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全传
10631700000069

第69章 李鸿章的一生与他的时代(6)

中国人的教育是被局限在他们自己的经典中,并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文学成就。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天朝上国,如果我们告诉了他们真实的地理知识,他们还是不相信有其他人生活在天朝之外。他们总认为我们是以哀求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乞求他们和我们进行通商贸易,并让我们拥有他们的一部分精美的东西,或者用武力强迫他们获得我们的鸦片,或者其他的东西来进行交换。

让傲慢的欧洲去相信这一切是很困难的。但是这就是事实,并且李鸿章在他生命中的这个时期并没有比中国普通民众了解到更多的东西。不管怎样,如果他早有对世界发展现实的正确认知,他绝对有这个胆量上报朝廷。他似乎看人一眼就清楚此人是好是歹,但对于自己手下的这些外国雇佣兵他却十分谨慎,一直约束他们的骄傲自大。他拒绝了俄罗斯的要求,他使得白齐文被解雇。

有些人认为他肯定是被戈登的公正无私所感染了,因为后者攻占了苏州之后拒绝接受清军送来的礼物。但是戈登仍然充满正义的在生关于那些王被谋杀的气,他拿起了每次都会带着去战斗的著名手杖,并用它追着清军的信使打。信使是带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皇帝的礼物前来的,这怎么让李鸿章相信戈登是来自一个文明、优雅的国度。他也许欣赏戈登拒绝了一万两白银的行为,尽管他倾向于认为戈登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但是戈登冲动的行为一定让他确认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让这些外国雇佣军越早解散越好。

南京是现在唯一一个被太平军掌握的城市,所以李鸿章非常小心地去让外国人回家,以免他们和太平军勾结。“常胜军”,从华尔时期就这么叫,被解散了,并且我们从1864年6月16日的《京报》上读到:

自从去年春天戈登领导了“常胜军”之后,就在镇压福山、占领常熟,攻占太仓、昆山、吴江、苏州的时候帮助了清军。随后,他又在这一年攻占了宜兴和溧阳,并且迫使太平军撤退。他最终占领了常州府,并不断积累自己的战绩。此外,他以最满意和最和平的方式,完成了队伍的遣散。

戈登从未有过动摇,他因勇敢和有策略性的天赋而受到称赞,他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他也熟悉了中国和其他势力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提出我们对于戈登的赞赏。戈登因此被赐予了黄马褂和单眼花翎。他也穿上了官服,并列属于总督之中。这是为了显示我们对他的喜爱。

戈登没有受到进一步的封赏,这真不是李鸿章的错,因为他拒绝了钱,而且黄马褂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了。其他的外国官员根据他们的级别,收到了500到1000磅的奖励。但是外国人并没有那么好打发。比如说阿思本舰队仍然还有待于摆脱李泰国(HoratiaNelsonLay1833~1898,英国人)——这个中国海关创始人的控制。

李鸿章听说李泰国要求他组建的舰队只能由英国人指挥,并且已经让阿思本船长来指挥舰队。李鸿章一到达上海,就劝说让这些英国人放弃原来的职位并加入到他的省级舰队,并开出了丰厚的待遇。“几乎所有的火夫都欣然加入他的炮艇”,所以“阿思本船长很乐意向北方前进,以使得他的人能够获得这触手可及的诱惑”。然而,他随后被告知,他将受李鸿章的领导而不是直接受皇帝的派遣。

英国公使布鲁斯先生写信给恭亲王,表达了对李鸿章和戈登的级别关系的强烈关注,并且布朗将军也持有同样的看法,现在阿思本船长也写了几封直言不讳的信件,说没有任何条约规定英国的官员要在李鸿章的手下干活。

“阿思本舰队不再听命于英国人”,密吉先生在《英国人在中国》这本书中写道,这本书原本意图是要写阿尔科克爵士的传记,但最后实际上用戏剧化的手法详细描述了同时代的远东地区所发生的事情,作者宣称这种大文学的写法更加有趣。他对李鸿章的了解很深,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将李鸿章塑造成了一个具有温暖人格魅力的人。因此看到他在其书中加上这么一句话是很有意思的:“江苏发生的整个事件在李鸿章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他整个生涯中最有意思的一段经历,但是没有任何事件像阿思本舰队一样如此生动的给他的为官生涯打上烙印。”并且再一次强调,这是“李鸿章绝不妥协的态度”,“粉碎了舰队被洋人控制的计划”。

1864年,李鸿章终于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6月19日,太平天国运动随着南京的失守而宣告失败,表面上没有任何外国人的援助,李鸿得到了皇家的赏赐和头衔,我们把它翻译成伯爵,并得到了双眼花翎,他的上司——曾国藩,得到了曾侯爵的头衔。

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1864-1868)

