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下)
10626900000051

第51章 果尔达·梅厄:以色列的女外交部长(2)

1980年,葡民主人民党创始人、时任葡萄牙总理的萨卡尔内罗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萨氏的遇难给巴罗佐带来不小的震动——他是萨氏的坚决拥护者和崇拜者。为纪念自己心目中的领袖,巴罗佐旋即放弃“学者道路”,投身政治,加入了民主人民党。这是巴罗佐政治生涯的开始,从此,他与该党(后改为社会民主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至今已24个春秋。1985年,葡政坛元老席尔瓦当选总理,组阁时,这位老政治家看中了年仅29岁的巴罗佐,请他出任内政部助理国务秘书,并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小伙子日后必成大器”。这是巴罗佐第一次担任政府高官,同时也是葡政府最为年轻的阁员。

1999年,巴罗佐被推选为社会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担负起领导该党的重任。

2002年3月17日,社会民主党在葡萄牙议会选举中胜出,作为执政党领袖的巴罗佐顺理成章地出任政府总理。

2004年6月17日深夜,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新闻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挤满了来自各国的记者。

此时,欧盟扩大到25国后的首次首脑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确定下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人选。按照日程安排,今天是会议的最后一天,应该是揭晓结果的时候。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相当于欧盟的“国务院”,欧盟委员会主席则相当于欧盟的“国务院总理”。对外,他要负责提升欧盟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对内,则要负责维护欧盟的内部秩序,可以说既名声在外,也握有实权。这个肥缺究竟花落谁家?“老记”们议论纷纷。

欧盟主席难产,不仅急坏了等待新闻的记者,也愁煞了埃亨。欧盟委员会现任主席普罗迪将于今年10月底卸任,而新被推选的主席人选需要经过欧洲议会的批准方能开始组阁,推选新主席人选已迫在眉睫。作为欧盟轮值主席,这是埃亨施展外交、扩大影响的好机会,岂能错过?可是,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德、英等大国众口难调,前面几位呼声甚高的人选落马出局便是最好的佐证。目前,谁能胜任这个职位似乎已在其次,首要的是找到一位令各方都能接受的人选。埃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突然,一个最佳人选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出来:此公外长出身,擅长在各种矛盾纠合处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事不宜迟,埃亨随即与各国领导人打电话通气、磋商,并提名巴罗佐为正式人选。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法、德、英等大国相继点头,表示支持!

围绕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的争执终于显现出一丝解决的曙光。

27日,埃亨面带喜色地对媒体宣布:“我能够确定,在出任主席问题上,葡萄牙总理巴罗佐获得了压倒性支持。”在埃亨看来,巴罗佐出任主席的胜算已有九成。

法国前总理罗卡尔曾经十分形象地说,“欧洲的马达需要一只老虎”。从理论上讲,每制定一项政策都要吵到身神俱惫才肯最终妥协的欧盟委员会确实需要一位“强势掌门”。然而,理论与现实往往是相悖的。何况,对于一个来自欧洲小国的欧盟委员会主席来说,巴罗佐即便有心扮演这只“老虎”,恐怕也是“狐假虎威”,难以服众。如何在各成员国之间保持平衡,加强欧盟的凝聚力,进而带领欧洲稳步前进,这才是巴罗佐面对的现实与挑战。

对于自己的新角色,巴罗佐的解读是:“不同集团之间的平衡点”。他并不想建立一个和各国政府对立的委员会,这和他的前任普罗迪“最强有力的欧洲领导人”的呼声迥然不同。巴罗佐说:“作为委员会主席,我的作用是联结,而非分裂……伊拉克问题的确使欧洲产生裂痕,但现在重要的是寻找共同点。”他说:“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由于欧盟新宪法和伊拉克问题而关系紧张,现在欧盟仅仅需要一剂药:平等。我们需要相互平等对待。我们需要在大国和小国之间、富国和穷国之间、中心国和边缘国之间保持平衡。”

应该说,巴罗佐摸到了欧盟的命脉,但问题是他如何在“不同集团之间的平衡点”上充分演绎自己的政治才华?如何跳好这段“平衡木上的芭蕾”?要知道,稍有不慎,就可能摔落“木”下,身败名裂。

