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灵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618700000010

第10章

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取汉中。守将夏侯渊听到了消息,便差人向曹洪报告;曹洪便星夜赶去许昌,禀知曹操。曹操听说后大惊,连忙起兵四十万亲帅抵敌。没多久,操军行至南郑,曹洪向他汇报战斗情况。曹洪说张合被打得大败,夏侯渊得知大王的兵马已经到达。今固守定军山,未曾出战。曹操说不出战是怯懦,赶快叫夏侯渊进兵。夏侯渊奉命,便派夏侯尚引三千兵马前去诱敌。蜀将黄忠见曹兵前来迎战,即派大将陈式出战迎敌。夏侯尚与陈式交战,没几个回合,夏侯尚假装败逃,式赶去,行到半路,两山上滚木擂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正准备撤回时,背后夏侯渊突出,把陈式生擒了去。部卒多降。

有败军逃回,报知黄忠,黄忠慌忙去找法正商议。法正说:“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擒住他:此乃反客为主之法。”黄忠采用了他的计策,遂把各种物资赏与军士,军士欢声满谷。黄忠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后来又前进。之后,黄忠又生擒了夏侯尚,占据了杜袭守卫的阵地。为此,夏侯渊怒不可遏,立即要出战黄忠。张合劝夏侯渊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夏侯渊坚决不愿听从张合的劝谏,分军围住对方,大骂挑战。任凭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下午,法正见曹兵疲惫不堪,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黄忠斩了夏侯渊,曹兵大溃,各自逃生。

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比喻志趣、目标、道路不相同,各走各的路。

此典出自《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元志做洛阳令。元志青年时代读过不少书,学识丰富,并且办事干练,为人强悍。他的父亲曾经救过皇帝的命,所以元志在孝文帝面前,有些自鸣得意。

有一天,元志乘车出门,在路上巧遇朝廷的御史中尉李彪。李彪的官职比元志高,按礼节元志应该给李彪让路,但是元志毫不谦让,双方争执不下,于是两人只好一块来见孝文帝,让孝文帝裁决。

见了孝文帝,李彪说:“我是朝廷上的近臣,哪有洛阳令与我抗衡的道理?”

元志说:“神乡县士,普天之下谁不编户?所有居住在洛阳的人全部都编在我的户籍中,我岂有趋避中尉的道理?”

孝文帝看看他们俩人,由于两个人都是自己的亲近臣僚,不好评判是非,只好说:“洛阳是我们的国都,自然应该分路而行,从今以后,你们还是分开走吧!”

从那以后,元志便与李彪折尺量道,每人占用一半。

风雨同舟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此典出自《孙子·九地篇》:“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孙武,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军事家,字长卿,着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九地篇》是孙子兵法下卷的第二篇,主要论述在九种不同的工区用兵的方法。孙武认为,战争不外乎在“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这九种地区展开。他从客观实际出发,既抓住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又考虑了士兵的作战条件,主张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用兵方式,合理地利用地形,充分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孙武说:擅长用兵的人,就好比“率然”那样。“率然”是恒山(有些本子作“常山”,此据山东临沂出土的汉简)的一种蛇。这种蛇,你打它的头部,它的尾部就来救应,打它的尾部,头部就来救应,打它的中段,头尾部都来救应。那么,用兵是否可以像“率然”那样?回答是肯定的。吴国人和赵国人原本是仇敌,但是当他们同乘一条船渡河,遇上大风浪的时候,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互相救援。……所以,善用兵的人,能使大军手拉手像一个人一样,这是由于形势所迫,使全军必须要这样做。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意思是,背着荆条,愿受鞭杖,表示服罪领责。指向人认错赔礼。

“刎颈之交”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约定同生同死,即使刀割脖子也不悔恨。后来,人们用它指可共生死患难的朋友。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之至此也!’交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名叫蔺相如。起初,他在宫中某太监首领的家中当门客。后来,因为屡立大功,被拜为上卿。那时,大将廉颇先已拜为上卿,但是在朝会时,蔺相如的位次排在廉颇之上,为此廉颇很不服气,廉颇公开地说:“哪一日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便设法避免与廉颇相见。每逢朝会,他便称病不去,避免与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出行,远远地看到廉颇,连忙躲开了他。蔺相如的门客们认为他太懦弱了,纷纷要求离开他。

蔺相如就对他们说:“秦王那么横暴,我都敢于在秦廷之上当众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愚劣,岂是怕廉将军的么!我左思右想了,认为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派兵侵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廉颇和我二人在。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辱退让,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怨恨啊!”后来,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些话,羞愧万分。他便解衣露膊,背着荆杖,经由宾客的门路到蔺相如门上去请罪,说:“我是一个粗鄙不堪的人,没想到你对我宽容到这样的地步啊!”从此,二人友好相处,竟成了誓同生死的至交。

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形容虽然年迈但壮志犹存。

此典出自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汉末辽东半岛上的少数民族),消灭了逃到乌桓的袁绍残部。曹操这次远征,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如缺粮、缺水、道路艰险。由于军中缺粮,曾经忍痛杀掉数千匹战马充饥。行军途中遇到两百里路都没有水喝,曹操便发动战士凿地三十丈取水。

曹操在回师途中,经过渤海,登临碣石时,他不禁心潮澎湃,洋洋洒洒写下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着名诗篇,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在《龟虽寿》这首诗中,曹操写道:“(古代传说)神龟虽然能活几千年,可是它还是会死的;(古代传说)神蛇虽然能乘云驾雾,可是最终它也会死的,也会化为灰烬。千里马即使伏在马棚里,它也志在驰骋千里;而壮志强烈的人即使到了迟暮之年,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消失。”