在太平天国运动过后的一段和平时期内,李鸿章和其他的一些清政府高官被邀请参观一个刨床机器的表演。专家说它的建造简洁,性能很难被超越。它被操作了两次或三次。这些官员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甚至没有人提出一个稍显专业的询问,他们耸了耸肩膀,其中一个人叫到:“这一定是有一个魔鬼在里面”,然后转身去检查其他的机器,这值得深思。东方的君主在机械方面的知识通常和欧洲的孩子差不多,但是他们也许懂得很多我们不懂的东西,比如外交或者中庸之道,这样看来其实我们都是一个类型的。

太平天国运动那段灰暗的时光给中国曾经繁华的许多都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很快走过那段日子实在令人大快人心。那些留着长发的叛军在此次镇压太平天国余党即捻军的过程中大胆抉择,最终奠定了之后大获全胜的局面。

在上述的军事角逐游戏中有两个选手分别叫曾国藩和李鸿章,一个是皇帝亲卫队的首领,一个是最富饶的三个省(指后面提到的江西、江苏和安徽省)的总督。李鸿章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以及后来的连续提升都归功于曾国藩。作为曾国藩的继承人,李鸿章居然可以前往江苏、江西和安徽的总督职位上任职,这违背了之前的一条大清官员任职规定,那就是一个人不可以在他的出生省份任职。现在由于国务大臣病重,曾国藩被命令前往北京去接替他,而李鸿章则被再一次要求去就任直隶总督的职务。这看起来是晋升,但是处在高位的中国官员去往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任职都是小心翼翼的。在这之后的数年里,李鸿章的政治对手张之洞也一次又一次被要求去直隶任职,总是能找到拒绝服从的托辞。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显然很害怕曾国藩的势力变得过于强大,就像李鸿章曾经害怕他的外国雇佣军一样。一个常胜将军,总是会被最高执政者认为是某种威胁。现在(此刻指清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覆灭之时)南京挤满了军队,军队都以最为有利的位置占据着城市,炮兵随时待命。外国人开始相信“李鸿章可能计划组织军事力量来对抗列强势力”。这种好战的心理,李鸿章是不断积累的,他一直渴望有个机会去试试这些从外国采购或本国仿制的新式武器的破坏力。一份上海的报纸开始说出警告的话。

毫无疑问,李鸿章一直希望看到自己的军队经过外国人训练后的优秀表现。他之前斥资请外国人前来指导军队的训练工作,当然希望能有个不错的结果,他期望军队经过两年训练之后能达到相应的纪律水平。但是部队真实的情况可能令他汗颜,在部队中他很难发现一个服役超过数个月的老兵。这是因为当朝廷的例行检阅每次结束时,为了讨好检阅官就得用大量的金钱贿赂他,贪污士兵的军饷就成了筹集这笔贿赂金的重要方式,这就造成了每次检阅完毕之后百分之二十的士兵就要被遣散的现象。离下一次检阅还有十几天时,军营又开始招募新兵,检阅一结束又开始裁人。虽然新来的检阅官表示他不会接受任何贿赂,但是依然无法改变军队的这种怪现象。

看到像李鸿章这样的清政府高官很明智的吸收和利用了外国的军事技术和人才,我们联想到如果太平天国的领袖们能够更好的意识到怎么利用好这些外国人和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术,并且认识到外国人的智慧和真正价值,他们的旗帜应该在此刻早就飘扬在北京城的城墙之上了。但是他们有关对外交往的记录中表明,对于他们来说,外国人就是一群凶猛的野兽,必须拴起来,只有军队需要战斗的时候才应该把他们放出来。

(此处是暗指太平天国当局只吸收和招募洋人来为他们打仗的现象。)说到清政府当局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利用,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清政府高官的一些表现。当时福建总督和浙江总督,以及两广总督同意集资建设一个铸造厂和造船厂,他们主要打算让这两个厂合作仿制一些西方炮艇。建造这两个厂大约得花费三百万两白银。两个法国人被任命为这项计划的技术负责人,同时聘请了一些外国熟练工来完成这一计划。他们设想建10艘炮艇,并花六年时间指导中国军队使用,这些清政府高官明白没有外国人的指挥管理就根本无法完成这项计划。

这些法国人虽然有其他国外工人的帮助,但是却无法达到当时马格里在苏州建设的一个军械所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每个外国人都担心自己在六年合同期满后毫无所获地退休,或者中国随时解除和这些外国人的劳动关系。但是这都是非常不可能发生的。我们都知道,尽管当时可怜的福建总督声称“花费过多”,福建不需要兵工厂,恳求将这些法国技术工人送走,但是法国人依旧还是在那儿。而后一名法国海军上将下令说两艘法国军舰需要维修,强行进驻了这个刚刚建成的造船厂,致使这两个兵工厂一连几个月被迫停工,福建总督不得不让步。

