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营养100问
10640600000059

第59章 照料护理

九个月婴儿的睡眠情况

9个月孩子的睡眠和8个月孩子的睡眠差不多,每天需睡14~16小时,白天睡两次。正常健康的小儿在睡着之后,应该是嘴和眼睛都闭得很好,睡得很甜。若不是这样,就该找找原因。

培养婴儿的良好品质

不要呵斥和打骂孩子

当婴儿要动什么东西时,家长突然大声呵斥,会吓得孩子不敢去动了,这种作法是错误的。这会使孩子受到惊吓。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动这东西,并且拿其他的东西代替它,比如一个玩具等。另外,经常呵斥孩子等于给孩子作了一个坏榜样,等孩子长大一点,也会学着呵斥别人。因为婴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学好,必须言传身教。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在每次饭前要给孩子洗手,晚上睡觉前也要洗脸、洗手、洗屁股、洗脚,然后才能让孩子去睡觉。

孩子在夏天要每天洗澡,最热时可以每天洗两次澡,即午睡前和晚上睡觉之前。

天气冷了,也要每星期洗一次澡,洗澡时注意室温和水温,动作要快,不要让孩子受凉。

孩子的头发要每天梳理,经常洗,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女孩子也不要留长头发。

保护好婴儿的牙齿

小儿出牙之后要注意保护牙齿,睡觉前不要吃食物,平时少吃甜食,每天早晚让孩子喝白开水以清洁口腔。

另外,不要让孩子养成吮手指、吃假奶头等坏习惯,这些都影响牙齿的生长发育。

常吃些粗糙耐嚼食物对牙齿有益

不少家长总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吃些细软的食物,认为这样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小儿若长期吃细软食物,则会影响牙齿及上下颌骨的发育。因为小儿咀嚼细软食物时费力小,咀嚼时间也短,可引起咀嚼肌的发育不良,结果上下颌骨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而此时牙齿仍然在生长,会出现牙齿拥挤,排列不齐及其他类型的牙颌畸形和颜面畸形。

若常吃些粗糙耐嚼的食物,可提高幼儿的咀嚼功能,乳牙的咀嚼是一种功能性刺激,有利于颌骨的发育和恒牙的萌出,对于保证乳牙排列的形态完整和功能完整很重要。儿童平时宜吃的一些粗糙耐嚼的食物有:白薯干、肉干、生黄瓜、水果、萝卜等。

婴幼儿吮指的处理方法

吮指癖是指宝宝两三岁时仍保留了婴儿期时的爱吸吮手指、吸吮被角、毛巾等物的习惯。

吮指癖是一种很不卫生的习惯。宝宝的手在玩各种玩具、沙土等物时沾染了许多细菌和虫卵,通过吸吮从而易感染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病。此外还会影响到宝宝的面容,恒牙的形态,使上腭上升,牙齿向前突出。在严重的吮指癖的幼儿中,有些四五岁已把右手的拇指吮脱了皮,骨骼也发生了畸形,等到上学时,这种坏习惯会影响到学习,并可能因手指骨骼的畸形而不能写字。所以父母应重视吮指癖,及早发现,及早纠正。

吮吸手指一般说来是宝宝没有小伙伴孤独寂寞的表现。当宝宝缺乏玩具,缺乏玩伴,父母不在身边,或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如刚入托时,宝宝会感到无聊,于是便会吮吸自己的手指以自慰。有些宝宝可能身边也有大人,如老人或小阿姨,但有时一些老人只顾自己聊天或其它事,有时小阿姨也是只顾做自己的事,这样宝宝虽然和他们在一起,却是被冷落在一旁,同样会感到寂寞无聊,吮吸手指。

可见,要纠正宝宝吮指癖的办法应先清除他的寂寞无聊的情绪,使宝宝忙碌起来,充实起来,让他没有时间去吸吮指头。比如宝宝应有一些玩物,如拼图板、积木、套叠玩具甚至是一些空瓶空盒之类的。宝宝也还要有玩伴,或是邻家的小朋友,或是父母。在使宝宝忙碌起来的基础上,应辅以说教,让他知道吸吮手指的种种不好等。总之,使宝宝忙碌充实起来,让他听到更多的声音,得到更多的爱抚,使他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积极,让吮指癖自然消失。而那种用夹板、抹苦药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教婴幼儿学会走路方法

