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10618400000019

第19章 九天观的历史沿革

九天观南汉时建在泉源福地。泉源福地就在罗浮山泉源洞天之中。据《明一统志》载:“泉源福地有明福观,南汉所建,亦名九天观。后改在冲虚观东三里。宋赐额,苏轼所书。”其实,南汉时所建宫观之名,原为九天观,在罗浮胜景“泉源福地”之中。而泉源福地正是道家所云之七十二福地之一、由仙人华子期管治的第三十四福地。仙人居所自然是九天之上的仙居,故取名为九天观。(九天,古代指天之中央和八方,西汉刘安等人编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称:中央为钧天,东方为苍天,东北方为变天,北方为玄天,西北方为幽天,西方为昊天,西南方为朱天,南方为炎天,东南方为阳天。)

由于年久史料失散,现已很难考证此观具体是何人、何年所建了。

唐末,九天观年久失修,颓废崩塌。至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道门中人将九天观迁至冲虚观东三里的明福洞中,观名也随地名改为明福观。宋代是罗浮道教鼎盛发展之期。宋神宗赵顼为明福观赐观门匾额。于是,明福观仙名大振,不少人慕名造访,一睹南汉遗观之仙姿。宋代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未赴任而先游罗浮。在朱明洞冲虚观,他应明福观道长之请,题写“明福观”之条幅,以作观名匾额。可惜时间仓促,苏东坡未能到观一游,只能遗憾地写道:“山中可游而未暇游者:明福观、石楼、黄龙洞,期明年复来。”因被贬之人,行动已失去自由,苏东坡在惠州近四年,始终未能再游罗浮诸胜,成为终生憾事。明福观经东坡手书其额匾,自然身价百倍。一时之间,明福观成为罗浮山中名胜,颇受游人喜爱。宋玉传就有诗赞曰:“泉源山下延平旷,路入松关起清爽。飞云西峙积翠台,突兀三千六百丈。”“杏花片片飞金坛,天风吹桂香漫山。游人尽去萝月上,觉我身世非人间。”

元代名道士云章真人更有颂诗题于明福观法堂壁上。诗曰:“一望罗浮耸万山,图画曾进悦天颜。金炉飞篆乘鸾去,玉笈翻经引鹤还。琪洞落花春寂寂,药槽流水夜潺潺。人来共道修仙易,谁肯安心学坐圜。”得道高人似能参透玄机。

到了明代,明福观名道汇集,名气大增。明代东莞人,官至南京通政使的陈琏就称:“明福为罗浮山古道场,至今五百余年而境益胜。”明洪武年间,皇上下诏明福观道士徐子明上京。徐子明居在神乐观为住持三十多年,至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才告老返回罗浮,载誉而归。在罗浮寺观当中,明福观自然因此而声名显赫。仙气加上皇气,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上参拜。

宋明时期,儒学日盛。正所谓:“罗浮山脉,神仙之窟,生可读书,殁可藏骨。惟书与梅,其香继发。”神仙洞府的罗浮山,成了儒家子弟刻苦攻读之胜地。道教与儒教和谐相处,朱明洞有湛若水兴建的甘泉精舍,黄龙洞有庞嵩兴建的弼唐精合。这诸多的儒门书院,吸引了少少莘莘学子。据志书记载,仅甘泉精舍,就达到“弟子三千人”的规模。而罗浮十八洞天也成为儒家弟子潜心苦读之所。宋代,张宋卿与留正于水帘洞筑张留书院攻读,先后高中成名。前者为肇庆太守,后者官至丞相。明代,李南仲在罗浮李秀岩攻读,中神童科,官至康州知府。他的《罗浮山赋》曾名闻一时。叶梦熊在石洞山房攻读,后一举成名,官至尚书。

在明福洞中,明末也有南海人邝露、邝湛兄弟同在明福观攻读。邝露(字湛若)自号“明福洞主”,官至中书舍人。后在广州率兵顽强抗清中兵陷战死。后人敬慕他的民族气节,尊称其为“粤中屈原”。许多人因慕邝露之名,专程到明福洞寻访邝露读书遗迹,凭吊这一民族英雄。清代南海人梁序镛就在《明福洞寻邝湛若先生读书处》一诗中写道:“海雪才人绛霄谪,执戟耻学金门客。猿公剑术季布豪,五陵裘马轻相掷。狂生自谓我非狂,读书爱住罗浮宅。龙威窃窥洞庭篆,仙犬遣守槟榔册。”

清朝初年,明福观因年久失修,日渐倾颓。其中的西华道院全部倒塌而废,连苏东坡题匾也散失了。乾隆年间,住持莫明星不忍千年古观毁于一旦,就与道友四出化缘募捐,重修明福观。为了恢复千年古观的仙姿,他就将明福观改回南汉时的原名九天观。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重建后的九天观再现昔日的辉煌,正殿金阙宝殿,供奉真武大帝。两侧偏殿为八仙殿和吕祖殿。雕梁画栋,装饰一新。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寻幽访胜,寻觅“云章题壁”遗诗和邝露读书处遗迹。清代岭南名诗人张维屏就在诗中写道:“我寻明福洞,远赴列仙期。海雪自千古,山花长四时。西华春不老,北斗夜何其。似有钧天乐,长空鹤下迟。”

现存的九天观在民国时曾重修。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九天观曾被用作“罗浮山制药厂”厂房之用。有所谓“三口铁锅起家”之誉的“罗浮山制药厂”后迁出长宁镇。1978年,九天观被博罗县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得以维修保护。1985年底,由香港圆玄学院赞助港币25万元全面重修。1986年1月4日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惠州市及县镇领导,及港粤、珠江三角洲等地来宾参加了庆典活动。自此,九天观的道教活动全面恢复,各地游客及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九天观又重现了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