关于洋务运动的一些情况就叙述这么多,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李鸿章的另一段重要军事生涯,那就是他镇压山东和河南的捻军起义。当捻军威胁日益加深时,曾国藩催促李鸿章立刻离开南京。曾国藩的战略意图是让李鸿章从南边,曾国藩从东边,以及另一股清军力量从西北边合围捻军。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李鸿章当时并没有从南京立即动身,可能是为了让大家看清,仅仅靠曾国藩的力量是不能消灭叛军的。李鸿章来这么一手就会让可能的军事荣耀只能属于李鸿章而不属于曾国藩。

中国在镇压捻军过程中经历了英国人在德兰士瓦(今南非共和国瓦尔河以北地区)时面临的困境:他们的步兵团总是赶不上捻军的轻骑兵,后者总能领先清军一两天的路程。一封1867年7月5日来自山东司令部的私人信件详尽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在李鸿章将他的全部兵力投入到驱逐河南叛军的行动前,我还没有加入总部。我们追了他们12天,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超过他们。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正规部队的辎重,所以比我们的移动速度要快。李鸿章身先士卒,行进在他部下的前面,夜以继日,我们最终将他们赶进了山东,并在离海岸40里的地方将他们围住。李鸿章已经送信给南京,并且派来了轮船来巡视海角,来找出捻军的营地,同时派出了所有的部队来筑建工事来防止他们逃跑。我想这些被围住的捻军总共应该有大约三万到五万人。

河南所有遭受捻军蹂躏的地区,场景都很凄惨,所有的村庄成为废墟,田地被荒废,除了破碎的砖头和被火焚烧过的痕迹以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城市里挤满了乡下来的难民,但是捻军却没有针对粮食短缺的情况实施救援,并且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群极其渴望满清官吏去统治,而不是贪婪的捻军,当然也有一些叛军拥护者可能说的和想的不一样。

捻军已经“越过河南,穿过京杭大运河,向着济南府前进,他们围攻了济南大约一周的时间,随后清军赶来,他们便向东边逃窜,李鸿章将他们赶到了山东的东南。李鸿章带了四万人追击叛军,并且沿全国要塞都建立了警戒线。”

除了已经修筑好的围墙,李鸿章又修建了长度一百里的壕沟,他声称他的军队是在十天内修好的。捻军现在已经处于山东半岛的最边缘,清军打算继续围困他们直到他们投降。

围困捻军的城墙被一系列每个有500人的营来守护,每个营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一里。有六万人被雇佣参与到城墙的建设中,被围住的捻军估计大约有八万人。捻军已经组织了好几次对城墙的成功攻击,他们在里面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农民对其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因为他们快速消耗着粮食。六千名叛军已经投降了,如果清军能够将他们再困十天,整个军队将会过来投降。

看到现在的大好形势,李鸿章正以超人般的速度加速从河南赶来。他急于见到围困计划的胜利结果,并且能够亲眼目睹这些叛军的死亡。清军布防区的右翼是由山东一位姓王的官员防护。这个人不听从指挥,将他的营的数量增加一倍,但他每个营里面只安排了250人,这就削弱了他这一侧的防线。叛军的间谍发现了这一点,并且王某的部队装备都是旧时枪支和弹药武器。叛军通过这个信息作出了决定,他们对清军守护的左翼发起了两次虚假的进攻,但在王姓官员的防区发动了真正的进攻,最终他们得以逃出,看到这样的结果,王某在15天后畏罪自尽。

李鸿章发现他伟大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撤退到了运河的西岸,只留了两个突击队去追踪敌人。这两个突击队都被击败了,失去了10门炮和2400人,包括700名骑兵。“此次行动中清军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在进攻中没有用大炮。清军在击退了捻军第一波攻击之后,捻军仍然在附近没有真正撤退。捻军看到清军的大炮只是摆在那里,就停止了撤退,并在清军做好准备之前向他们冲过去。清军阵营顿时大乱,许多人逃跑,当然官员是第一个逃跑的,其余的人迅速跟上,只留下了四个炮兵。捻军占领清军阵地后,俘虏了没来得及逃走的炮兵,并把大炮作为战利品带走了。”

由于上述战事失利,湖北总督曾国藩被剥去官员的徽章。李鸿章被严厉地要求把数位失职官员的名字报告给皇帝,因为他们使得叛军成功逃离。至于李鸿章本人,朝廷特意委托他督办直接对抗捻军的行动,大半年过去了,但是没有任何的进展,他被认为严重滥用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因此他被命令对目前的耻辱进行赎罪,通过对部队的积极调用为自己重新赢回声誉,并且带领他们前往山东,去和其他部队一起扑灭那里存在的反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