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攻吴时,晋武帝告诉王鸱说:“进攻建业时,受安东大将军王浑指挥。”王鸱攻下建平后,王浑却要他去江北讨论军事,王鸱考虑到庞大的船队正顺风顺流而下,不宜停泊,就没有去见王浑,而是率军直捣建业,立下战功。这样一来,引起王浑的不满和妒忌,上书晋武帝说:“王鸱违反皇帝诏令,不接受我的指挥。”晋武帝不知道事情真相,责备王鸱。
王鸱很委屈,上书辩解说:“臣自率军进攻吴国以来,所向风靡,势不可挡。到达三山时,王浑在长江北岸,我军因顺风直指建业,没有机会去见王浑,我以为,事君之道,应当尽节尽忠,奋不顾身,随机应变,如果对国家有利,那么个人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如果顾全自己,逃避责任,那么虽然对个人有利,但对国家不利。我为国家竭尽全力,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晋武帝感到王鸱言之有理,就不在追究他的责任,反而把王鸱调进洛阳,封为辅国大将军。
所向无前
军队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无法阻挡。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曹操统一北方后,没有停留又带领大军向西征讨,韩遂、马超联合起来阻击曹操,但被曹操击败,曹军占据长安基地后又想把陇西拿下,曹军统帅夏侯渊受命完成此任务。
经过三年的征战,夏侯渊将马超赶跑,又将韩遂逼退到了略阳(郡名,晋秦始中改广魏郡置)。韩遂在宋建等的支援下,准备坚守略阳。但是,夏侯渊焚烧羌人的村落,引诱韩遂前来救援,结果击败了韩遂的军队。
夏侯渊乘胜追击,他的先锋张合很快率军来到枹罕,宋建一面下令闭城坚守,一面派人请羌汉义军来救援。
张合指挥将士攻城,枹罕军士竭力坚守,双方相持不下。
夏侯渊见张合一时不能破城,便亲自率领大军围攻枹罕。经过一个多月的猛攻,守军终于失败。城被攻破后,宋建被俘,因不肯投降,而被杀死。
曹操听到夏侯渊的捷报后,非常高兴,特嘉许夏侯渊:“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亡,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所图不轨
企图做不正当不合法之事。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想借助董卓的力量削弱朝中宦官的势力,董卓率兵到京师洛阳。骑都尉鲍信劝大将袁绍说:“董卓这人野心勃勃,图谋不轨,现在不及早把他消除掉,将来必定后患无穷。
可以乘他初来乍到、立足未稳、军队疲惫之际,一举击败他。”但袁绍惧怕董卓拥有强兵,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董卓把袁绍叫去,商议废掉小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的事。袁绍则说:“现今皇上年纪轻轻,但没有什么失德行为,如果违反礼法,废嫡立庶,恐怕大家不会赞同吧。”
董卓顿时不高兴地说:“你竟说出这种话来!天下大事,难道我董卓不能作主吗?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袁绍见势不妙,慌忙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容我出去与太傅商量。”便向董卓拱拱手,横拿着佩刀径直离去。出来后奔逃到冀州。董卓为了稳住袁绍,任命他为渤海太守兼任司隶校尉。董卓横行京城,倒行逆施,激起民愤。
袁绍联合袁术、韩馥等人同时起事,组成兵马数十万人,以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闻知袁绍起兵,便杀掉袁绍的叔父袁隗,又将袁氏家族在京师的成员统统杀死。各路豪杰本来就已归附袁绍,听说袁绍的悲惨遭遇,义愤填膺,纷纷起来为袁绍报仇,各地起事的也都打着袁绍的旗号。
后来,曹操迎接天子刘协,都城从洛阳迁到许县,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兵多地广却专门为自己结党营私,袁绍上书陈述这一段经历:“当初董卓乘虚,所图不轨。我的家人都在朝廷做事,我不顾一家的安危,只考虑国家的礼义,所以解下符节,出奔冀州,图谋对策。后董卓派人任命我为渤海太守,我若只顾偷荣求利,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然而,我的志向坚定,会集各路英雄,歃血漳河。董卓杀害我的家人,鸟兽尚知道呼号,而我之所以忘掉哀痛,是因为忠孝不能两全啊!……”后来朝廷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接着,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兵马。
狐死首丘
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一定要将头冲着自己出生的土丘,比喻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念念不忘。
此典出自战国·屈原《九章·哀郢》。
战国时楚国宰相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受尽了磨难和屈辱。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反映人民愿望和现实社会矛盾的不朽诗篇,如《离骚》、《九歌》、《九章》等。《九章》中有一首题为《哀郢》(郢,是当时楚国的京城郢都)的诗,最未几句是:
