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10641500000019

第19章 伏法

汉景帝的时候,窦太后很宠爱儿子梁孝王,曾有过让他继承皇位的打算。由于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后来只好作罢。这梁孝王对反对者之一袁盎记恨在心,后来暗地里派人刺杀了袁盎。

事件发生后,朝廷震惊,于是汉景帝派大臣田叔去调查处理。田叔经过一番努力,查清了事实真相,也获得了刺杀的证据,于是返回京城,向景帝汇报。

景帝见到田叔后,首先问道:“事情查清楚了吗?梁孝王有问题吗?”

田叔回答说:“经过调查,梁孝王确实有罪,按照法律应当判决死刑。”

景帝又问:“有他谋杀的证据吗?”

田叔没有按事实一一汇报,他换了一个话题回答道:“我看,您对这件事也没法办啊!”

景帝一听,很诧异,就反问道:“那是为什么呀?”

田叔严肃地说:“如果梁孝王不偿命,那么汉朝的法律就得不到执行;如果真的伏法(犯法者被处死),那么太后也会吃不香、睡不着啊!”

汉景帝听后,顿时默默无语了,他确实没法办。

原来梁孝王与景帝都是汉文帝的儿子,为窦太后所生,而太后又极喜欢梁孝王,所以事情虽已查清,但就是没法处理,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田叔所说的“伏法”后来就成了一个词语,至今还常用。这个词在意义上今天和古代也没有什么变化。凡是犯人被执行了死刑就称为伏法,是书面语言。如:盗窃犯经法院判决后,已于日前伏法等。

俯首

司马谈是西汉时期阳夏人,汉武帝时为太史令。他学问渊博,办事认真,治学严谨。他有个儿子叫司马迁,10岁时就能阅读古代的典籍,如《春秋》、《国语》等。20岁时曾周游天下,南到过长江、淮河一带,到过大禹住过的会稽山,到过舜帝巡游过的九嶷山;北去过齐国、鲁国的故地,寻访过孔子生活过的古迹,后来他还到过四川以南,到过昆明等地,真是见闻广博。

有一年司马谈随汉武帝东巡泰山去封禅(一种隆重的祭天的仪式),结果到了洛阳后就病倒了。无法再走,只好在洛阳停留下来。

司马谈病在洛阳,而且越来越严重。司马迁闻讯后,赶到洛阳看望父亲。这时司马谈已经病危,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断断续续地说:“我的病是很难治好的了,我死后,你一定不要忘记我还没有做成的一件事,这就是我一直想写一部史书,可是现在无法去写了啊!作为太史令,我不能将以前天子的功业记载下来,我始终惶恐不安呀,你一定要记住啊!”说完,泪流满面。

司马迁认真地听着,心中十分悲痛。他低着头,流着泪说:“儿子愚笨不聪明,请让我详细地了解先人所编的历史和典故,然后再如实地记载下来,不敢有所疏漏。”

司马谈去世三年以后,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他牢记父亲的遗言,认真阅读各种史籍、史料,了解各地的史迹,搜集各种传闻,加以考证。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这部作品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保留了从西周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巨著,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

“俯首”一词就是描述司马迁在聆听父亲遗命时态度的。“俯”的意思是把头低下,它与“仰”是相对的。“首”就是头。“俯首”就是低下头。如:俯首沉思。它也往往引申为顺从,如:俯首听命,俯首帖耳等。

斧正

战国时期,庄周作为老子学派的代表人物非常著名,人们称他为庄子。他著有《庄子》一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在楚国的都城郢,有一个人用白色的灰泥粉刷房屋,一不小心,白泥掉到了地上,溅起了白色的泥点。一个泥点正溅在了这人的鼻尖上。那白泥在鼻尖上非常薄,就如同那苍蝇的翼翅一样,可是又非常的牢固,怎么抠也抠不掉。

这人很苦恼,央求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求他用刀、斧削去鼻尖上这薄薄的白泥。

石匠请来了,他拿着一把锋利的小斧站在这人的面前,要求对方一定要站直,目视前方,全身一动也不能动。这样刀斧下去,才能准确命中。

这人也很勇敢,他挺着胸,抬着头,目光平视,直直地站立着,纹丝不动。

石匠瞄准那沾着薄薄白泥的鼻尖,屏住呼吸,飞舞着那把利斧。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嗖的一声,斧子的锋刃就从那人的鼻尖上轻轻地擦过,白泥顿时被干干净净地削掉了。而那人仍直立着,没受一丝一毫的损伤。

