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遗憾的聆听
10626600000054

第54章 音乐的新生命——CD现象

二十世纪行将结束。回顾这个充满动荡与焦虑的世纪,人们内心交织着希望与困惑。音乐艺术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经过无数次各种试验、创新、破坏与重建,它的性质与面貌已和以往迥然不同。“革命”是本世纪的标准口号,“创新”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咒语。我们甚至已产生了下意识的自觉,在面对二十世纪的音乐现象时,我们必须换上不同于以往的耳朵和脑筋。总之,二十世纪什么都是不一样的。

关于二十世纪音乐与以往的不同,人们已谈论了很多。比如无调性,比如新音色。还有“难听”的旋律、复杂的节奏、“莫名其妙”的标题和构思等等。然而,在这些有关音乐创作的惯常争吵中,一个二十世纪生活中极为常见的音乐现象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唱片录音。不错,唱片几乎人人都听,乐迷们争购名家的各种版本,杂志上也发表权威的唱片评论。唱片似乎已经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一种音乐载体,没有人会去深究,唱片在二十世纪的音乐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对我们的音乐经验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然而,谈论音乐,特别是本世纪的音乐,不涉及唱片,至少是很不公平的。别的不提,只要设想一下,如果突然没了唱片录音,我们的音乐生活会陷入多么无助的局面。这就好比突然断了电,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秩序都会发生混乱。

十九世纪末以前的人们不知电为何物,也能照常生活。然而一旦电被人开始使用,人便再也无法脱离这个神奇的玩意儿。从早先原始而简陋的电灯、电话,到现在铺天盖地的家用电器,人们已不能想象脱离电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同样,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前,音乐生活也照常进行。不过,那时候,想体验音乐,要么去看演出,要么干脆自己动手(或者动口)。可想而知,以前的人们想接触音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可不比现在,你想听音乐,只需按按电钮,便可靠在沙发上坐享其成。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别的,正是唱片录音。而这一切只发生在二十世纪。由于C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唱片品种,从理论上说,音乐的声响在这种唱片上可以永不磨损,因此我把唱片录音这种给予音乐以新生命的二十世纪现象通称为“CD现象”。

唱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音乐生活,其言并不为过。在西方,相对廉价的唱片录音产品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早已进入平民百姓之家。六十年代,加拿大一位前途无量、声誉日隆的青年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宣称,在唱片录音技术日趋完善的现代社会,唱片替代了音乐会原来的诸多功能,因此音乐会将于2000年左右消失。古尔德人称怪杰,常故作惊人之语,但这次他确实顶真起来。自打那儿以后,或许为了向世人昭示他所认定的“真理”,他再也没有在舞台上露过面。要欣赏他令人叹绝的演奏,你只能听唱片(或看录像以资补偿)。今天,正值2000年迎面走来,我们可以放心地嘲笑一下古尔德,他的所谓“预言”其实都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但是,话说回来,古尔德也没全错。音乐会看来目前还不会马上消失,但它的意义却由于唱片的发展和普及发生了变化。至少,音乐会不像十九世纪显得那么重要了。想想看,我们的音乐经验有多少是直接从音乐会中得来的?我敢打赌,尤其是在我们当下音乐会生活很不发达的中国,那只占很少一部分比例。我们基本上都是靠听唱片录音长大的,我们的耳朵其实都是“唱片耳朵”。

人们也许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唱片改变我们音乐生活一切方面的深刻程度。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唱片这东西如今唾手可得,太不起眼。然而,恰恰因为唱片已渗透到音乐生活的每一角落,它的影响才不可低估。这就如同和风细雨,初始人们并不在意,过后才察觉它的威力。唱片出现至今已百余年,现在我们蓦然回首,才发觉经过它长时间的柔和冲刷后,音乐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有趣的是,如果说这是场革命,它却是场平静而缓慢的革命,没有口号,没有暴力,也没有发起人。所有人不知不觉都成为参与者,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音乐原本倏忽来去,转瞬即逝。正如时间不可逆转,江河不能倒流,二十世纪之前,音乐的声响永远地消失了,无法追回。如今,人们在观赏希腊雕刻建筑、吟诵唐宋诗篇时,不禁偶发思“古乐”之幽情,猜想与这些伟大艺术丰碑相匹配的音乐会是什么模样。遗憾的是,逝去的便永远逝去了,音乐在时间这个悄默无声但不讲情面的裁判面前,没有多少公平的机会,损失极其惨重。幸好,聪明的前人老早便在想办法躲避时间对音乐无情的销蚀。他们想到的最好办法是,仿效文学的策略,用某种类似书面文字的方式,将音乐化为符号记录下来。这即是乐谱。然而,写下来的文字就是文学本身,写在纸上的乐谱却还不是音乐。只有等到唱片录音的出现,音乐才得以真正地摆脱“转瞬即逝”的命运,终于可以原汤原汁的声响形态长久保存。

从此,音乐不再是一个抓不住、摸不到的神秘物体,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召唤它出现。无须识得乐谱,也无须懂得拨拉弹唱。你不用花时间专程去赴音乐会,也用不着西装笔挺、正襟危坐,耐着性子听完一首你不感兴趣的曲子。音乐开始为你佐餐,伴你入眠,而这在从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有的特权。一句话,由于唱片出现,对音乐的占有和使用变得极为便利,音乐因此成为平民化、私人化和大众化的消费品。以前,音乐从民间走入圣殿,后从圣殿走向宫廷,再从宫廷走向剧场。现在,音乐通过唱片,走进千家万户,渗入每一角落,似乎又从剧场重归民间。音乐经过这样的大轮回,也算是完成了修炼的历程。

人与音乐,唱片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全新的桥。当音乐像变魔术般在唱机上奏响时,你会觉得,音乐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更加复杂,更加不可捉摸。一方面,唱片是典型的现代工业社会大生产产品,广播、电视甚至服装商店里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音乐,任何人只要愿意,不用太多开销便可拥有所想要的音乐;另一方面,唱片买回家中,便成为私人藏品,如果你特别喜欢某张唱片,独自聆听,有时会产生某种错觉,好像这音乐只为你存在,只属于你一人。于是,唱片增加了滥用音乐、对音乐听而不闻的机会,同时也为那些专业的和业余的大批乐迷们提供了营造自己天地的可能。

唱片延伸了音乐的生命,而且在这延伸中音乐的生命状态发生了深刻的转型。音乐不再是以前的音乐了,因为音乐的时间局限和地域局限已被彻底超越。你喜欢音乐吗?在唱片的时代,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因为首先得弄清楚,所谓“音乐”是指哪一种音乐。是流行的还是经典的?欧美的还是港台的?先锋派?爵士?歌剧?民谣?Rap?现在常听说,“后现代”已经来临。据称,在“后现代”社会中,没有主流,缺乏中心,信息爆炸,风格多元。唱片提供的音乐世界如此斑斓纷呈,你不作抉择便如同掉入汪洋大海。这是不是“后现代音乐”的一种征象?还是让我们耐住性子,拭目以待。同时别忘了,作好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