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健康妈妈怀孕指南
10629500000015

第15章 健康妈妈怀孕第三月(3)

将水烧开,用钩钩住鸡的脖根骨,在开水内涮几下,取出擦去水分,趁热用料酒加少许盐将鸡身抹遍,挂于通风处,晒干皮面。在晾鸡的同时,烧热锅,放入花生油50克,油热时下入肉丝、姜、葱干炒,待肉丝断生时,加酱油、料酒、盐、桂皮、八角、花椒、白糖、味精、汤(以能灌两只鸡腹的一半为度),开后倒入容器内晾凉。

用一节高粱秆堵住鸡的肛门,由腋下开膛处灌入炒好的肉丝和汤汁,挂于烤炉内烤熟,刷上香油。

烧菜时,在鸡的两大腿间顺拉一刀,将汁和肉丝流入碗内,别下腿(连骨)、脯(去骨),剁成块,摆入盘内(脯在上)。围上生菜叶,浇上汁(肉丝不用)即成。

五、医疗预防

流产的类型与防治

先兆流产

妇女在妊娠28周前出现阴道流血或下腹痛,若子宫口未开,妊娠产物未排出,有希望继续妊娠。孕妇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阴道检查要轻,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药物,要给孕妇精神安慰,解除思想顾虑,保证生活有规律,加强营养,再根据辅助检查结果针对病因治疗。

不可避免流产

是先兆流产的进一步发展,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加剧,阴道出血量多,子宫颈开口2~3厘米,胎膜膨出或已破,有胎儿组织堵塞子宫口,流产已不可避免。诊断明确后应立即将胚胎及胎盘组织清除。

不全流产

指部分妊娠物已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在子宫内,此时由于子宫内有残留物,子宫不能收缩,以致流血不止,甚至出血过多而休克。诊断明确后应立即刮宫,必要时补液、输血、抗菌素预防感染。

完全流产

是胎儿及胎盘等胚胎组织自子宫完全排出,常发生于4~6个月的妊娠。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经,腹痛消失;经检查子宫已接近正常大小,宫口已关闭或逐渐关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排出物必须检查。

过期流产

指胚胎在子宫死亡已超过2个月但仍未自然排出者。多数患者曾有过先兆流产症状,其后阴道出血不多,妊娠反应消失;检查子宫小于停经月份;超声检查胎动及胎心消失,胚胎小于孕月。诊断确立后需尽早排空子宫。过期流产,由于胎儿死亡,胎盘释放凝血活酶入血循环,易发生凝血机能障碍,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习惯性流产

自然流产的次数达3次以上(包括3次)者称为习惯性流产。时间既可在同一妊娠月,也可不在同一妊娠月,流产临床特征与一般流产相同。这类流产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常见病因有黄体功能不足、精神因素、垂体功能不足、染色体异常、精子缺陷等。

反复流产应检查

在经历反复流产后,夫妇双方应认真查找一下原因,并且有必要去医院做一下系统检查,并配合医生做好有关的家族史及环境因素调查,以找出流产原因并对症治疗。一般来说,应做下列检查:

全身性疾病检查。甲状腺病、糖尿病、贫血、慢性肾炎、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均可导致孕妇流产。

染色体检查。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和自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

妇科检查。子宫有无畸形,如双子宫、单角子宫等,均可影响早期胚胎植入发生流产;有无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卵巢功能测定,如阴道涂片测定激素水平,测定基础体温。

男方精液常规检查。

血型检查。查夫妇双方血型。

周围环境因素调查。药物接触、环境污染及病毒感染,均可造成流产。放射线引起流产的敏感期在月经之前或紧接其后。

流产原因已查明的,须遵医嘱治疗;流产原因不明的,可在月经稍有延期、基础体温不降、疑有妊娠可能时,停止性生活,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E、C、B,这样可提高胎儿存活率。

早期流产不要盲目保胎

发生在妊娠12周以前的流产称为早期流产。孕妇在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流产先兆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弄清流产发生的原因,不应盲目“保胎”。一些原因不明的自发性流产,是人类自身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生殖选择,优胜劣汰的自我保护。妊娠早期流产特别是妊娠8周内的流产中,有80%是胚胎发育不正常引起,而人体生殖机能对于发育不正常的胚胎,又具有一种自然排斥反应,因而出现流产,即使少数异常胚胎得以在母体内继续存活下去,其发育也将很不顺利,常常不是发生死胎就是生出畸形胎儿或有染色体病的后代。因此,为了能够优生优育,盲目保胎无疑是有害的。对大多数有流产反应的妊娠应及早终止;对少数确实由外因素(如跌打损伤、感染疾病、药物影响等)或孕妇机体内在原因(如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情绪因素等)引起的流产,应由医生详细检查后,根据孕妇及其丈夫的健康疾病情况,全面衡量利弊,然后决定是否保胎。

