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10641500000024

第24章 不解的字谜

桂林阳朔碧莲峰上雕刻着一个直径将三米的“弩”字,此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游人到此,都要停下来观赏研究,然而100余年来,谁也肯定不了这是个什么字,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弩”字的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王氏擅长草书,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在广西阳朔当县令。就在他任职的那一年,挥笔写下了这个巨幅字,由能工巧匠凿雕在鉴山主峰——阳朔县城的碧莲峰壁石上。遗憾的是,王元仁没有留下任何注释,这样一来,百年墨迹只好留给后人去评说。

这个字如此奇妙,竟引得无数游客骚人抬头仰望,仔细琢磨。

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概括漓江的秀丽景色,因此有人将这个字认作“带”,其意是对“江作青罗带”风光的赞美。但那些善于思考的先辈文人墨客,从此字中又琢磨出“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的意思。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这八个字果然笔笔有着落,字字有根据。

又有个文学家不满足前人的说法,买了拓片带回家中仔细琢磨,细心推敲,认为应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个字的意思,是用来激励来人和后者的对联。

可是又有一位诗人,比那文学家更善于联想,他竟从中揣摩出一首四言诗:

一带山河,举世无双。

少年努力,万古留芳。

上述几种解释,也只是人们的猜测。百余年来,成千上万的古今中外游客,对这个字浮想联翩,各抒己见,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都认为此字一定别有一翻用心,并且寄予深刻的含义。这究竟是个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这个百年之谜,不知何时才能解开。

一个“弩”是什么意思

桂林阳朔碧莲峰上雕刻着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弩”字,此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游人到此,都要停下来观赏研究,然而100余年来,谁也肯定不了这是个什么字,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弩”字的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王氏擅长草书,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在广西阳朔当县令。就在他任职的那一年,挥笔写下了这个巨幅字,由能工巧匠凿雕在鉴山主峰——阳朔县城的碧莲峰壁石上。遗憾的是,王元仁没有留下任何注释,这样一来,百年墨迹只好留给后人去评说。

这个字如此奇妙,竟引得无数游客骚人抬头仰望,仔细琢磨。

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概括漓江的秀丽景色,因此有人将这个字认作“带”,其意是对“江作青罗带”风光的赞美。但那些善于思考的先辈文人墨客,从此字中又琢磨出“一带山河,少年努力”8个字的意思。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这8个字果然笔笔有着落,字字有根据。

又有个文学家不满足前人的说法,买了拓片带回家中仔细琢磨,细心推敲,认为应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14个字的意思,是用来激励来人和后者的对联。

可是又有一位诗人,比那文学家更善于联想,他竟从中揣摩出一首四言诗:

一带山河,举世无双。

少年努力,万古留芳。

上述几种解释,也只是人们的猜测。百余年来,成千上万的古今中外游客对这个字浮想联翩,各抒己见,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都认为此字一定别有一翻用心,并且寄予深刻的含义。这究竟是个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这个百年之谜,不知何时才能解开。

中国古书“第一部”有哪些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历史批评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植物学词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医药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记》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图书总目录是《七略》

什么是“回环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秦观是好朋友。一次,秦观出外游玩,很长时间没回来。苏轼很惦记他,就写信询问他的情况。不久秦观给苏轼回了一封奇怪的信,只见信纸上写了14个字,排成一圈:

已暮赏

时花

醒归

微去

力马

酒飞如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环诗,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和情趣。内容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标点符号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一气到底,没有停顿。读的人可就吃力了,甚至还会产生误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看出标点符号的重要,某校篮球比赛结束,裁判在黑板上宣布:“我校篮球比赛已经结束初二(1)班打败了初一(2)班夺得了冠军。”结果,两个班都说自己是冠军,初二(1)班同学说黑板上明明写着“初二(1)班打败了初一(2)班,夺得了冠军”。初一(2)班同学说,不对,黑板上写的是“初二(1)班打败了,初一(2)班夺得了冠军”。你看,不用标点符号,引出多大麻烦?