宝宝为何走路摇摇晃晃

刚学会独立行走时,宝宝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晃晃,像是随时都可能摔倒,像个“小醉八仙”,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从宝宝的形体特点上看,头大、躯干长、四肢短,这样就会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其次宝宝的神经系统尚不完善,支配动作的能力也较差,当宝宝迈步时就不能及时调整身体的姿势以保持平衡。再者从动作的协调性来看,行走需要上下肢、腰部等部位的协调,但宝宝这时因脑发育尚不完善,动作协调性较差,常会出现多余动作。为了使身体平衡,宝宝两脚间距离就比较宽,以加大脚的支撑面积。就是这样,宝宝走起路便摇摇晃晃,欲倒不倒,像个“小醉八仙”。其实,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在旁边加以保护就行了。

走路与多种因素有关

正常情况下,宝宝满周岁以后便会蹒跚迈步了,但也有一些宝宝到1岁半还不会走,让父母很着急,其实这样的宝宝以后走得很好的例子是很多的,父母不必过分忧虑。

宝宝学走路与各自的身体、神经、精神状态的发育都有关系,如果具备了身体基础,精神状态又好,他便会主动地学走,自然很快就学会了。如果宝宝在刚学步时便重重摔了一跤,那么必然会影响宝宝的积极性,可能一连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内都不敢去练习,紧抓大人不放。另外,如生病也会使宝宝无意去练习走路。所以,我们应保证宝宝身体的健康发育,又要使宝宝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些对宝宝行走等大动作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父母不可太心急,过早地训练宝宝走路可能会使宝宝出现“X”型腿和“O”型腿,尤其是患有佝偻病的宝宝更是如此。

怎样教婴幼儿开始说话

多多表扬和鼓励

宝宝到9个月时就能听懂父母的话了。宝宝是喜欢受表扬的,因为一方面他已能听懂父母常说的赞扬话,另一方面他的言语动作和情绪也发展了。他会为家人表演游戏,如果听到喝采称赞,他就会重复原来的语言和动作。这是他初次体验成功欢乐的表现。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形成了宝宝从事智慧活动的最佳心理背景,维持着最优的脑力活动状态,它是智力发育的催化剂,它将不断地激活宝宝探索的兴趣和动机,极大地促进他形成自信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这些对于宝宝成长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对孩子的每一个小小成就,父母要随时给予鼓励,不要吝啬赞扬话,而要用丰富的表情、由衷的喝采、兴奋的拍手、竖起大拇指等动作以及一人为主、全家人一起称赞的方法,营造一个“强化”的亲子气氛。这种“正强化”的心理学方法,会促使宝宝健康茁壮地成长,逐渐成为通情达理之人。

教宝宝说话

孩子说出的第一个词,常常是“妈妈”,这简直像天使的声音。这是因为他的成长是离不开妈妈的。妈妈和他接触最多,是他最亲近的人。“妈妈”一词发音比较容易,当他模仿“妈妈”这个词的发音时,妈妈总是兴奋地答应着他:“妈妈在这儿呢!”终于,宝宝理解了!他看到了喂他、抱他、为他换尿布、洗澡,给他爱抚、与他玩耍的人和“妈妈”这个词之间的联系。于是,他开始有目的地、主动地叫“妈妈”。

也许有的宝宝先说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而是“爸爸”。或者,他全然不考虑“妈妈”和“爸爸”,而先说“不”这个词,或者说“还要”等等。总之,宝宝说的第一个词究竟是什么,完全取决于他的经验,取决于父母平时教他学习的是什么,并非孩子天生带有偏向母亲或父亲的感情因素。

8、9月是宝宝在第一年里最善于模仿的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最利于进行语言教育的月份,教给他许许多多的东西,这对日后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教他说话呢?

父母必须对宝宝说话、说话、再说话,逐渐形成语言定势。

要用与他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简短的词,用普通话教他。这些词主要是名词和动词,以及某些称赞或否定词。要结合他认识亲人、身体、食物、玩具,并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教给他。

当他说“儿语”时,不要重复它。而应当用柔和的词语,把正规的语言教给他。

当宝宝指着他想要的东西时,父亲要鼓励他一边指着东西一边发出声音来,教他由打手势与声音相结合,到最后用词代替手势。

要使他经常保持愉快情绪,一不高兴他就会哭,愉快时就咿呀学语,而宝宝的语言正是在咿呀学语中发展起来的。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愉快的孩子比不愉快的孩子学话要快些、好些。

经过父母的努力,婴儿到一岁时,宝宝掌握的词汇就会比一般的孩子多得多,天资就会显得非常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