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10607000000048

第48章 明自心者智慧无穷(3)

人要想在一个团队中做得出色做得合格,必须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不足,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我们自己所懂得的东西实在是微乎其微,即便是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业务,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有很多。有些东西我们学到的是理论,并没有在实践中实施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缺点和过错不能正确认知。有一位哲人说过:“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在一个团队中,人们都喜欢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这些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也没有考虑说这些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在团队中,自高自危,自满必溢。古时候的哲人们都深知这个道理,曾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话语。孔子就曾问过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回答说,自己不能和颜回相比,颜回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情,只能知道两件事情。子贡是明智的,但子贡胸怀博大。他虽然不及颜回以一知十,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人贵有自知之明,真正了解自己是人的明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使自己在团队中生存下去,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有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愚蠢的人,他所持的观点总是与常人不一样,并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一次,他与是在早晨升起来的。这个愚蠢的人听了说,不对,太阳是夜里从西边升起来的。众人都笑他,并约定晚上看看太阳会不会出来。于是,众人一起等到次日早晨,太阳才在东边出来。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个愚蠢的人是错的,可是,他仍不认错,说:“这只是巧合,太阳平时在夜里是在西边升起来的。”

不自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或不敢正视。就像一个人得了病,先要承认病情,看清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倘若讳疾忌医,一个劲儿拖着,躲着,掖着,藏着,很可能导致从病入肌肤到病入腠理,最后病入膏肓,呜乎哀哉了事。京剧《法门寺》中的贾桂说了句“老爷的大褂儿脏了”的话,就被老爷塞了一嘴马粪。这固然是奴才的悲哀,更是主子的不幸。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的大褂儿脏了。其后果很可能是,哪怕他衣衫褴缕甚至一丝不挂也不会再有人说他了。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从贾桂的故事里吸取教训,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缺点,掩饰错误,甚至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他们自己却不敢照镜子。对领导的批评,或百般辩解或满腹牢骚;对下级的意见,或充耳不闻或横眉冷对。久而久之,满耳朵听到的全是恭维的话、奉承的话、桃花”的奉承之词。要想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自身,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不要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变得睿智,你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过自己的人生。

荣誉是别人送的

荣誉如过眼云烟,我们要留住的是这颗清澈如水、不染烟尘的心。

荣誉能托起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所以要客观地看待,要知道这荣誉只是来自外界的光环,是生活对自己的垂爱。荣誉、称赞就像礼物,是别人送的,千万要自知自明,不自知者很容易害了自己,将再无成就可言。

荣誉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自信,甚至金钱。它可以鼓励我们上进,但也可能让我们坠入深渊。有些人为了获得荣誉不择手段。他们不惜去偷、去骗。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身败名裂。因此荣誉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幸福,而且也能给我们带来不幸。

这里说的所谓的不幸是说在荣誉面前,人们会变得盲目而失去自我。人往往喜欢在荣誉面前自傲,甚至飘飘然起来,开团队,倾听群众的声音少了,自己发表的高谈阔论多了;与同事、下属协商的少了,要下边按自己的指示办的多了;开会时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的民主少了,任由自己拍板决定的事情多了。自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强并因此洋洋得意,其实他已经走上了独断专行的道路,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照此下去会给自己带来不幸。自知者明,当人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时,不要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头上,不要一个人躺在功劳簿上陷入自我陶醉之中,而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知。请抛开荣誉的光环,做回自我。

在结束了长征后,彭德怀切断了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的进攻,为此毛泽东写了“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以赞扬彭德怀,彭德怀看了就把最后一句改成了“唯我英雄红军”,他把胜利的功劳归给红军战士,而不是独自享有,他用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为怎样正确对待荣誉作出了表率。

虚云大师1953年5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的大会上,被礼请为名誉会长。他获得重大殊荣,但并没有因这些荣誉而放弃对佛法的研究和对众生作贡献的决心。

到了江西庐山,在大林寺养病。此时,大师有意在江西住下,却感到大林寺人来人往很难清静,于是在当年10月2日带着侍者冒雨登上了云居山,住进茅蓬。当天夜晚他与僧众商议,想当职事。数日之后,他率领众人开垦荒地。并且主持成立了真如禅寺僧伽农场,将僧众分为农林与建筑两队。农林队开春就从事开垦,开垦出水田数十亩,旱地十余亩,当时就种下稻种,秋天收了稻谷数百担,旱地种的红薯也获得了丰收。建筑队挖土烧砖,用火炉铸铁瓦,重修了很多的楼。众人在大师的带领下白天忙农活,晚上修行。就这样年复一年,日继一日,真如禅寺重建修复工程大体完成。同时,大师主持整顿寺规,严肃道风,每年夏天讲经,冬天禅七,创办了佛学研究院,培育僧才。后来他应众戒子之请,开示受戒方便法门,为数百戒子授受三坛大戒。与此同时,以百余岁高龄,亲率僧众实践“农禅并重”,经营数千亩山林,水旱田地百余亩。到1957年,寺内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每年产竹木和茶叶也获可观收入。

大师没有留恋自己所得的荣耀,却避开来往人数众多的寺院,冒雨到达云居山,不提荣誉,一生为佛法的弘扬和众人的丰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的位置,不能无知地一味去追求虚无的荣誉。

给内心一份自由

自由是太多人一直的追求,但有多少人能一辈子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让心自由飞翔呢?给心一份自由,坚持你最初的自由的理想。

人们的物质条件虽然越来越好,但是压力也越来越大,既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人们之所以有这些困惑是因为内心被束缚了,不自由。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排除内心的困惑,人们需要修行自己的内心,给内心一片自由的天空。

心宽世界就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前来拜师学道的修行之人问禅师,要怎样才能丈量出心的大小。师父缓缓地对他说:“现在你把眼睛闭起来,在心里面用你的意识去铸造一根毫毛,记得要用一分钟的时间造里造的这根毫毛又尖又细,而且完全将它的形状想清楚了。”师父对他进行了一番表扬之后,又对修行人说:“现在你重新在心里面造一座宝塔,也要在一分钟之内完全塑造好。”修行人又遵照师父的指示,闭上眼睛重新在心里塑造了一座巍峨的宝塔,而且他将塔的形状、大小、颜色,甚至哪个地方用琉璃瓦搭盖,塔内的装潢设计、摆设等,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父微笑着对他说:“现在,你该知道心到底有多大了吧!在同样的时间内,既能塑造一根毫毛,也能造一座高楼大厦,所以心的大小,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果我们把心收缩的很小,那么只能塑造毫毛;如果把心无限大地扩张,跟虚空、宇宙一样浩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无穷无尽,就能承载下任何的事物。”内心的自由,在于心量的大小、心胸的开阔。

我们要在平日里扩大自己的心胸,包容天地,给内心一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