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密码
10640900000027

第27章 好汉要吃眼前亏

古人云:“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有时候并不是这样,要想过得好,必须“好汉要吃眼前亏”。如果做人老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反而会失去永恒的利益。很多时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吃吃眼前亏,才有后来福。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不仅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还是一种生活中的“致胜”法则。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成大事,须练一练自己忍耐的功夫。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吃眼前亏”的最佳典型。

韩信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所以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有一次,一群乡里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虽然你长得高大威猛,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如果你有本事的话,那么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那么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吧。”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者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所以,当你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宁可吃吃眼前亏。假如韩信愤一时之怒,杀了那个屠夫,是可以不吃这个眼前亏的,但他肯定要吃更大的亏,他的伟大抱负也无法实现。难道我们可以因此说韩信不是英雄好汉吗?当然不能这么说。与韩信同时代的张良也是一位善于“吃眼前亏”的人。

张良原本是一个落魄贵族,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他乡。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见一位穿着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心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五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相约五天后很快就到了,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儿来。”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这样的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挑战。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你和别人开车相撞,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对方车上下来几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荒无人烟的,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你当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自己不受伤!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也只有赔钱了事了。你说他们蛮横无理也罢,欺人太甚也罢,但你应该明白,在人性丛林里,是不太说“理”这个字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哪有什么理可说呢?因此,眼前亏不吃,换来的可能是一顿拳打脚踹或是车子被砸坏。报警?人都快被打死了,报警也来不及啊!

可见,“吃亏”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那就真是得不偿失吃了大亏了。可是生活中有不少人,会为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元气大伤。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学会暂时的让步和一时的忍耐,是一人个性意志坚定的表现。在人生的很多路口或者拐弯处,学会忍耐、婉转和让步,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低头做人、学会隐忍才是智慧做人的金科玉律。还是那句话,“好汉要吃眼前亏”。生活中的胜利者懂得适当的忍耐、婉转和退却,因为这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当下,“好汉要吃眼前亏”已经被一切生活中的胜利者奉为至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