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感恩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618600000011

第11章

后来,太康的五个弟弟一起作了一首歌,赞扬大禹的功劳,谴责太康的荒淫,其中一段歌词是:“英明的祖先告诫我们:

人民不可鄙视而只能亲近。国家有了人民,好比大树扎下了稳固的根。一个人统领着万民,就好比用腐朽的绳索驾驶着快马在奔驰,随时要战战兢兢(“皇祖有训,民可近而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太康死后,弟弟中康做了国君。后来,羿也荒淫无道,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中康和他的弟弟们趁机起兵,恢复了夏国。

牛头马肉

“牛头马肉”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允许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月而国莫之服’”

这段话意思是说:

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妇女女扮男装,结果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全国妇女都穿起了男装。

于是灵公就派官吏禁止这种现象,下令说:“凡是女扮男装的,一律撕毁所穿衣服,扯断所系带子。”

然而,尽管人们亲眼看到有人遭到惩罚,但是女扮男装的风气依然禁止不了。

灵公为了这件事伤透了脑筋。有一天,晏子进见,灵公问道:“我让官吏严禁国中女扮男装,还下令毁掉她们的衣带,这一切人们都亲眼看到了,为什么还禁止不了呢?”

晏子回答说:“您允许宫廷嫔妃女扮男装,却禁止宫外的妇女女扮男装,这好比肉店门口高悬牛头的招牌,而里面卖的却是马肉。您为什么不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呢?那样,外面的人就会遵守规定了。”

灵公听了说:“好。”于是,下令禁止宫中女扮男装,不到一个月,果然全国便没有人再敢女扮男装了。

秦庭之哭

“秦庭之哭”指到别国哀求援兵。

此典出自《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七日,……秦师乃出。”

春秋时,楚平王无道,父纳子媳,宠信奸臣费无忌,毁法乱纪,并杀太师伍奢及其大儿子伍尚。次子伍员,出奔吴国。伍员,字子胥,偷渡昭关,来至吴市,无以为生,吹箫乞食。

在伍员逃亡吴国的途中,曾遇到楚故人申包胥。申包胥问其何往?伍员将平王杀害父兄之事,如实告之。包胥说;“平王虽无道,君也。足下世受国恩,君臣之分已定,奈何以臣而仇君?”伍员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桀纣诛大臣,唯无道也。

楚王纳子媳,弃嫡嗣,信谗妄,戮忠良,我必须到吴请兵,扫荡楚国污秽,以报亲仇。”

包胥说:“我要教你借兵报楚,则为不忠,若教你不报,又陷你于不孝。你好自为之吧。你对我说的话,我绝不告诉别人。

不过,我应该告诉你的,只有两句话,那就是——你能覆楚我必能存楚,你能危楚我必能安楚。”

伍员到了吴国,见知于公子姬光(后来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姬光继位,也就是吴王阖闾)。姬光推荐于吴王僚,拜为大夫。

吴国因楚太子建之母,遭受攻击,求救吴国,吴王僚遣姬光迎建母于陨城。楚平王大怒,出师伐吴,吴亦兴师拒抗。适楚军统帅阳暴敝,诸侯从属军,各自慌张,吴军在姬光的策划下,大破楚军。吴军乃取建母楚夫人而归。楚平王见吴军势大,忧虑成疾,久治不愈而死。太子珍即位,为楚昭王。

伍员在吴,听说平王已死,痛哭流涕,姬光怪而问之。伍员说:“我非哭楚王,恨我不能在其生前,枭其首,以雪我恨,故痛哭也。”

姬光继位吴王后,楚侵蔡,蔡侯求救于吴。伍员说吴王兴兵,拜孙武为大将,伍员、伯副之。出兵六万,援蔡伐楚。

孙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用兵如神。伍员又报仇心急,再加上楚师统帅囊瓦,是个贫贱之辈,故不旋踵楚军即败,楚昭王逃出郢都。伍员未能活捉昭王,而平王又死去多年,恨无可雪,遂掘平王墓,鞭尸三百,稍解其恨。