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了,非常好奇,希望能看到这精彩的表演,于是派人去请这位石匠,可石匠听说宋君的意图后,婉言谢绝了。石匠解释说:能这样做不只是匠人的技艺要高超,而且需要对方很好的配合,否则就不能成功。可惜能配合的人已经不在了,自己没有合作的人,也就无法再表演了。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一个典故,叫“郢政”或“削正”。“政”同“正”,改正的意思。因为是郢地人,所以叫“郢政”。因为动作是削、砍,所以又称“削正”。因为用的工具是斧头,所以后来又称“斧正”。现在最常用的是“斧正”。

“斧正”是书面语言,“斧”的意思已经淡化。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请人为自己修改文章,是一种尊敬的说法。如:文章已经写好,请您斧正。

负荷

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公孙段,他对晋国贡献很大,晋国国君将一大块田地赏赐给了他。

公孙段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丰施却不敢继承这笔田产。怎么办?郑国一位很有名的大夫子产替丰施出主意:让他把这田产转赠给晋国当时的执政大臣韩宣子。

子产对韩宣子说:“过去贵国君王认为公孙段有功,而且能承担大事,所以赏赐给他田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却不敢继承这一赏赐,又不敢报告贵国,所以想私下转赠给您,请您务必接受。”

韩宣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这情况后,他一方面表示感谢,一方面反复推辞。为了劝说韩宣子,子产引用古人的话说:“古人说过,‘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这话的意思是:父亲劈的柴,儿子无力来背负肩担。对先人的俸禄,丰施都不敢承受,更何况大国的赏赐呢?即使在您执政时,这田地没有什么问题,但后人要谈起这个问题时,又会有怎样的议论呢?这晋国的土地怎么赐给了郑国人呢?那时郑国就可能获罪,丰施也会因此而受到惩处。您如果接受了这田地,日后郑国就不会有这个罪名,实际上也帮助了公孙段的后人,使他们免除了灾祸啊!”

子产言辞很恳切,韩宣子同意了,他接受了这田产后报告了当时的晋平公。晋平公也没有反对。

“负荷”这个词就是从子产引用古语劝说韩宣子而留下来的。“负”是背负,即用背背着;“荷”是肩担,即用肩扛着、挑着。“负荷”就是担负、承担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负担,是书面语言,如:减轻负荷,免去了沉重的负荷等。

现在“负荷”一词应用广泛,意思也有了发展,像建筑物、电力设备、机械设备以及生理组织等所担负的工作量也称为负荷或负载。如:电力负荷,机械负荷等。

复辟

桀是夏朝一个暴虐无道的君主,他的残酷统治引起了各部落的反对。以汤为首领的一支人马就起来讨伐。他们聘请了一个叫伊尹的贤能人出谋划策。在伊尹的帮助下,这支人马打败了桀,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汤成为商朝第一位君主。

伊尹因建立商朝有功,被汤王尊为阿衡,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后来,汤王去世了,太子太丁还没继位就死去了,这样就只好让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可是刚刚过去三年,外丙也去世了。伊尹等大臣们又让外丙的弟弟中壬继位,他过了四年,也离开了人间。这样就找来了太丁的儿子太甲继位,这太甲就是汤王的嫡亲长孙。

没料到太甲掌权以后,只知道享乐,一天到晚不理政事。他也不遵守汤王过去立下的规矩,只会荒淫堕落。伊尹等人多次规劝也没有效果。在此情况下,伊尹果断地将太甲放逐到汤王的安葬地桐宫,让他好好的反省。其间,由伊尹自己掌握大权,负责一切。

太甲在桐宫三年,闭门思过,检讨自己,他开始悔过自责,决心弃恶从善。伊尹经过考察之后,证实太甲已经悔悟,于是又把太甲迎回都城,把一切权力交还给他,让他继续当君主。

太甲复位以后,注意修德,改邪归正,很快,诸侯都归服他,百姓也过着安宁的生活。伊尹见到这情形非常高兴,他专门写了《太甲训》三篇,赞美太甲。

太甲由被放逐到后来恢复君主地位、继续执政的这种情况,后来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复辟”。“复”是恢复,“辟”是君主。“复辟”就是指失去了君位的君主,地位得到了恢复,重新掌权。这词本来并没有贬义。后来意义上、感情色彩上都有了变化。现在常用它来比喻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反动制度得到复活。一般用于反动势力方面,有明显的贬义。

