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富户家的人,很钦佩焦奇的勇猛,设宴款待他。席问,焦奇向大家讲述以前自己捕虎的情状,听的人都大惊失色。于是焦奇更加夸大其词,边说边比划,样子显得很自豪。忽然一只猫跳到筵席桌上抓取食物,将汤汁弄得满座皆是。焦奇以为是主人家的猫,便随它大吃一顿离去。
主人骂道:“这只邻居家的孽猫,真是讨厌得很!”
过了一会儿,这只猫又来了,焦奇急忙站起来用拳头去打它。桌上的菜盘都掉到地上摔碎了,而猫却已经跳到窗户角落里趴着。焦奇很气愤,又追上去打它,窗棂都被打坏了。那只猫又一下跳到了屋角,睁大眼睛注视着他。焦奇更加气愤,张开双臂摆出要捕捉猫的样子。那只猫见状,大叫一声,拖着尾巴,慢慢越过邻墙溜走了。焦奇无计可施,只有对着墙壁发呆。主人拍手大笑,焦奇羞愧地离去了。
能捕捉到老虎的人却捕捉不住猫,难道真是对大敌勇敢而对小敌胆怯吗?只是力量用得不当罢了。容纳得下一头牛的大鼎,不能烹煮小鱼;价值千金的弓箭,不一定能射中一只鼷鼠。身怀绝技的人应该明白这一点,使用人才的人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伯乐一顾
比喻受到重要人物或专家的赏识与肯定。
此典出自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春秋时期,伯乐以擅长相马而闻名。有一天,有个人拉了一匹骏马到市场上去卖,心想一定能卖上个好价钱。没想到那些买马的人不但不买,甚至连过来看的人都很少。
卖马的人心里纳闷,不知是什么原因,但他想,第二天总会有人来买吧!可是后来又连着两天都还是那样,人们都不认为那是匹好马,要么是问个价钱,摇摇头走开,要么就是看了看马,连价钱都不问就走了。
卖马人万般无奈之下来找伯乐。伯乐说:“我能帮你什么忙呢?”卖马人说:“我也不敢劳您出大力气,只要您明天早上到市场上去看看我的马,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就行了。
”伯乐也想看看那匹马,就答应了。卖马人一听伯乐肯帮忙,便心花怒放地走了。
翌日,伯乐按卖马人的要求来到了马市。想买马的人都认识伯乐,就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伯乐身上。他们都知道,伯乐一见到好马,就会眼睛发亮,就会多看几眼。于是他们都盯着伯乐的眼神,看伯乐对哪匹马感兴趣。
伯乐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对其他马都是不屑一顾的样子,而到了那位卖马人牵着的马面前时,伯乐停了下来,围着那匹马前后左右看了一遍,还不时地点头,看完以后,伯乐就走开了。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看了那匹马一眼。其实,那匹马还真的是匹好马。
众人一见伯乐都这么关注这匹马,就都认定这匹马一定是匹难得的骏马,于是呼拉一下全围了上来,争着要买这匹乌。卖马人赶紧大声说:“我只有这一匹马,谁出的价钱高我就卖给谁!”
就这样,卖马之人在伯乐一顾之下,顺利地把马卖掉,而且价格不菲。
作茧自缚
蚕吐丝做茧子,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做事原希望对自己有利,结果反倒损害了自己。
此典出自唐·白居易《汪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古时候有一副拆字对联,上联是“鸿为江边鸟”,下联是“蚕为天下虫”。“江”字与“鸟”字凑在一起,不正是“鸿”字吗?“天”字与“虫”字凑在一起,不正是“蚕”吗?