申包胥逃避夷陵,闻伍员掘墓鞭尸,认为做得太过。他致书伍员,必践复楚之约。他想到楚昭王之母,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有舅甥之谊。包胥乃求救于秦,星夜西驰,足踵俱裂,到雍州,见秦哀公说:“寡君失社稷,逃草莽,乞念甥舅之情,兴兵解围。”哀公说:“我自保不暇,安能济人?”包胥说:“秦楚边界,楚灭将及于秦,存楚即固秦,楚亡,秦亦不保也。”

秦哀公意未决。包胥不居驿馆,不解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昼夜号哭,不绝其声,是七日,哀公惊讶曰:“楚有此贤臣,尚至于此。寡人无此贤臣,吴更不能容我矣。”遂起兵救楚。

青蝇报赦

“青蝇报赦”形容赦免等事;也可用来形容消息流传很快,不胫而走。

此典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公元4世纪中叶,氐族人侵占了关中,建立了前秦。公元355年,前秦君主符健去也,他的儿子苻生即位。公元357年,苻坚(公元338~385年)杀掉符生,自立为秦帝。他重用王猛,打击豪强,休养生息,国势日益强大。

苻坚篡夺君位五年时,有凤凰飞集在都城长安的东门,苻坚认为这是吉祥的预兆,因此在国内实行大赦,百官的官爵都晋升一级。当初,苻坚将要实行大赦时,与王猛、符融在甘露堂秘密商议,不让其他大臣参加。苻坚亲自撰写赦文,王猛和符融在一旁准备纸张笔墨。有一只大苍蝇从窗户飞进屋里,嗡嗡飞得很响,落在毛笔尖上,赶走它,它又飞回来。

不一会儿,长安城的街道、里巷、集市上人们奔走相告说:“官府要大赦了。”有关部门把这个消息报告给苻坚,苻坚大吃一惊,对符融、王猛说:“宫禁之中没有隔墙之耳,大赦的事情怎么会泄露出去呢?”

因此传令宫外,要彻底追查这件事。人们都说,有一个穿黑衣服的小人,在市场上大声呼喊说:“官场就要大赦了。”喊完,转眼就不见了。苻坚叹息说:“这个穿黑衣服的小人,可能就是那只大苍蝇吧?难怪它的叫声和形状都非同寻常,我当时很厌恶它。谚语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声音再小也会被人听到,事情还没有做就会显露出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食鱼无反

“食鱼无反”的本意是,吃鱼的时候,不要把反面也吃光。后人用它劝诫国君不要耗尽民力。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之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巡视纪地(今山东寿光县南),当地老百姓把从地下挖到的一只金壶献给景公,景公叫人把壶盖打开,发现壶里面藏有两片竹简,上面用红漆写着八个字:“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说:

“写得真好?食鱼无反,吃鱼时吃了一面不要把另一面也吃光,可以防止鱼腥太重;勿乘劣马,因为劣马不能走远路。”晏婴对他说:“您说的不对。‘食鱼无反’,告诫后代的国君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忠告国君不要把小人放在自己的身旁!”齐景公问道:“按照你的意思,纪国的国君有此丹书,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人了,但是纪国为什么会在我执政的一百多年前就被齐国灭掉了呢?”晏婴回答道:“纪国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应把自己的主张写在竹简上,张挂在城门上、里弄口,让全国的百姓都知道。而纪国的国君虽然有好的主张,却把它藏在金壶里,埋在地下,这样一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所以纪国除亡国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与民偕乐

“与民偕乐”表示领导与群众共同享受快乐。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有一次,孟子去朝见梁惠王。他去的时候,梁惠王正在御花园里观赏鸟兽游鱼。

孟子看到梁惠王兴致正高,不便打扰,也就站在一旁观赏,梁惠王回过头来对孟子说:“有道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么?”

孟子回答说:“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是无法享受这种快乐的。”

梁惠王问:“这句话怎么讲呢?”

孟子说:“《诗经·大雅·灵台》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