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外交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10608000000014

第14章 长孙晟:离强合弱的杰出外交家

长孙晟,字季晟,鲜卑族人,隋朝的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公元552年生。其祖长孙稚在北魏时官至太师,后世居洛阳。长孙晟青少年时代即头脑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北周末年,随汝南公宇文神庆出使突厥,归国后升任奉东都尉。入隋之后,历任车骑将军、左勋卫车骑将军、左勋卫骠骑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秦川行军总管、相州刺史、武卫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病逝。长孙晟一生的主要事业是代表隋朝绥抚突厥。在同突厥进行的长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中,长孙晟因机制变,奇谋迭出,成效显著,从而为隋朝建立了重大功勋,也为他个人赢得了崇高荣誉。投降隋朝的突厥贵族称:“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长孙晟),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杨广称赞他说:“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此,一何壮哉!”

6世纪中叶以后,突厥代替柔然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公元579年,北周宣帝为了结好突厥,答应将赵王宇文拓的女儿以千金公主名义嫁给突厥沙钵略可汗。第二年,便派宇文神庆和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到突厥成婚。沙钵略可汗武艺超群,也很喜爱骁勇之士。他看见长孙晟矫捷过人,相貌堂堂,又听说他善弹工射,矢不虚发,因而对长孙晟特别尊敬,并将其暂时留在突厥,经常一起游猎。有一次,沙钵略可汗看见两只大雕飞而争肉,便把两支箭递给身边的长孙晟,说:“请你射取之。”长孙晟当即弯弓弛马,瞄准欲射,这时正好两雕相搏在一起,他眼疾手快,用力一发,便将两雕同时射穿。沙钵略可汗见状,赞叹不已,立即命诸子弟及宗室贵族要善待长孙晟,企图通过亲近长孙晟学习他的弹射技术。沙钵略可汗弟弟处罗侯在突厥深得人心,遭到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心不自安,很想私下结好长孙晟,因而经常邀请长孙晟一起行围打猎,游山玩水。而长孙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两国之间不论是外交斗争还是军事角逐,都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他决定利用突厥对他的信任和四处游猎的机会,不动声色地调查各地的山川形势,了解各部落的大小强弱,探询其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情况。一年之后,长孙晟带着搜集的大量情报回到北周,并向执掌北周政权的大丞相杨坚做了详细汇报,杨坚对长孙晟早有了解,当长孙晟还是个不知名的18岁青年时,就已得到杨坚的赏识。当时杨坚曾拉着长孙晟的手而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耶?”现在杨坚听到他这样好的汇报,自然特别高兴,当即提升长孙晟为奉车都尉。

公元581年,杨坚正式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消息传到突厥,千金公主大为不满,极力煽动沙钵略可汗出兵反隋,为周复仇。于是,沙钵略可汗在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的引导下攻占临渝镇(今河北省山海关),并打算约会各部落共同南侵,从而在隋朝的北部边境引起很大震动。在此情况下,隋文帝杨坚不得不暂时放弃伐陈的打算,转而集中精力对付突厥。这时,深知突厥内情的长孙晟乘机上书杨坚,陈述自己筹划的对付突厥的方略。他在奏疏中说:“现在中原地方已经安全,而北方的突厥却想捣乱。但是,如果大规模出兵征讨,还不是时候;如果放任不理,其侵扰又会日益加剧。所以应当密运筹策,以恰当地对付它。根据我出使突厥时了解的情况,现在突厥的几个可汗各统强兵,分居四方,他们内怀猜忌,外示和同,虽然难以力征,但很容易进行分化。其中,摄图是大可汗,即沙钵略可汗,地位最高,势力最大;其叔玷厥为达头可汗,虽有强兵,但名位不高,表面上服从沙钵略可汗,而他们的矛盾已很明显,如果鼓动玷厥的不满情绪,他们必将发生内讧,摄图的弟弟处罗侯为突利可汗,此人很有心计。但势力较弱,他因曲意收揽人心,遭到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已经心怀疑惧,颇不自安;摄图的从兄弟大逻便为阿波可汗,力量较少,首鼠两端,谁力量强就依靠谁。根据这些情况,对他们应当采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谋略。一方面遣使结好达头可汗,说合阿波可汗,使沙钵略可汗分兵防西;同时,派人联络处罗侯,以及奚、雹、契丹等部落,使沙钵略可汗分兵防东。这样沙钵略可汗这个主要敌人就会陷于首尾猜嫌,腹心离阻的境地。然后再乘机进讨,必将一举而定其国。杨坚看到长孙晟的奏疏,非常高兴,立即将其召进宫内进行详细讨论。长孙晟在同杨坚交谈时,或口陈形势,或手画山川,或描述虚实,都明如指掌。杨坚对长孙晟的谋略赞叹不已,并全部采纳,不久便将其提升为车骑将军。