而且“虫”在“天”的下面。
蚕是一种小小的青虫,胖胖的身体,嫩绿的腰肢,整天埋头吃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然而过了一个月,蚕都销声匿迹了。蚕肚里的丝在吐完之前,它们化成了一个个蛹,并且吐出丝,一层一层地把自己包绕起来,筑成了一个圆形房屋——茧,蛹则藏匿其中。于是古人说它们“作茧自缚”,并且用这句成语比喻那些做事情原想对自己有益,结果却事与愿违,反使自己受害的人。
每况愈下
况:因对比而明显。说明情况愈来愈糟糕。
此典出自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庄子是战国时道家着名的代表人物。有一次,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研究很透彻,特地去向他请教。见面后,他问庄子:“你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
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的,什么地方都有。”
东郭子又问:“请您具体指明它在什么地方,这样我才能了解。”
“道在蚂蚁洞里。”
“道是很崇高的东西,怎么会在这么低下的地方呢?”
庄子见他这样一时不理解,又说:“道在稻草里面。”
“怎么在还要低下的地方呢?”
“道在瓦和砖里面。”
“啊,它在愈来愈低下的地方了!”
“在尿屎里面。”
东郭子见庄子愈说愈不像样子,便不再问下去,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
庄子这才严肃地解释道:“你所提的问题,没有提到根本上。我把道说得低下,才能证明它无所不在。请让我用检验猪肥瘦的方法来加以说明吧。一个名叫获的人问市场的管理员:为什么愈是用脚踏在猪的下部即脚胫上,就愈能检验出它的肥瘦来?管理员回答说,因为脚胫是最难长肥的部位,这就叫做每下愈况。越是难长肥的地方,肥瘦就更明显了。”
东郭子这才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来人们把“每下愈况”演化成为“每况愈下”。
鸡肋尊拳
胸脯像鸡肋一般,受不了打击,形容身体瘦弱,不堪一击。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刘伶传》。
刘伶是西晋时着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长得身材矮小,身体瘦弱,但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性格十分豪爽。
刘伶曾担任过建威参军,后来,他被罢免了官职,从此放浪形骸,不问世事,借酒消愁,醉生梦死。由于长期嗜酒,本来瘦弱的他变得骨瘦如柴,浑身只有皮包骨头,看上去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倒。
一次,他喝酒时,同一个酒徒发生争吵。那酒徒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争了几句,就卷起袖筒,举起拳头,向刘伶打来。刘伶知道自己决不是这酒徒的对手,便神色自若地拉开自己的衣襟,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脯,慢吞吞地说:“朋友,我这一片鸡肋,怎能经受得了你的拳头呢(鸡肋不足以安尊拳)!”
那酒徒朝刘伶的胸脯看了一眼,胸中的那股怒气顿时消失了,只是警告刘伶以后说话要注意分寸,不然还要挨打。
改弦易辙
比喻改变了原有的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时,有两个主张残酷使用刑罚的大臣,以此着名,一个叫张汤,一个叫杜周。他们各有一个儿子,虽然也当大臣,却能宽厚待人,名声很好,与他们父亲的表现恰恰相反。
张汤年少时就喜欢读刑罚方面的书,后来经人推荐,担任侍御史。在承办汉皇室的一个案件中,他横追竖逼,盯住不放,最后株连处死三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条令。
后来,张汤在审理淮南王等谋反一案时,又牵连了许多人。汉武帝本想为两名大臣说情,但张汤说不杀日后不好办案,还是把他们处死了。
张汤还建议武帝铸造白金和五铣(重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殊)钱,并且支持盐铁官营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库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令非常严酷,使许多人深受其害。
不过,张汤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因与下属谋杀了他的一个仇人,后来事情败露,武帝命他自杀。
张汤严酷使用刑罚,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为人忠厚,主张谨慎用刑,因此不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历任高官,子孙直到东汉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杜周本是张汤下属,负责查捕和惩办逃亡边卒时也杀了许多人。后来他升任廷尉,仿效张汤的办案方法,株连处死了不少人。杜周办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见风使舵,皇帝要惩办的就罗列罪名,横加陷害;皇帝不想惩办的就拖延办案时间,而后予以释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间,每年办案一千多个,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达数百名之多。与张汤不同的是,他总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他们的儿子杜延年和张安世一样,为人非常宽厚,与父亲完全不同,子孙传到唐朝名声仍然很好。
宋代的学者王懋在一部着作中指出,就拿杜周来说吧,他与张汤一样,以酷恶着名,能保住脑袋而去世,这也算是幸运了。他们的子孙由于像乐器一样换弦,像车子一样改道,宽厚待人,才掩盖了他们父亲的罪过。
玩物丧志
指因迷恋、玩赏所喜爱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心。