廉颇善饭

“廉颇善饭”的意思是说,大将廉颇虽然老了,但是饭量却很好。人们用”廉颇善饭”比喻人老当益壮,雄姿不减当年。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公元前244年,赵孝成王死了,他的儿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委派乐乘为将,取代了廉颇。廉颇很生气就率兵攻打乐乘,把乐乘打跑了。

廉颇投奔到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年,赵国派李牧做将军率兵攻打燕国,李枚很快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颇在魏国居留了很长时间,但魏国却不信任他。赵国数次被秦军所困扰,悼襄王于是希望能再次起用廉颇,而廉颇也想再次为赵国效力。

于是赵王派使者前去魏国,想证实一下年迈的廉颇是否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送给使者很多钱财,叫他说廉颇的坏话。

这个使者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健康,一顿饭竟然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他还披着铠甲纵身上马,以显示自己老当益壮,还可任用。那个受贿的使者回来以后,对悼襄王说:“廉将军虽然年迈,不过饭量很好。

可是,同我坐着坐着,一会儿工夫就拉了三回屎。”赵王于是觉得廉颇确实老了,不能再作用了,因而就没有再召他回来。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比喻愿意死在战场上,拿马革来包裹尸首,表达了一种爱国的忠诚,豪迈的志气。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人。有一次他去攻打隗嚣,凯旋而归,他的老朋友们都去慰劳他,并向他道贺。

光武帝也给了他丰厚的赏赐。马援觉得他的功劳太微薄,赏赐却太厚了。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南越,建立了七个郡,只有几百户的封地,而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有他的功劳大,却得了一县的俸禄,他深感功劳之微薄,受不起这样厚的赏赐,所以他一直想替国家再立些功劳。

恰巧此时匈奴劫掠扶风,于是马援向光武帝请求出征。出发前,马援异常慷慨地说:“大丈夫当战死疆场,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怎么能躺在床上,被困在儿女手中呢!”

先着祖鞭

比喻立下远大的志向。

此典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又见《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东晋时,有两位十分着名的爱国志士。

他们一位姓祖名逖,字士雅;另一位姓刘名琨,字越石,他们两人志同道合。

当时中国的北部地区,被匈奴、鲜卑、氐、羌、羯等民族先后占据了。其中羯族的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国,势力非常强大。

祖逖和刘琨两人互相勉励,把打退异族的侵略、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有一次,他们俩人同睡在一张床上,夜深了,祖逖听到鸡叫的声音,便用脚尖儿轻轻地把刘琨踢醒,说道:“你听,到时候了。”于是他们便起来练剑,这种习惯从不间断。当石勒攻陷了西晋的国都洛阳的时候,他们也来到了南方。在渡江的时候,祖逖一面摇着船桨,一面对着江水发誓,一定要恢复中原。

后来刘琨在寄给一个亲友的信里面说道:“我枕着戈矛,等待天明,就是因为立志要把逆贼的头颅取过来,我常常担心这件事情会让祖生比我领先一步呢!”他说的祖生,指的就是祖逖,“着鞭”就是拿起鞭子抽动,叫马儿往前奔跑的意思。这两位英雄后来都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因为当时朝廷用人不当,没有给这两位英雄施展本领、发挥才能的机会,所以在历史上只留下了“闻鸡起舞”、“渡江击楫”和“祖鞭先着”等佳话。

磨杵作针

“磨杵作针”来比喻做事只要有毅力,勤奋不辍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此典出自《潜确类书》:“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少年时代曾经有段时间不好好读书学习。有一天,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完,他就出门玩耍去了。路上,有一位老奶奶正在吃力地而又耐心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看到了,觉得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您为什么要磨这根铁棒呢?”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被老奶奶的话感动了,于是马上回到家里发愤读书,后来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灭此朝食

“灭此朝食”表示渴望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和强烈的斗争意志。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春秋时代,齐国逐渐强大起来,而鲁国和卫国却还很弱小,于是齐顷公就带兵攻打鲁国和卫国。于是,鲁、卫两国就向晋国求援。晋国派将军克带兵救援,齐晋双方在鞍发生了一场战斗,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晋鞍之战”。齐顷公因取得了胜利而得意洋洋,他根本不把晋军放在眼里,想速战速决。双方开战那天,部下请他吃早饭,他骄傲自大地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于是他急忙开战。在战斗中,晋军勇敢沉着。晋军主帅克亲自擂响战鼓,激励士气。虽然他身上中了箭,鲜血直流,却仍然不停地擂鼓。晋军听到鼓声,奋勇杀敌,后来齐军大败,齐顷公还差点当了俘虏。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形容一个人做事下定决心,不惜牺牲一切,以求取得胜利。

此典出自《孙子·九地》:“焚舟破釜。”

又见《史记·项羽本纪》:“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国大将章邯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大败项梁,项梁战死。章邯乘胜派王离和涉闲去攻打赵国,一下子又把钜鹿(即今河北省平乡县)城团团包围住。项梁的侄子项羽派英布和一个姓薄的将军领两万兵去救援钜鹿,但没有获得胜利。赵王的大将陈馀请项羽增加兵力,项羽于是亲自率领部队去救钜鹿。当部队渡过漳河时,项羽命人把所有的船只凿破,让它沉入河底部去;把饭锅都打碎;把岸上的房屋统统烧光。

每人只发三天的干粮去上战场。项羽这样做,是向大家表示宁愿战死也不回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