长孙晟不仅是对突厥实行合弱离强谋略的倡议者;也是一位出色的执行者。杨坚按着长孙晟的建议,一面派太仆元晖出伊吾道(今新疆哈密),会见达头可汗,转达杨坚的敬意,并赐以狼头旗和其他丰厚礼物,以示友好。对于达头可汗派至隋朝的使者也特别优待,让其居于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上面,以增加他们的相互猜疑。与此同时,派车骑将军长孙晟携带厚礼东出黄龙道(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以联络处罗侯。长孙晟首先结好奚、雷和契丹等,然后让他们做向导,找到处罗侯,通过亲切交谈,劝其归顺隋朝。由于双方原来情谊较深,长孙晟的劝说工作很有成效。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长孙晟尚未回国,沙钵略可汗便征发40万大军连续南犯隋朝,其前锋直达延安、上郡等地,并欲继续南下。身在异国的长孙晟得知这一消息,便心生一计,制造了一个假情报,让处罗侯之子染干转告沙钵略可汗,说:“北方的铁勒等部落企图造反,正准备袭击沙钵略可汗的大本营。”沙钵略可汗得知这一情报,未辨真假,遂引兵出塞。开皇三年,沙钵略可汗再次率军南下。这时,长孙晟已经回到长安。杨坚认为反击突厥的政治条件和军事条件已经具备,遂命卫王杨爽出朔州(今山西朔县),河间王杨弘出灵州(今宁夏灵武)、上柱国窦荣定出凉州、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今河北喜峰口)、左仆射高出宁州(今甘肃宁县)、右仆射虞庆则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分道北伐。长孙晟作为窦荣定的副将也参加了这次北伐。由于准备充分,隋军这次反击颇为顺利。杨爽在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一举大破沙钵略可汗的主力军,迫其落荒而逃。窦荣定在高越原(今甘肃武威)西北也多次击破阿波可汗军,使其不敢东援。长孙晟见有机可乘,便又施展离间谋略。他派人对阿波可汗说:“沙钵略可汗每次南下都取得胜利,而你阿波可汗第一次参战就连续败北,这是整个突厥族的耻辱,你心中能不有愧吗?你与沙钵略可汗的兵势不相上下,而他因为屡打胜仗日益受到人们的尊崇,你却因为连吃败仗给国家带来耻辱。这样,沙钵略可汗一定会借机归罪于你,吞并你的部落,实现他的宿谋。希望你仔细考虑,能不能抵抗他?”阿波可汗因而心动,派使者见长孙晟求计,长孙晟对该使者说:“现在达头可汗已经与隋朝联合,沙钵略也无可奈何。阿波可汗如果依附大隋,再联络达头可汗,三家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无敌,这才是万全之策。这比负罪归国被沙钵略可汗所杀,岂不好得多吗?”阿波可汗最后接受长孙晟建议,留驻塞上,并派使者人隋修好。沙钵略可汗从白道败回国内之后,听说阿波可汗皈依隋朝,勃然大怒,遂率军袭击阿波可汗的根据地,全部俘获其臣民,并将其母杀死。这样阿波可汗无家可归,遂西投达头可汗,借兵十余万,东击沙钵略可汗,收复故地,招纳旧部,同沙钵略可汗争战不已。沙钵略可汗势窘,也遣使入隋朝贡,乞求和好。从此,隋朝北部边境趋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