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10607700000025

第25章 八大山人:清初画坛的怪杰

八大山人是清初画坛上的一位怪杰,他的画以豪迈沉雄、简朴浑拙而著称。他性格豪放不羁,胸怀磊落。八大山人又叫朱耷,传说他生来耳朵特别大,因此父母给他起乳名叫耷子。

八大山人原名朱统,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号彭祖,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的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书画家,父亲喑哑不能说话。

八大山人的家境殷实富足,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据载他8岁会吟诗作画,童年科考就得了“诸生”。

但世事多变,还未等到八大山人夺取“功名”,明朝就灭亡了,那年他19岁。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宗室贵族变成了明朝遗民,功名没有了,仕途更谈不上,他感到痛苦愤懑、绝望,继而佯狂玩世,为避现实,他出家做了一名和尚,改名八大山人,字雪个。寓意八大是“四方四隅,皆为我大,而无大于我”。他常常把八大二字连起来写,像一个哭字,把山人二字也连起来像一个笑字。但又不真像哭和笑,含意是国破家亡,哭笑不得。因而也有人称他哭笑先生。多年以后,八大山人又改做道士。

八大山人出家以后取法名传启,号刃庵,僧名别号特别多,如个山、人屋、介山驴等。

由于他祖父和父亲都擅书画,八大山人从小受他们影响很深,并具有一定的功底,因此他就一头钻到了对书画的研究上。他整日埋头苦画,寻求先师的真迹,很快,他的画就有了名气。

八大山人36岁以后,改佛为道,在江西南昌郊外着手修建一处道院,取名青云谱。据说是因为他的母亲要他结婚传宗接代,所以他不得不接受老母的建议但又不愿回到尘世间,因而改宗道教。青云谱建成以后,他自己担当主持,还编修了《青云谱志》并作跋,一直到62岁时把道院传给了别人。

八大山人在青云谱期间习静修真,继续参研书画,闲暇之余,培植花木,修建殿堂,过着放情林泉、自耕自食的生活。

但世外是没有“桃园”的。在八大山人50多岁时,清廷复兴科举,笼络名儒,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当时有个叫胡亦堂的临川知县,听说了八大山人的名气,为显示自己的“功绩”,就去“礼请”八大山人出山,诱骗他为清廷效劳。八大山人不明真相,就随胡亦堂住进了临川官舍。但没住多久,八大山人就深感寄人篱下之苦,更主要的是不愿为清廷做事,于是就想了一个装疯卖傻的主意,以逃避清政权的追究。他喝酒划拳,拳胜了就哑然大笑;输了就唏嘘不止。有一天他突然发狂,撕碎了身上的衣服,跑到市上又哭又叫,他用破袖乱舞,脚上也不穿鞋子,疯疯癫癫招来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请他喝酒,他也只是缩着脖子拍手傻笑。他经常手拿一把大折扇,上书一个哑字,逢人就展扇相迎。又在自己门上也大书一个哑字,从此不开口说话。在一天的夜晚,他披袍戴帽,向着南昌的方向走去,他在街上蹒跚而行,摇头晃脑。鞋破了,脚肿了,他全然不顾,终于回到了南昌。为躲避清廷的再次“礼请”,他不得已离开了亲手建造的青云谱,东躲西藏,今天住在寺庙里,明日又住进道观,一会儿僧人,一会儿道士,一会儿又是儒者,已是“花甲华诞”的八大山人又过上了流浪生活。

晚年的八大山人借住在南昌的北兰寺里,以卖画为生。他在自己编写的“寐歌草堂”中写道:“一室寐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室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八大山人虽然狂放,但对待僧人、道者、普通百姓却和蔼可亲。贫穷的百姓求他画画,他从来是有求必应,绝不推辞。有一次,有个小和尚求他画画,他非常豪爽地答应了,但同时有个大官僚托人求他画一堂四条屏,他却只画三幅就不画了,并书写了“江西真个俗,挂画挂四幅,若非春夏秋冬,便是渔樵耕读”的字,有意恶心那个官僚,使他有气但又无可奈何。还有个权贵拿了十分高雅的绫绢求他作画,八大山人收下之后对人说:“这只配用来做袜子。”他最厌烦的是富豪权贵们附庸风雅,设宴请他然后索画,他曾对友人说:“片肉旨酒,可以卒岁。”

