,书写顺序依然不变。

时至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致力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改用横行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1909年,我国出现第一本“横排本”书籍——《音韵记号》,其作者为刘世思。

“丑小鸭”的比喻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这篇童话的名字就叫《丑小鸭》,它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

《丑小鸭》讲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只小鸭(其实它是一只小天鹅)刚出生,就受到了鸭子们、鹅们和鸡们的嘲笑和欺负,因为它长得和别的小鸭不一样。大家都讥笑它说:“这只小鸭太丑了,简直就是一个丑八怪。干脆叫它丑小鸭好了。”

所有的动物都欺侮丑小鸭,它们打它、踢它、骂它、笑话它。丑小鸭忍无可忍,只好四处躲藏,过起了流浪生活。

春去秋来,饱受磨难的丑小鸭渐渐长大了。有一天,丑小鸭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丑小鸭》一发表,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丑小鸭》的作者安徒生时,人们才发现,安徒生的奋斗历史,就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实写照。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由于家境贫寒,当别的孩子在快乐地念书、游戏的时候,小安徒生却不得不去做艰苦的工作来挣钱养家。小安徒生很喜欢读书,因此即使劳动非常辛苦,他也不忘抽空自己读一点书。

就这样,安徒生一边工作,一边刻苦自学,同时,他还勤奋地练习写作。成功总是属于奋斗者的。终于,安徒生的作品被发表了,而他写的那些精彩的童话也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安徒生从一个没书读的穷孩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他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白天鹅”。

《丑小鸭》是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话之一。读者从这篇童话,也从安徒生的奋斗经历中,领悟到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开始很不起眼,或是受到大家嘲笑的人,只要他将自己的优点表现出来,就能做出伟大的事业。于是逐渐地,人们就用“丑小鸭”来比喻那些开始很不起眼,而后来却干出一番事业的人了。

“像一根红线贯穿着”的由来

同学们在分析课文或归纳中心思想时,常常会引用“像一根红线贯穿着”这样的话。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1776年英国海军部颁发了一条命令:凡是军舰上用的绳索,制作时必须捻进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样,只要看到带红线的绳索,就知道是海军用的。所以,水兵们形容某件事情的线索,常说:“像一根红线贯穿着一样。”

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年)使这句成语从英国走向世界。1809年,他在《亲和力》一书中写道:“英国皇家舰队的所有缆绳,从最粗的大索到最细的小绳,都拧进去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要去掉这根红线,除非把绳子拆开。所以,任意截其一段,单凭红线便能断定它是属于联合王国海军的绳索。同样道理,也有一条同情和眷念的红线贯穿于奥蒂里亚的日记中,这条红线将一切聚于一体,对整个作品至关重要。”歌德把这个成语用于评论文学作品,丰富了它的内涵。从此,这句成语便流传开来,表示贯穿于某个作品或某种行为始终的主导思想。革命导师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多次引用过这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