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营养100问
10640600000065

第65章 照料护理

十个月婴儿的睡眠情况

10个月的孩子大约每天需睡眠12~16小时。白天睡两次,夜间睡10~12小时。家长应该了解,睡眠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小儿需要的睡眠比较多,有的小儿需要的睡眠就少一些。所以,有的小儿到了10个月,每天还要睡16小时,有的小儿只需12小时就足够了。只要孩子睡醒之后,表现非常愉快,精神很足,也不必勉强他多睡。

吃点硬食为何对牙齿有益

宝宝的咀嚼能力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中获得发展强健的。父母总是担心宝宝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喜欢给宝宝易嚼的食物,其实这是对宝宝能力的低估,宝宝此时已有8颗左右的乳牙,已经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适当给宝宝一定硬度的食物如烤薯片、干面包等,这样就给了宝宝锻炼牙齿的机会,在不断的练习中宝宝的咀嚼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强。注意的是此处的硬物是不包括铁蚕、核桃等过硬的东西的,这样的东西容易损伤宝宝的牙齿。

婴儿牙齿健康的特点

牙齿健康的特点

牙齿正常生长发育是婴儿身体健康的标志,健康的牙齿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适当的营养作保证,牙齿健康包括出牙时间和顺序、牙齿数目、牙齿大小和排列等方面的正常状态。我国婴儿一般在出生7~8个月时开始长牙,到2岁半左右一共长齐20颗乳牙。如果超过12个月末出牙是出牙延迟,是骨骼发育不良之表现,可能出现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出牙顺序的正常规律是先出2颗下门牙,再萌出2颗上门牙,如果先萌出上门牙,那就表示在该萌出下门牙的时候存在缺钙、缺碘等问题,干扰了出牙的顺序。婴儿出牙后牙齿的数目各个婴儿也不相同,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规律是牙齿数目等于婴儿的月龄减去4~6.如果乳牙数目相差过多,也是不健康的表现,牙齿大小应该均匀,排列整齐,如果乳牙过小或大小不匀,牙齿与牙齿间的缝隙较宽,牙齿排列很不整齐,也表示全身骨骼发育存在缺陷,与体内钙磷代谢和内分泌(如甲状腺、垂体)功能以及营养摄入不足有关,也应该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所以说牙齿是健康的标志,是骨骼发育的窗口。年轻父母必须注意婴儿牙齿的保健。

怎样让婴儿有洁白健康的牙齿

怎样做到牙齿保健

婴儿的乳牙在婴儿刚刚出生时虽然没有长出,但所有乳牙的齿冠(露出牙龈的部分)在胎儿时期就在牙床内形成了。如果要想让小儿有一副健康的牙齿,就应做好牙齿保健。母亲必须在妊娠时期就注意营养物质的摄取,以保证婴儿牙齿的生长发育及强健洁白。经研究证明,具有强健牙齿作用的物质主要有:钙、磷、维生素D、维生素C等。因此孕妇要多吃一些富含矿物质钙、磷的食品(如绿色蔬菜和豆制品),要多晒太阳,或补充一些鱼肝油。

四环素类药物能引起小儿牙齿变色,并且常常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以致容易发生龋齿。孕妇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小儿出生后长出的牙齿同样会发生牙齿变色。因此,小儿及怀孕期间的妇女,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这是为小儿的牙齿着想,不得不这样做。

婴儿的“马牙”为何不是病

在新生儿口腔里牙龈边缘可长着像芝麻大小、数目不一、高出牙龈表面的黄色小球球,看起来很像乳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牙齿。有的在上腭中央也有数个黄色小点,人们俗称为“马牙”,医学上称为“上皮珠”。这是因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细胞聚集和角化而形成的。经吮乳、吃奶等的摩擦,“马牙”大多数在1个月内会自行脱落,而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也不会引起疾病,完全属于正常生理过程。父母亲用不着感到担心,更不要用针挑,用布擦,否则会弄出毛病来。因为新生儿口腔粘膜很娇嫩,一擦、一挑就很容易损伤口腔粘膜,感染细菌,甚至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有的宝宝因为生病而吃奶减少、哭吵,母亲就到嘴巴里去找“原因”,当发现了这些“马牙”时,就认为是“马牙”引起宝宝不吃奶,于是挑“马牙”。这样做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口腔溃烂、感染,并且还延误了真正需要治疗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真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对“马牙”千万不能去挑,不能去擦,保护好孩子的口腔粘膜。孩子不吃奶是有病的表现,应及早去医院检查出真正的病来,并且要积极治疗,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这并非“马牙”引起的毛病,反而对“马牙”要加以保护。

