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32

第32章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开创了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叔本华生平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出生于波兰丹泽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曾被国王册封为“枢密顾问”。母亲约翰娜·亨利埃特是一位颇有文采的浪漫主义小说家,性格开朗,喜好交际。

叔本华出生后不久,便随母亲迁入奥里瓦庄园,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由于父母性格不合,所以他们时常借旅行来减少相互间的摩擦,这便使得叔本华的幼年和童年是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度过的。小时候的叔本华孤僻、傲慢,喜怒无常,或许因为家族精神病史的缘故,他从幼年便有些神经质。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因为父亲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因此最初他被迫选择经商,直到父亲在他17岁那年自杀身亡后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叔本华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之后又跟随舒尔策学习哲学,熟知“神明般的柏拉图和奇迹般的康德”。此后,柏拉图与康德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主题。

随后,叔本华离开哥廷根前往柏林。在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也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但叔本华反而变本加厉,他从印度古典哲学名著《奥义书》中汲取了更多的悲观厌世思想。

1814年,叔本华迁居德累斯顿,他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遗憾的是,这被认为是东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发表后竟然无人问津。叔本华对此无奈地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尽管如此,他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叔本华选择与如日中天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空无一人,他也落寞地离开了柏林大学。

1833年,叔本华迁居到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在那里他埋头读书、写作和翻译,度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在此期间,他第一次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1841年,他将自己以前出版的《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合并,起名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然而,出他意料的是这本书依旧无人问津。

1844年,在他的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经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的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也寥寥无几。直到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恰恰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瞬间成了名人,之后才有了后人写的《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他也被尊称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伟大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发布,引起一片哗然。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序言中他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我已经72岁。我总算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终于在他最后的10年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的生活并非完全隐遁,他本人反而有些自私: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的人;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甚至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并使其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他的生活备受世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曾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1860年9月21日,古稀之年的叔本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如常,一个小时后,当佣人再次进来时,却发现他已经倚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地睡着了。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的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叔本华著作

叔本华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其散文式的论述对后世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论意志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等。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文是叔本华的博士论文。这篇博士论文写于1813年,在1847年被重新修订过一次。“充足理由律”可以概括地表达为: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这四种形式并不作为证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这四者中表现其自身。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于1818年,它不仅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看法的完整记录。全书的中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即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

《论自然中的意志》

经过了长久的“无声的愤慨”之后,叔本华终于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中的意志》。在前言中,他公开对黑格尔及其所代表的学派予以沉重抨击,并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

《论意志的自由》

1839年,叔本华发表《论意志的自由》。叔本华对“意志自由”思想的分析,是通过批判和继承两条线索来说明的:一是侧重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绝对理性的批评,在批判中发展出意志自由;一是侧重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特别是对康德实践理性中意志自由的继承。

《论道德的基础》

1840年,叔本华发表《论道德的基础》。书中,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