鸟飞返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出去以后,仍然要回到它生长和栖息的老家;狐狸死在洞外时,它的头还要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这是形容离国离家的人对祖国和家乡怀念不忘的心情,也有人说作“越鸟南栖,狐死首丘”。越,指南方(古越国在南方)。南方的鸟飞到了北方,栖息时,也要栖息在向南的树枝上,叫做“越鸟南栖”。“狐死首丘”很早就有了。
使功不如使过
使用居功骄做的人不如使用有错能改过的人。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索卢放传》。
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王朝的残酷压迫,全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队伍推翻了王莽王朝的统治,刘玄做了皇帝,刘玄就是更始帝。
那时,东郡有个人姓索卢,名放,在那里做个小小属官。
由于王莽所用官吏不给俸禄,听任他们贪暴致富,这个东郡太守的贪赃勒索也相当厉害。更始帝上台以后,很想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着手恢复。行使所有政权的职能,他派了一个使者到东郡视察地方官的政绩。一些受过太守敲诈的人就纷纷向使者告发,经查证,太守贪赃数额确实很大,依法应当处以死刑。太守后悔莫及,眼看死期一天一天临近,没有办法可以救自己。
索卢放闻听此事后,觉得有些不妥,便私下来见使者对他说:“起义队伍之所以推翻旧王朝,实在是由于他残酷无比,而今已改朝换代,能不能有所宽容,放过太守?”
使者听了,没有作声,索卢放又说:“他是罪有应得,但是这样严厉的处分会不会使全国的官员们都惶恐不安,会不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呢?何况,像太守这样的官员不是少数,他们的做法,是王莽时期政策所允许的啊!您难道没有听到过‘使功不如使过’的说法吗?从前秦穆公不因百里孟明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的过失而责罚他,仍然继续重用他,结果百里孟明帮助秦国在西戎称霸,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明智的吗?您如果一定不肯放过太守,我愿意代替太守去死,请动手杀我吧。”
使者听完这番话,对利弊得失,反复衡量,不由十分佩服索卢放的见识和义气,于是决定让那个太守继续留任。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明智的,那个太守自从被赦免后,感恩戴德,勤于政事,再也不敢犯一点错误,当地百姓对他也很满意。
彼众我寡
指敌我双方力量不均等。
此典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春秋时,楚国势力比较强大,它便纠集几个小诸侯国共同来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的晋文公求援。
晋文公向舅父狐偃请教说:“宋国是一定要救的,我将对楚国开战,但彼众我寡,怎么办?”
狐偃说:“礼节之间以忠信为本,战阵之间以诈伪为上策,对付楚国,必须行诈术。”
晋文公又单独召见雍季,问道:“打败强楚,有人劝我行诈术,你看行不行?”
雍季说:“烧毁整个林子来捕猎,收获虽多,但以后就没有野兽可捕了;教士兵用诈术取胜,即使得胜,但以后国内就没有老实人了。”
晋文公通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任命狐偃为上军统帅,出兵援宋。
狐偃定计说:“我军不必跟楚军争锋,先行攻击楚方曹和卫,曹、卫力弱不能自保,楚王一定率师北上援救,这样,宋国之围必解无疑。”
楚王果然中计,楚将子玉率领联军要跟晋人决战,晋军故意退却90里,然后在城濮和楚军会战。晋军选择楚军薄弱环节,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同时晋军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宋军、晋军前后夹击,取得城濮之战的彻底胜利。
晋文公论功行赏,先给雍季敬酒,然后才轮到狐偃。
众将疑惑不解。文公说:“诸位有所不知,舅父的布置是一时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却有万世之利。权宜之计很重要,万世之利更宝贵。”
彼一时此一时
彼:那。此:这。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
此典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春秋时期,齐王趁燕国发生内乱(争夺王位而起)之机准备出兵攻打燕国,出发之前,他征求群臣意见。
文武大臣都主张出兵,孟子也主张出兵燕国,但是他认为出兵的目的不是贪图邻国的土地财富,也不是为了让燕国给齐王上尊号。孟子说:“天下动乱已有500多年,百姓期望出个圣主。上天给大王一个当圣主的机会,圣主是拯民于水火。出兵帮助邻国平定内乱,土地财物,一无所取,齐国在诸侯中带个头——推行仁义,各国效法,那么三皇五帝之治就会在中国重现。”
齐王征讨燕国的目的就是抢财掠宝,哪里是孟子所说救民于水火,因此齐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攻打燕国时掠夺了大量珠宝,但最后在燕国的反击下,齐国大败而回。
孟子见自己的政谏不被采纳,便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准备在齐国推行以仁义平天下的主张受到挫折后,难免心里不好过,学生充虞说:“老师像是很不愉快,以前我听您教导大家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现在怎么了?”