此典出自春秋·孔丘《尚书·旅獒》。
商朝末年,商纣王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激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这时,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文王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周文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他的事业,终于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当时,四方各国都派使者前来朝拜,同时还带来了许多礼品,进贡给周武王。有一个叫西戎的边远小国,也派来了使臣,并送来了一条他们当地出产的狗。这条狗名字叫做“獒”,体形奇特,通解人意,周武王很喜爱,就高兴地收下了。
太保召公癊担心周武王骄傲自满,迷恋豪华生活,就对武王说:“一个圣明的君主,绝不能够沉醉于享乐之中。俗话说得好,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就有损于德行;对喜爱的物件玩赏不休,就会丧失进取心。像这种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毫无用处的奇禽异兽,大王不该收留。”
武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那条狗和其它的贡品都分给了各位诸侯和功臣。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败絮:破旧的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
此典出自明·刘基《卖柑者言》。
刘基是明朝初年的大臣,元末的进士,担任过一些小官。后来,他劝说朱元璋脱离红中军领袖韩林儿,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刘基善于写诗作文,曾写过一篇题为《卖柑者言》的文章,记载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揭露了当时社会上阴暗的一面。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觉得机会难得,便走过去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刚上市时的十倍,但他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
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顿时非常气愤,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那个小贩很从容地对他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数也数不清,谁也没有说什么,只有先生您不满意。”
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不凡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骏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这么一说,匆忙地将柑子又提回家。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佳人薄命
美貌女子,常常命运不好。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外戚·孝成许皇后传》。
汉成帝刘骛时的许皇后,天生丽质,貌美动人,贤慧聪颖,精通经史。许皇后生过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可惜都夭折了。凑巧国内多次发生灾荒,那个时代,人都迷信,刘向、谷永等大臣认为国家发生不幸的事,是后宫的罪过。皇帝居然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决定削减皇后居住的椒房殿的费用。皇后上疏给皇帝,疏中有“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后”的话。“竟宁”,是汉成帝父亲汉元帝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因为接二连三的大灾荒,汉元帝的宫廷比较俭省,不像刘骛祖父汉宣帝在位时那样奢靡。皇后的意思是自己命运不好,正遇上按竟宁前节俭时为例裁减费用,请求皇帝不要减少原先的费用。皇帝拒绝了皇后的请求。
许皇后所说的“薄命”,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先是皇帝有了许多新宠,疏远冷落了皇后。接着,皇后的姐姐、平安刚侯的夫人用巫术诅咒怀孕的王美人和皇太后的弟弟、当权的大将军王凤,事发后皇后受到牵连被废黜。九年后,她又因另一个姐姐的缘故惹怒了皇帝,被“赐药”自杀,凄惨地结束了不幸的一生。
“薄命”,就是命不好。过去迷信的人认为女子生得太漂亮不是好事,往往要历经磨难,或者遇上坏人,或者不能善终。
依样画葫芦
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指缺乏创新精神。
此典出自宋·魏泰《东轩笔录》。
陶谷是五代末期的翰林学士,后长期在宋朝的翰林院任职,他很想得到朝廷重用。于是,他就让和他亲近的那些人,在宋太祖面前推荐他。宋太祖赵匡胤反对守旧,主张创新。他说:“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写的文章都是依照前人的旧书本抄写下来的,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改变一些词句罢了。可以说这是依样画葫芦,他到底能有什么才能呢?”
陶谷听到宋太祖这一番评论后,就写了一首诗,以此发泄自己的牢骚。他在诗中写道:
官职须由生处有,
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
年年依样画葫芦。
宋太祖看到这首诗以后,对他更加反感。陶谷至死都没有得到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