巴罗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自己的领导班子,给来自25个成员国的25名委员分配职权。本来,欧盟委员代表的是欧洲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各成员国自身的利益,委员会主席自然可以根据每人的能力和特长来分配职权。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巴罗佐。德国《南德意志报》评论说,在欧盟委员会内部职权分配问题上,巴罗佐不得不独自应对来自25个成员国的巨大压力。不过,重压之下,这位老兄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许下承诺,最迟在8月下旬前结束欧盟委员会的“组阁”。为此,他放弃了休假,提前来到布鲁塞尔,开始马不停蹄地对25个委员逐个面试、考察,忙得不亦乐乎。8月12日,他在媒体惊奇的眼光中宣布,新一届欧盟“内阁”诞生了。在这份名单中,此前最有实权、争夺最激烈的几个职位的分配出乎人们意料:英国和西班牙分别得到了贸易委员和经济与金融事务委员的职位,竞争事务委员和内部市场委员则分别由荷兰人和爱尔兰人担任。显然,法、德、意三国未能获得“理想的”位置。为了不拂三国的面子,巴罗佐创纪录地把副主席的席位由原来的2名扩大到5名,并把其中的3个席位分给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样一来,法、德、意纵然心有不满,也说不出什么。

巴罗佐的“安排”可谓处心积虑,用心良苦。西方媒体惊叹:“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平衡术!”巴罗佐既维护了大国尊严,也照顾了小国利益;同时,他快马加鞭的办事速度和敢破陈规的魄力也向人们显示了他这个新主席的“果断”与“独立”风格,他要做一个“不被成员国利益左右,而为欧盟整体利益服务”的委员会主席。“我组成的这个坚实班子就是为了卓有成效地工作,为欧盟的整体利益服务。”看来,巴罗佐并不像他口头所说的那样仅仅想做一座“沟通的桥梁”,他要带领这个新班子大干一场!

天有不测风云。尽管巴罗佐“长袖善舞”,在欧盟各国犬牙交错的利益纠葛中应付裕如,但巴罗佐的小国出身和欧盟各国错综复杂的矛盾决定了他的仕途必是荆棘丛生,挑战不断。

怎么办呢?撤掉布氏吧,意大利不答应,他这个欧盟新掌门的威信也必然遭到质疑。更何况,在25名新任委员中,有争议的绝不仅仅是布蒂廖内一人,如果临阵换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班子的命运都将受到影响;不撤吧,眼看欧洲议会内部争议愈来愈烈,反对声越来越强,新班子恐怕难以通过议会的信任投票。权衡利弊,巴罗佐再次施展“平衡术”。他维持了布蒂廖内的岗位,为了表示他已经充分考虑到部分议员的批评态度,又宣布将布蒂廖内的部分职权收回,由他和几个委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巴罗佐希望这个“微调”能获得议员们的满意。同时,为了得到议员们的理解和支持,他在各党团之间来回奔走,交换看法,真可谓苦口婆心、苦心孤诣。

振兴欧洲经济也是巴罗佐面临的一大挑战和难题。尚未就职,巴罗佐就已明确表示其首要职责将是推动“里斯本战略”的实现,给欧洲经济注入活力。所谓“里斯本战略”,是2000年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上由欧盟15国领导人一致通过的。其主要内容是承诺加快经济改革,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欧盟在2010年前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一句话,就是要用10年的时间超过美国,独占世界经济鳌头。巴罗佐的豪言壮语使整个欧洲经济界为之振奋。然而,经济学家指出,巴罗佐恐怕“美梦难圆”。目前,欧盟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不但没有拉近,反而愈来愈大。在到2003年为止的10年内,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3%,欧元区经济的年均增幅只有21%。欧盟要在剩下不到6年的时间里赶超美国,困难重重。巴罗佐的勃勃雄心,难免会遭遇一盆冷水。

回顾前任,无论是卢森堡人桑特的被迫辞职,挂冠而去;还是意大利人普罗迪的无心恋栈,执意隐退,似乎都昭示出“平衡木游戏”的危险与艰辛,并时刻警告巴罗佐这位新来的“游戏者”:一招不慎,“平衡木上的舞曲”就可能成为他政治生涯的最后“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