八大山人装哑,不屑与达官贵人及他不喜欢的人笔谈,但对待喜欢的人却十分热情。据传有个叫邵长衡的人十分敬慕八大山人的人品及书画,就托朋友说情想和八大山人会上一面。八大山人很痛快地答应了。可到了会面的那天,却天公不做美,风雨交加,雷鸣电闪。邵长衡确信八大山人不会来了。可万万没想到,他竟冒着雨准时到了约会的寺庙里,他们话语投机,整整笔谈了一夜。

八大山人最擅长的是画水墨花卉、禽鸟,下笔筒括,形象夸张,格凋冷逸,意境高深。

且数量多,成就高,非常为时人所推崇,如画鱼、画鸟等,他突出描绘它们的眼睛,夸张的把眼珠画得又黑又圆,顶在眼眶上角,有时还是方的。有张《鸭》图,把一只伸长了脖子翻着白眼的鸭子画在了悬崖峭壁的死水一角,让鸭子孤寂的浮在水面上,扬着脑袋凝视远方,神情冷漠又似怒目逼人。整体布局虚实相生。达到了笔墨夸张、清纯洒脱、格调很冷但又耐人寻味的意境。又如《荷花水鸟》图,画一孤石倒立,稀疏的荷叶,斜挂石上,一只小鸟独立地站在上面,有一种孤傲冷峻的情志,落墨潇洒,用笔简练,却气势不凡。

八大山人的花卉图更是夸张渲染,如牡丹、拒霜一类,画得有骨有肉,丰满遒劲。有人评价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是“拙规矩于方圆,鄙精彩于彩绘”。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也很有建树,其笔墨狂纵,没有成法,大多是一种荒凉寂寞的意境。

八大山人绘画多取法元代画家黄公望和明代画家董其昌。他用心临摹过董其昌的多幅作品,直到晚年还在不断寻觅董其昌的真胁。但八大山人不拘泥古人,他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及多年对绘画的研磨,创出了自己洒脱纵肆的风格。他晚年的作品脱去了略带狂怪不羁的个性,具有了苍凉雄浑、酣畅刚健的风韵。

八大山人的画大多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寓意深刻,这是由于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坎坷所致。有一幅《孔雀》图,上半部倒画着一块三角形的岩石,石下垂着竹叶和牡丹花,中间是两只羽毛稀疏丑陋的孔雀蹲伏在一块卵形危石上,一只缩着肩,一只伸着脖,神情鄙俚。其中一只孔雀的尾巴上拖着三根像花翎似的毛。画上题诗:“孔雀名花两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似逢春坐二更。”涛中的三耳用的是一个典故,讲的是《孔丛子》中所记的“臧三耳”,“臧”指的是奴才,因为奴才总想听到更多的事情以便更好地巴结主子,所以说奴才有三只耳朵。联系到现实,就是清朝的高级官员们顶戴的是“三眼花翎”,画中孔雀尾巴正是表现的“三眼花翎”,整张画面含沙射影,深刻嘲讽了那些谄媚奉承的奴才官们,表达了八大山人对现实的不满。

大山人画的鸟多为“枯柳孤鸟”、“竹石孤鸟”等,并大多是半睁半闭两眼,一副寒冷疲倦无精打采的样子,还有的是“白眼向人”的冷漠孤傲,画的石头多数是小头冲下大头在上,讽喻清王朝的不稳固。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画的诗中写道:“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的画寄托了对现实无奈复杂的心情。

八大山人的一生经历了明清两代,从一名皇族贵胄成为一个啼泣路隅的遗民,后又成和尚、道人,他由心灰意冷转而工研书画,集先人之大成,自创画风,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他的水墨大写意震惊于世。他经历复杂,遭受亡国亡家之痛。因而他的画含意深刻,耐人回味。八大山人的水墨画对后人的写意画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