检查血红蛋白的时间

血红蛋白对人体非常重要,红细胞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它实现的。

血红蛋白由铁和蛋白结合而成,是红细胞重要组成部分。孕期血容量约增加50%,红细胞约增加30%,血液相对稀释,称之为“生理性贫血”,即以血红蛋白低于100克/升以下为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为贫血,而我国孕妇半数以上有贫血,这是值得重视的。

血红蛋白产前检查应每1~2个月复查一次。妊娠后半期除了膳食供给蛋白和铁,还需要补充铁剂,以防贫血。对贫血孕妇要积极治疗。

要检查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由胎儿肝脏及卵巢囊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只在胎儿期出现,分娩以后,含量逐渐降低,至消灭不见,成人体内就不存在甲胎蛋白。随妊娠周数的逐渐增加,从妊娠12周,孕妇的血中也逐渐出现一定水平的甲胎蛋白。

从受孕的第29天,胚胎的肝脏即合成甲胎蛋白。羊水中甲胎蛋白的含量,较胎儿体液中的低。妊娠13~16周,羊水内的甲胎蛋白可达2000~3000毫微克/毫升,此后即急速下降,足月胎儿羊水中甲胎蛋白在20~30毫微克/毫升。

血液中的甲胎蛋白一般在妊娠16周时可测出,32周达高峰,为300~400毫微克/毫升,以后逐渐下降。但甲胎蛋白含量因人而异,且差别很大。

当胎儿发生先天异常,如无脑儿、开放性脊柱裂、内脏外翻等,胎儿体内的甲胎蛋白溢入羊水,使羊水中的甲胎蛋白增多,所以进入母血中的甲胎蛋白也增多,因此甲胎蛋白可以作为胎儿某些先天畸形的筛查诊断之用。

测定有关凝血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血细胞,有止血和凝血功能。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迅速黏着、聚集在破伤处,并释放促凝血物质,与血液中其他凝血因子共同作用形成血块,达到止血目的。当血小板减少或小血管功能不正常时,出血就不易自行中止。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如严重肝炎使凝血因子生成障碍,羊水栓塞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都可引起不凝的出血,这通常都会给孕产妇造成生命威胁。

妊娠合并血液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会出现出血、凝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减少,而且大多有皮肤、黏膜出血和贫血症状,如不警惕,容易误认为缺铁性贫血或维生素C缺乏而延误诊治。产前常规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有助于发现凝血障碍,及早进行处理。

要定期做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主要检查的是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性、比重、蛋白质、糖,以及显微镜下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产前查尿主要检查的是后5项。正常孕妇尿液不应有或仅有微量蛋白,不含糖,显微镜高倍视野下,不得超过5个白细胞,不应有红细胞及管型。

首次产前检查,除详细询问有无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外,还应常规查尿。如尿液中出现较多白细胞、红细胞、管型或多量的蛋白并伴有血压高及肾功能减退时,则中止妊娠。

蛋白尿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三个主要征象之一,为了预防及掌握病情变化,产前检查蛋白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尿蛋白的出现,表示肾脏有组织和功能上的损害。根据尿蛋白多少分为-(正常)、±(微量)、+、++、+++、++++。凡尿蛋白等于或大于++,应住院观察、治疗。尿蛋白在+++以上,说明病情严重,应综合临床、化验、B超、胎心监护等考虑中止妊娠,以免胎死宫内。

出现尿糖,可能是妊娠期肾脏排糖阈降低或糖尿病,需结合血糖、葡萄糖耐量曲线的检查给予诊治。

胎儿的血型检查与推算

血型检查

为输血做准备

有些产妇分娩时会大量出血,以致使孕妇出现休克现象,严重时危及生命,这时就必须对孕妇进行输血。若事先已测好血型,就可即刻配血、输血。否则临时查血型会延误抢救时机。

预防新生儿溶血症

孩子的血型取决于父母血型,既决定于母亲,也决定于父亲,所以说胎儿的血型不一定与孕妇的血型一致。绝大多数情况下,母胎血型不同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因为母胎的血循环实际上是不直接相通的,而隔着所谓“胎盘屏障”,但偶尔也有例外情况,胎儿的红细胞通过有细小裂隙的胎盘进入了母体,或者在病理情况下,如上一次妊娠时曾有胎盘损伤、剖宫产、人工流产等,也能使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这都可能激发母体产生一种叫做IgC的抗体,这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和胎儿红细胞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红细胞破坏,产生溶血,严重的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宫内死亡或新生儿溶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