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前些日子因齐王一事我一直不愉快,但现在我想到:500年之间,必定会出现行仁义的王者,其间还必定会有协助王者的人士。从周朝开国以来,已有700多年了,照500年的期限,现在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除非天意不想平治天下,如果要平治天下,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呢?现在我为什么还会不高兴呢!”
变名易姓
由于某种原因而改换姓名。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在夫椒展开了一场征战,最终以越军败北而告终,越王带领余下的队伍在会稽山防守。
范蠡献计,派大夫文种为使者,带了大批财宝美女,贿赂吴国太宰伯嚭,让夫差同意越国称臣,吴国退兵。
越王要雪会稽之耻,范蠡将自己的老师计然推荐给勾践。
计然说:“强兵先得富国,富国先要明白财货之利。天旱买车的人多,涝灾时买船的人多。旱灾之后,第二年往往涝灾相继,所以应该变通,应从第一年的生产方式转换为第二年生产方式。农民种粮,商人流通粮食,要是米粮价格太贱,农民就受害了;要是米粮价格太贵,商人就无利可图。农民受害,粮食减产;商人受害,财富就减少。所以说,米粮货物,不太贵,也不太贱,时有升降,生意做活,国家就会富强。物资丰富,货币流通,知道哪些货物充足,哪些货物匮乏,就明白价格该如何确定。贵到上限极点时,价格自然下降;贱到下限极点时,价格自然上涨。货物价扬,要舍得抛售;货物价贱,要大胆购进。货币财物只有像流水一样不壅滞,才能生出十倍百倍的利来。”
勾践听从了计然的建议,并依计行事,10年之后,越国富甲江南,打败吴军,北上跟齐晋较量,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范蠡对文种说:“大王为人不宽厚,只能助他成功,不能跟他共亨富贵,我们功成身退也罢。”文种未能下决心离开朝廷,后来被勾践逼得自杀了。
范蠡闻听此事后,感慨万分:越国用计然老师策略的一部分就达到富兵强国的目的,而我现在已辞官不做,应用它发家致富。
范蠡乘船驶向太湖,变名易姓。后来在齐国做生意,称为鸱夷子皮,回到南方,称为陶朱公。19年之中,三次获利千金,他全都分给贫穷的亲友。年老力衰以后,子孙继续经商,家业钜万,富甲王侯。
盲人瞎马
被用来比喻瞎闯乱撞,极其危险。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东晋时期,桓玄、殷仲堪和顾恺之三人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有一天,他们三人又在殷仲堪家里喝酒。喝了一会儿,桓玄提议说:“我们来说危语,谁说得不好就罚酒,如何?”顾恺之和殷仲堪听了,都赞同桓玄的意见。
于是,桓玄就第一个说道:“矛头淅米剑头炊。”
殷仲堪第二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
轮到顾恺之了,他说:“我说的危语比你们说的还要危险:井上辘轳卧婴儿。桓玄和殷仲堪听了,都异口同声地说:“说得好!的确危险!”
正在这时,殷仲堪身边站着一位参军,他见说危语有趣,也凑上来说:“我说一句行不行?”
桓玄他们见这位参军也要说危语,就说:“好哇!不过,你要是说得不好,可得罚酒!”参军说:“那当然。”于是他就说了一句危语:“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殷仲堪有一只眼睛是瞎的,他听了这句危语,比桓玄和顾恺之两人更有感触,不由自主地说:“这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