培养婴儿的良好品质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如果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时,家长应该拒绝他,绝不能看到他一哭一闹,心软了就对他让步而迁就他。要知道迁就使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越迁就,孩子越任性,长大之后就难以纠正了。比如,他玩玩具烦了,想要玩大人的眼镜,就要明确地告诉他:“这不是玩具,不能给你玩。”不管他如何哭闹,都不要去理睬他,等他闹过了,再和他讲道理。如果家长因为他哭闹而妥协的话,以后凡是没有达到孩子要求的,他就会以更加拼命的哭闹来达到目的。这样放任的结果是害了孩子。

培养婴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除了非常寒冷的天气外,应该每天让孩子外出坚持户外活动,接受阳光和新鲜空气。日光中含有红外线,可使人全身血管扩张,感到温暖,抵抗力增强。日光浴可以促使皮肤制造维生素D,帮助钙、磷吸收,使骨骼长得结实,可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经常晒太阳,对小儿身体发育很有好处。

夏天晒太阳要注意防止中暑,不要在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出来。晒太阳时,给孩子戴上草帽,不要让阳光直射头部。冬天晒太阳时,不要给孩子捂得太严,也不要衣服穿得太多,影响孩子活动。

训练婴幼儿声音和语言的方法

和宝宝玩哭的游戏

宝宝满月后,会发出可爱的“啊……啊……”或“呜……呜”的声音。这种宝宝的呢喃即是语言基础。当宝宝发出“啊……啊”的声音,妈妈应该把它视作宝宝的语言,仔细倾听。妈妈高兴倾听,宝宝会更想说话。

让宝宝不再哭

宝宝哭个不停时,只要稍为改变一下气氛,就可能使其停止哭泣。哭泣时,可以轻轻抱他,用手指在他嘴上轻拍,让他发出“哇、哇、哇”的声音,可以将宝宝的手放在妈妈的嘴上,拍出“哇、哇、哇”的声音。这些动作可以帮助宝宝做发音练习。

给宝宝挠痒痒

换尿布或洗澡时,可以轻轻地在宝宝的肚子上挠痒痒。首先,贴近宝宝的脸,一边挠痒一边说:咯吱咯吱。利用妈妈的笑脸、爽朗的声音以及肚子痒痒的刺激,让宝宝笑出声音。

模仿宝宝的声音

对还不太会出声的宝宝,可试着用单音词和他说话。开始,妈妈先开口说“呜……呜……”,宝宝或许会好奇地凝视着妈妈的嘴巴,重复几次后,他就会跟着妈妈学了。

和宝宝玩笑的游戏

当宝宝有能力发出声音,心智也慢慢发展后,会笑出声来。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各种丰富的感情就会不断地出现。愈是快乐地体验每一个经验,对这个时期的宝宝的发展愈有帮助。因此,母亲快乐地参与宝宝的学习过程比任何一件事都重要。尽量让宝宝体验各种事情,让他多看、多听、多触摸。

让宝宝笑起来

抱着宝宝,对着他的脸一面摇,一面唱童谣给他听。歌的内容是妈妈会唱的,重要的是妈妈的心情。宝宝的情操在妈妈愉快的歌声和舒服的摇晃中养成。

和宝宝躲猫猫

任何时期的宝宝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妈妈用手遮住自己的脸,一边说:“看不到,看不到!”然后“哇”的一声露出笑脸。露脸时表情可做些变化,游戏中宝宝会兴奋地期待着妈妈到什么时候露脸。

宝宝最喜欢妈妈逗弄他,被逗时会高兴得笑容满面。重复和他玩“躲猫猫”时,妈妈还没有说“哇”前,宝宝会满心期待妈妈说“哇”,妈妈只要说“看不到、看不到”,他就已经笑得很开心了。这表示他已经会期待、会预期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事了,所以应尽量逗宝宝玩。

宝宝快乐地和别人玩游戏时,不但逐渐会分辨出妈妈、爸爸及家中人的脸孔,还能听出他们的声音。当孩子有了分辨能力时,对东西及人会显得更大的兴趣。此时可带他外出,让他见识小孩子玩耍的情形、街上的人或车,听听外界的各种声音。妈妈可以边走边和他说“哥哥在那边玩呢”、“有狗狗哦”、“好多车子哟”,让他体会散步的乐趣。

对宝宝来说,接触和看、听一样重要。多让他触摸不同质感的东西,让他拿在手中摇动、敲打,尽量利用手指头玩游戏。特别是当宝宝能坐时,由于两手能自由活动,所以最喜欢用自己的手来玩游戏。这段时期,可以训练宝宝玩手握玩具摇晃、拉绳子、拉开盖子等游戏。

当宝宝想做、想玩时,就是成长和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机。和宝宝做游戏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高兴地玩他想玩的游戏,相同的游戏玩过好几次后,再视他的能力提高游戏层次。