腹诽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官员叫颜异。他为人正直、廉洁,所以逐渐被提拔重用,由原来济南的一位亭长不断晋升,后来位列九卿,直至担任大农令的职务。

有一年,汉武帝与御史大夫张汤,造好了一种新的钱币叫白鹿皮币。这是用一种鹿皮制作的货币。在货币发行前,他们征求颜异的意见。

颜异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王侯们朝贺时用的是青色的璧玉,价值不过四千,而他们用来托那璧玉的白鹿皮垫,现在成了货币,价值却高多了,这样就会本末倒置,太不相称了吧!”他的反对,使汉武帝很不高兴。

张汤是有名的酷吏,与颜异本来就有矛盾,听了这番意见后,心中更加反感。没过多久,恰巧有人来告发颜异,说他非议朝廷,而朝廷让张汤来审理这一案件。

张汤早就想报复颜异,这次机会来了,他自然十分高兴。他想方设法搜集、寻找颜异的罪行。

有一次,一位趋炎附势的门客与颜异交谈,谈起了朝廷新颁布的白鹿皮币的法令,说法令中有不够恰当的地方,然后有意地观察颜异的反应。颜异这回比较谨慎,并没有接这话茬儿,只是嘴唇微微一撇,实际上是一句话也没讲。然而张汤根据这一密报,居然定下了颜异的罪行。张汤上奏章给皇上,说颜异身为九卿,看到新的政令有不合适的地方,不上朝进言,却在肚子里诽谤,应当判处死罪。结果颜异真被张汤处死了。

从此,“腹诽”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罪名。在旧社会,凡是诬陷人时往往就援引这一例子,定人家腹诽的罪。由于张汤这样罗织罪名陷害无辜,所以朝廷里大大小小的官员,谁也不敢再提意见。

“腹诽”一词是从张汤上奏中留下来的。“腹诽”就是在肚子里诽谤,没有说出来。现在运用时并不一定都是诬陷人、诽谤人,有时嘴里虽没有说出来,但心里在反对,也可以用腹诽。如:对这事腹诽的不少;这事既然公开讨论,就可以直言,用不着腹诽啊。这个词也可以写成“腹非”。

腹稿

王勃是唐朝初期的诗人,聪慧好学,能诗能文,与同时代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据说,他6岁时就能写诗,被称为神童。

王勃的父亲曾在交趾(现在的海南)做官。有一年,年轻的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江西南昌时,赶上了一次盛会。

那时南昌都督阎伯屿正在滕王阁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那滕王阁耸立在赣江之滨,风景优美,是当地的名胜,也是文人墨客经常聚会的地方。

时逢重阳佳节,阎都督大宴宾客有他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借这次酒宴,显露自己女婿的才华。为此,他的女婿早已作好了准备,只待临场的时候,一显身手。

宴会开始后不久,阎都督举杯致词。他说:“今日盛会,诸君都是名流学士,大家的兴致极高,应有文章记述盛况。”在座的宾客齐声拥护。于是阎都督命人取出纸笔,请宾客们撰写。众宾客都了解阎都督的意图,所以一再推辞,无人动笔。

那天,王勃正好在南昌,听说滕王阁有宴会,而且都督还亲自出席,十分好奇,于是就赶了去。他根本不知道这阎都督设宴的目的,也不知道其他的内幕,见大家让来让去,无人执笔,也没有多想。当侍者来邀请他撰写时,他很痛快地接过了纸笔。

这一情况使宾客们都十分吃惊,阎都督也很不高兴。因为他原先的安排被这突然出现的情况打乱了。他心里生气地想:“这毛头小伙子究竟是什么人呀,怎么这样不自量力呢?”

阎都督因为不高兴,借故暂时离开了宴席,但是他派了人紧紧地盯着王勃,吩咐手下人,见到他写一句就来报告一句。

王勃铺开纸张,挥笔书写,开头两句写的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传报的人一看,记了下来,立即报告。

阎都督听了,撇了撇嘴笑说:“老生常谈耳!”接着有人又报告了下一句:“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意思是南昌这个地方,像天上的星宿翼、轸分列一样,地理上接着衡山和庐山。阎都督听后,沉思不语。接着又报来了三四句,他开始有些坐立不安了。心想这小伙子还真是有才华呀!正在这时,又有人报来王勃写下的新句子:“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落霞、野鸭齐飞天际,秋水、长天同样碧蓝)。阎都督一听,大惊失色!他真是没有想到这年轻人竟如此有才。这时,他突然站了起来,极为佩服地说:“了不起,真是天才!这文章会永垂不朽啊!”

