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10607700000046

第46章 居塞比·威尔意大利歌剧大师

有人说:“没演过威尔第作品的剧院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剧院,没唱过威尔第作品的歌唱家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歌唱家。”--的确是这样,在欧洲,居塞比·威尔第的名字家喻户晓,以他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1813年10月10日,威尔第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城镇“布塞托”的近郊。他的父亲是农民,经营了一个小客店,家境比较穷困。

童年时代的威尔第性格安静内向,他经常几个小时地站在教堂里倾听风琴的演奏。后来,他参加了布赛托市的乐队。乐队指挥普拉维希很快就发现他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于是尽全力培养他,向他传授各种有关的知识。威尔第进步很快,不久就可以代替普拉维希来指导乐队的排练了。为使他的天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布赛托爱乐社社长巴莱齐和乐队指挥普拉维希两人共同为威尔第奔走活动,筹集到两年的助学金,送他去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深造。

米兰音乐学院通过对威尔第的“考试”后,竟然拒绝接收他入学。理由是,他不具备成为一名专业音乐家的素质。其实,真正的原因恐怕要归罪于威尔第天生一副地道的乡下农民相貌以及他那一身简朴、贫寒的服装衣着。

被米兰音乐学院拒之门外,并没有使威尔第灰心丧气。他向斯卡拉大剧院的指挥拉威尼阿登门求教,拉威尼阿收他作了私人学生。他夜以继日、顽强刻苦地学习,吮吸着知识的甘乳。仅1年的时光,拉威尼阿就写信给巴莱齐说:“您的助学金学生很快将成为祖国的骄傲。”后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充分证明了指挥先生的英明预见。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未来的歌剧大师初露锋芒!一次,威尔第跟随老师拉威尼阿一起去剧院观看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TheCreation)的排练。乐队演奏员已全部到齐,可乐队指导兼钢琴伴奏却因故缺席。剧院经理莫列里非常焦急,于是,拉威尼阿推荐他的学生试一试。一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来主持声名赫赫的斯卡拉大剧院的排练,这立即引起全体演职人员的议论纷纷,场面之热闹,犹如开了锅的沸水一般!只见威尔第不慌不忙地走到钢琴前,一只手弹奏主旋律,另一只手挥舞指挥乐队,一切都进行得准确无误、无懈可击。人们渐渐开始从怀疑到惊讶,从暗自赞叹到肃然起敬。

威尔第的才华不仅使莫列里当场任命他为剧院的正式指挥,而且委托他写一部歌剧《波尼费丘伯爵奥贝尔托》(Oberto,ContediSanBonifacio)。

年轻的音乐家荣归故里,他爱上了恩师巴莱齐的女儿玛格丽塔。尽管威尔第身无分文,慧眼识真的巴莱齐却十分愉快地促成了自己女儿与这位得意门生的婚事。当时,威尔第23岁,玛格丽塔年仅16岁。

3年后,作曲家携妻子与两个幼小的孩子重返米兰。他的处女作《奥贝尔托》(Obeno)在斯卡拉大剧院首场公演,取得了不大不小的成功。莫列里很高兴,立即向威尔第提出再写3部歌剧的预约。

正当年轻的小鹰准备展翅高飞之际,无情的命运之神却开始故意与他为难,一场恐怖的瘟疫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相继夺去了他两个孩子与妻子的性命。作曲家陷入极度的悲哀,可莫列里的稿约是有时间限制的,他不得不强忍着巨大的痛苦去写一部滑稽喜歌剧《一日国王》(UnGiornodiRegno)。

《一日国王》遭到了理所当然的失败,威尔第打算放弃作曲之路,改行干别的事。

几个月过去了,心神不定的威尔第依然恍恍惚惚。一天晚上,他碰见了莫列里。这位剧院经理显然具备“伯乐”的胆识,他并不因《一日国王》的失败而抛开一个年轻的天才。经理把一个新剧本《纳布科》(Nabuceo)交给威尔第,可作曲家拒绝接受,莫列里毫不灰心地坚持道:“它不会咬你的,拿去看看吧!”这位剧院主持人把剧本硬塞进威尔第的大衣兜儿里,然后抓住他的肩膀,将他推上回家的道路。

威尔第气鼓鼓地回到家里,随手把剧本摔在桌上,剧本摊开了,作曲家一动不动地站在桌前发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威尔第呆滞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摊开的篇页上,蓦然,一行诗句映入他的眼帘:“……飞吧,思想,乘着那金色的翅膀!”刹那间,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不过,他的怨气尚未全部消除,于是,他吹熄蜡烛,上床睡觉,尽量不去想它。然而,天才就是天才!天才的灵感已经涌现,强行抑制岂能抑止?《纳布科》在他的头脑中起劲地折腾,他终于翻身跃起,发狂般地投入了创作。

威尔第所处的时代,正是意大利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奥地利统治者主宰一切。威尔第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他声明自己首先是一个意大利人,然后才是一个音乐家。《纳布科》恰恰体现出这一点,这部歌剧影射了奥地利对意大利的残暴统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纳布科》的首演获得了轰动性的巨大成功。观众群情激昂,全场起立,欢呼喝彩!尤其是剧中犹太人的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那金色的翅膀!》倍受欢迎。这首合唱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了一遍。当晚,米兰全城到处都出现了醒目的大标语:“威尔第万岁!”