读错了还是小事,如果翻译外国著作那就更加麻烦。清朝末年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老先生就闹过不少笑话。林琴南不懂外语,却用文言文翻译过150多种外国小说。他翻译时苦恼的倒不是自己不懂外语,而是中国没有一套统一的标点符号。特别是外国小说中的省略号,弄得他束手无策,只得在省略号的地方写上“此语未完”四个字应付一下。

古人也明显地感觉到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实在难读,汉朝人便发明了“句读”符号,语义完整的一小段为“句”,用“。”表示;句中语义未完,语气可以停顿的地方为“读”,用“、”表示。这样,文章读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宋朝人开始改用“,”“。”表示句读。明朝人又进一步发明了人名号和地名号。有了这些符号便可以避免误读,但用于文章的表达还是远远不够的。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以上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解放以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9月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您”和“她”是如何演变的

“您”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第二人称的敬词。不过,在古时候,“您”只是一般的称呼,并没有特别尊敬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您”是从“恁”字演变而来的。“恁”在古时候是个常用的字,是“这样”、“如此”的意思,有时候也被人借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敬意。南宋戏文《张协状元》里说:“有些钱,怎知奴便凑来助恁。”可见,用“恁”称“您”,由来已久。

“恁”和“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并存的,“恁”可以表示多数,明朝文学家徐文长就说过“你每(们)二字呼为恁”这样的话。“您”也可以表示多数,《五代史评话》中说:“您孩儿们识个什么!”后来,人们终于舍弃了“恁”而专用“您”字。现代汉语中“您”不能再加上“们”合成“您们”来表示多数,就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到了“您”由表多数转向表单数,专用于“你”的意思时,就表示尊敬。近十几年来,有些书上出现了“您们”的用法,不过,在口头上却不这样用,人们仍习惯用“您几位”来表示对不止一人的尊称。商店里营业员常说:“您二位想买点什么?”

“她”在现代汉语中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不过,在古时候,“她”的读音和含义都与今天截然不同。《康熙字典》中说“她”是“姐”的古体字。这个字很少有人用,属冷僻字,连1915年出版的《辞源》都没有收录它。

古时候,人称代词没有性别之分。“五四”时期,人们开始用“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伊”与“他”并用,有些人分不清,常造成混乱,且与口语读音不同,人们觉得很不方便。1920年6月6日,刘半农在他发表的一篇题为《她字问题》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个第三人称阴性的代词?如果要的话,就用“她”字。这个提议很快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因为“她”既能区别于“他”表明性别,又符合口语习惯,所以人们都乐于接受。

“中文”与“汉语”有什么区别

“汉语”和“中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汉语”是汉族语言的简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语以外,尚有蒙、藏、朝鲜、维吾尔等兄弟民族的语言,通常说的汉语,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语言,但包括使用汉语地区的方言。

“中文”是中国语文的简称,它与“汉语”的区别,严格说来,汉语是指口讲、耳听的语言,“中文”还包括阅读和书写的内容。此外,中文也包括兄弟民族的语文,例如新疆大学就把维吾尔语专业课程设在中文系里。

归纳中心思想有哪几种方法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叙述一件事情也好,说明一个道理也好,总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表示提倡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这个贯穿全文的观点、意图,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中,作者的看法、主张和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教育作用,都体现在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具体描述之中。因此,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包括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想揭露还是赞扬什么?其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综合段意,归纳中心思想。

将主要段落的大意综合起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2。分析文章的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阅读文章时,首先要弄清题意,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题意,先要找出题目的中心词,再抓住关键词,分析限制词。如《一次科技活动》,中心词是“活动”,关键词是“科技”,限制词是“一次”。然后,再分析文章记叙的内容,就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中心思想。

3。从文章的议论、抒情中提炼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往往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认识,点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摘录其中的重点句进行归纳。

4。抓住中心句,领会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句,往往有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最后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