阎都督是很爱才的,他当即来到阁中,夸赞了王勃,并吩咐重新摆上酒菜,把王勃待为上宾。众宾客也被王勃的文章所震动,他们没有想到这位年轻人竟是一位大手笔。

文章确实写得不错,这就是有名的《滕王阁序》,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传世之作。

王勃的名声从此越来越大,一些人对他不打草稿,当场命笔,写的文章又好又快,非常惊奇,就虚心地向他求教。王勃告诉他们说:“写文章各人的习惯都不一样。有的人先在纸上打草稿,有的人在肚子里(实际上是在脑子里)打草稿。我的习惯是先磨好墨,然后盖着被子睡觉,最后起来一挥而就。其实,我躺下以后就在构思,文章的内容、结构都在躺着时想好了。没条件躺下时,也要在动笔前多想一想,上次宴会上,当人们在饮酒谈笑时,我就考虑好了。”

后来人们就把王勃说的这种构思方法叫做打腹稿。这样就产生了“腹稿”这个词。所谓“腹稿”,指动笔之前所作的构思、所作的准备。如:他的即席发言很好,是得益于他的腹稿啊!

改观

东汉桓帝的时候,王畅被任命为南阳太守。南阳这地方,贵族、豪强较为集中,不少人仗着特权横行乡里,作威作福,而前任一些太守都不敢触动他们,对他们无可奈何,正因为这样,这些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

王畅对南阳的这种情况十分不满,他想既然当南阳的地方官,就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他决心要好好治理,一改过去的这种风气。

王畅上任以后,说干就干,采取了坚决的措施。不管势力有多大,只要有罪,他都坚决惩办。他让人揭发豪强、恶棍的罪行,并且认真调查处理。他规定:凡是受贿,得了赃款而不自首的人,一律将财物没收,按法律判罪。若有隐瞒,一经发现,就让地方官吏拆他的房屋,砍他的树木,填他的井,砸他的灶,让他无法生活。这样一来,南阳地方豪强都惊恐不安,社会秩序有所好转。

在这严刑峻法情况下,王畅手下的一名官员张敞劝他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常之教在于宽大,这是‘书经’上说的。凭着您的聪明才智,实行仁义的政策,那么海内的人一定会改变看法,这是很容易的。”张敞的话是建议他不要一直使用这种强硬的政策。王畅接受了他的意见。

张敞说的话,留下了“改观”一词。“改”是改变,“观”是看法、观感。张敞的话原意是施行仁政,海内的人都会改变原来的看法。现在这个词用得更为广泛,意思也有所变化:“观”是景象或样子,“改观”就是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了新的面貌。如:大为改观,迅速改观等。

沟壑

战国时期,有一年,邹国与鲁国打了起来。邹国的一些官员被鲁军打死了,而邹国的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人替这些官员去拼死战斗,这使邹穆公非常生气。

一次,孟子见到了邹穆公,邹穆公问孟子:“这次战斗,我的官员牺牲了33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人主动去为长官拼命。如果杀了他们吧,又不能全都杀尽;若是不杀吧,又恨他们太不像话,您说,对他们该怎么处理呢?”

孟子严肃地回答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您没想一想吗?闹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中那些年老体弱的人,连葬身之地也没有,尸体都丢弃在山沟里,年轻力壮的人则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可是您的粮仓里粮食却装得满满的,仓库里财物也是多多的,您的官员不向您报告,不采取措施救济灾民,这是当官的失职呀,也极大地伤害了老百姓啊!”

说到这里,孟子停了片刻,接着,他叹了口气说:“曾子说过‘千万要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反过来就会怎样地对待你’。老百姓现在才得到机会报复那些官员啊!您可不要怪罪他们。您只要施行仁政,那么这些百姓就会爱他们的上司,就自然会为长官尽力的。”

邹穆公听到这儿,没话可说,他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

“沟壑”一词就是孟子在这次谈话中说出来的。“壑”音,山沟或大的水坑,与“沟”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壑”多是天然形成的,“沟”有的是人工挖掘的。“沟壑”指山沟或大坑,是书面语言。如:沟壑纵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