宝宝会很敏感地察觉妈妈的意图,只要仔细观察,妈妈就可以清楚宝宝喜欢玩什么游戏。

让宝宝知道声音从哪儿来

宝宝到了10个月大,已经可以分辨不同的声音了,他会听得出家中人的声音,如爸爸、妈妈或录音机中自己的声音。对听惯的妈妈的声音尤其敏感,只要妈妈一出声,他就会看往声音的方向,被叫到名字也会马上反应。这个时候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发出声音,跟他玩寻找声音来源的游戏,利用这种方式训练他的听力。

让宝宝认镜中的自己

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开始了解镜中人是自己了。妈妈可以拉着宝宝的手摸镜子,一边跟他说:“咦,什么都没有,这是镜子呀!”。跟宝宝玩躲猫猫或拉着他的手、脚摇晃,这样可以增进他的自我意识。

叫宝宝名字

宝宝听见别人叫他的名字,反应会比其他字句敏感。除了在宝宝身旁叫他的名字外,也应在远一点的地方叫,训练他对自己名字的反应能力。

找声音

让他听闹钟、门铃、电话等声音,并且让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妈妈要边找边说:“咦,那是什么声音?”,找到时也要告诉他:“这是闹钟在叫”。

听音乐盒

让宝宝听音乐盒的美妙声,可以使他心情舒畅。当着宝宝的面转动音乐盒的开关,做几次后,宝宝自会知道一转动开关就会发出声音,每当音乐停止时,他会用手摸开关,做出要妈妈转动开关的动作。这种过程可帮助宝宝发展智能。

听“打击乐器”

让他敲打每一种东西。虽然没有节奏感,宝宝还是喜欢听咚咚、锵锵的声音。一开始,宝宝喜欢乱敲,不久就能分辨出音色的好坏,变得只喜欢敲打能发出悦耳及愉快声音的东西了。

让宝宝跟着音乐“跳舞”

让他的身体随着音乐舞动,培养乐感。一开始,母亲抓住宝宝的身体,让他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动。做时拉着他的手摇动或抱着他转圈即可。宝宝很喜欢和母亲一起摆动身体,当他接收到音乐的刺激会自己摆动身体时,动作也就会变得更有节奏感了。

训练婴幼儿开口说话的方法

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是宝宝个性发展存在的原因。于是便出现同样年龄的宝宝有的已很会说话,“爸爸”“妈妈”叫得大人激动不已,却也有连“爸爸”“妈妈”也还不会叫的宝宝。而这些都是正常的差异现象,父母不必过分忧虑。

虽然宝宝说话迟,但只要他能听懂你的话,那么宝宝的智力一般没有问题。他的个性可能就是比较沉默的一类,不像一些性格外向热情活泼的宝宝,见人都要搭搭话。

要想宝宝早些说话应给宝宝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多给宝宝开口的机会。

有些父母本人可能平日里也就不爱说话,和宝宝在一起大多时也是沉默的,这样的家庭显然不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对宝宝滔滔不绝,唠叨不已。一口气说出许多话,语速又较快,可能就连成人也需专心听才能听清意思,这样宝宝就更不可能听明白。虽然说了很多,词汇也很丰富,但宝宝却不知所云。而且你越滔滔不绝,宝宝就越没机会发言,只好沉默了。

应尽量用短小简洁的词或句子和宝宝说话,要让宝宝学会的词应经常在交谈中出现,比如指着爸爸对宝宝说:“叫爸—爸”。爸爸一词反复出现,每次可重音强调,这样“爸爸”便给宝宝较深的印象,和爸爸这个人联系起来。和宝宝交流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不要去强求宝宝一定说出某个词,而应通过鼓励、诱导的方法。比如给宝宝一个小汽车玩具,问宝宝“是要这个儿吗?”见其点头再问:“这是什么?”,若宝宝说出汽车应把汽车给他并夸奖他。若宝宝不会说,应教宝宝说,待他随你一块说出后也应立即给予鼓励夸奖。另外在看图画书、穿衣、游戏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练习语言的机会时,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诱导鼓励宝宝,多给宝宝一些机会,在宝宝练习中,往往会说出一些儿语,或发音不准,这时大人一定不要去重复,以免宝宝误会,更不要去讥笑,而应耐心帮宝宝一次次纠正。

还有,对一些说话较晚的宝宝,父母可检查一下宝宝的听觉,尤其是以往接受过链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治疗的宝宝。这些药物对听觉神经有毒性,可能影响听力。若宝宝到1岁半时仍不会说话,当别人与他说话时毫无反应,应去医院详细检查,以确诊是否为听力不正常对语言能力的发展造成限制和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