从《纳布科》(1842年)起,歌剧家开始踏上辉煌的历程。剧中犹太人的合唱当真长上了金色的翅膀,它飞遍整个意大利,成为广大爱国志士的战斗歌曲。

威尔第使当局惶惶不安,他们小心翼翼地仔细审查他的每一部歌剧,强迫他修改那些他们认为有可能引起观众反抗情绪的地方,否则不准上演。然而,威尔第的作品对他的意大利同胞来说总是具有特殊的意义。不管这部歌剧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事,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对目前状况的隐喻。在《阿齐拉》(Alzira)中,当罗马使者对匈奴人的首领说“哪怕整个宇宙都属于你,也别想碰我的意大利”时,全场观众进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把意大利还给我们!”演出结束后,激动的观众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市民纷纷加入行列,情绪愈来愈亢奋,几乎演变成一场骚乱。

“威尔第万岁!”的呼声响彻意大利全国各个剧院,我们的歌剧大师俨然已成为意大利的象征。除了他那高尚的人格与精湛的艺术之外,说来也巧,他的名字“威尔第”(Verdi)本身正好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国王“维克多·埃曼纽艾尔”名字的缩写,人民的呼喊,道出了他们渴望自由、独立与实现民族尊严的心声。

19世纪50年代,威尔第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又译《利歌莱托》Rigoletto)、《游吟诗人》(IlTrovatore)、《茶花女》(LaTraviata)相继问世,继而又陆续写出一批很受欢迎的歌剧:《西西里晚祷》(LesVeresSiciliennes)、《西蒙·波卡涅格尔》(SimoneBoecanegra)、《假面舞会》(UnBalloinMaschera)、《命运的力量》(LaForzadelDestino)、《唐·卡洛斯》(DonCarlos)、《阿伊达》(Aida)。

《阿伊达》使歌剧大师的声望登上他一生的顶峰。这部歌剧是应埃及总督之邀而写,它描述了古埃及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1871年12月24日,《阿伊达》在开罗首演,大获成功。

一个半月后,这部歌剧在作者的摇篮--米兰斯卡拉大剧院上演,威尔第亲自指挥,意大利国王莅临观看。剧场内外,盛况空前。演出结束时,观众欢呼的声浪经久不衰,威尔第不得不反复出场谢幕达32次之多。人们献给他一支用象牙雕成的指挥棒,上面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石,形成“阿伊达”和“威尔第”的字样。冲动的观众把大师举起来抬回家,成千上万的人手持火把护送,乐队在他住所的窗外高奏《阿伊达》中的进行曲……。

《阿伊达》之后,威尔第沉默了,整整16年没再动笔。人们普通认为,大师的灵感已经消耗殆尽。的确,艺术家已马不停蹄地连续创作了24部歌剧,而且几乎每一部都很成功。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也该好好休息、安享天年了。

出乎意料的是,威尔第在1887年又推出一部伟大的悲剧《奥赛罗》(Otello)(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这部作品被誉为300年来意大利抒情歌剧之代表。首演之后,74岁的大师宣称:我感到我好像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音乐需要年轻人的感觉、沸腾的热血和充实的生活。

所有的人都没想到,6年之后,威尔第以其80岁之高龄再次为人类奉献出一部喜剧《福尔斯塔夫》(Falstaff)。人们评论说,威尔第的天才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相媲美!

威尔第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尽管他早已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却始终保持朴实无华的可贵本色。他认为自己过去一向是、现在还是、将来仍然是一个普通的意大利农民。晚年的威尔第拿出一大笔积蓄在米兰建造了一座宏伟的“音乐家之家”

,专供那些贫困的音乐家生活居住。直至今日,这座高大的建筑依然完好地矗立在那里,巍峨挺拔,风姿犹存。

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几十万人民群众涌上街头向他的遗体告别,隆重的哀悼场面远远超过了皇帝的国葬。从一望无边的送葬行列中,自发地飘起了动人心魄的歌声--大师青年时代第一部代表作《纳布科》中那段著名的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那金色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