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弘一法师(全集)
10603700000055

第55章 浅谈书法(3)

对于钟繇的书法,历代多有评论,王僧虔说:“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行书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喜。”《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淳朴,超妙入神。”南朝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称:“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之所善。”

另有《荐季直表》,传为钟繇作品中唯一有墨本传至今之作品。该表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时钟繇已七十,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此帖笔法“古雅茂密、渊懿错落”,为难得之书法精品,又因刻于石上,故有“自华氏之有刻印,而天下之学钟书者不知有《淳化阁帖》”之誉。

他的真迹已无存世,宋以来法帖中所刻的作品,如《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是后人临摹之作。

2.魏晋南北朝

(1)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杰出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为王旷之子,王导之侄。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辞官隐居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工书法,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法,后见前代书法名家如李斯、钟繇、蔡邕等人的墨迹,无不用心揣摹,后博采众长,取诸体之精华为己所用此后,师法张芝、钟繇。他善增损古法,变汉、魏朴质之书风,而创妍美流畅之新体。后世评者以为,其草书“浓纤折衷”,楷书“势巧而形密”,行书则“遒美劲健,富于变化,又不失天然真趣”,故其书为历代学书者之所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故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楷书,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亦称《换鹅帖》)等;草书的代表作有《十七帖》《桓公帖》《朝廷帖》《宰相帖》《司徒帖》《中书帖》《侍中帖》《尚书帖》《司马帖》《太常司州帖》《护军帖》《十一月帖》等。《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书法字帖共计159帖,多为行草夹杂。

王羲之行书代表为《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后世刻石者和临摹者很多;宋时刻石多达数百种。其他行书法帖也很多,现将较著名的帖子列目如后:《奉橘帖》《诸弟帖》《快雪时晴帖》《从弟帖》《丧乱帖》《曹妹帖》《二谢帖》《诸贤子帖》《频有哀祸帖》《贤女帖》《伯熊帖》《此月帖》《阮公帖》《六月帖》

《蔡家帖》《九月帖》《家中帖》《十月帖》《夫人帖》《三月帖》《贤弟帖》《快雨帖》《夏日帖》《平安帖》《极寒帖》《奉告帖》《州民帖》《小佳帖》《旧京帖》《悉佳帖》《安西帖》《伯慰帖》《山阴帖》《叙慰帖》《水兴帖》《廓然帖》《建安帖》《遣书帖》《瞰豆帖》《省书帖》《慈颜帖》《宿昔帖》《青李来禽帖》《书魏钟繇千字文》。

王羲之有关“书论”的著作不少,传世的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曾载于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宋代朱长文《墨池编》、陈思《书苑菁华》,明代汪挺《书法粹言》,清代冯武《书法正传》等,影响较大。

《兰亭序》是行书法帖,又名《兰亭宴集序》,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集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其时与会人等各抒情怀,畅作诗篇,后羲之为作序文是也。《序》中记叙兰亭之美及聚会欢乐之情,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生前,特别重视《兰亭序》,去世后,由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僧),因为无嗣,交绍兴永欣寺和尚、弟子辨才手里保存,后到唐太宗李世民手中,唐太宗死时,随葬入唐昭陵;五代时,一名叫温韬的人发掘昭陵而得,致使《兰亭序》真迹不知去向。因此序书法极美,故为历代书家之所推崇,后世誉为“行书第一”。

存世本中,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将羲之之笔韵和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公认的最好摹本。石刻本则首推“定武本”。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最高境界,此序将作者之气度、胸襟、情愫、感怀皆表现于字里行间,是难得之佳作。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之喻。

《快雪时晴帖》为王羲之所书。其帖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灵动潇洒,《书断》中说:“逸少秉真行之要,于敬执行草之枫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之独绝也。”又说:“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他对此帖极为珍爱,在帖前题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全帖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殉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号为“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内,并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堂”在内,摹刻于石上,命名为《三希堂法帖》。

(2)王献之

王献之东晋杰出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书令,曾于病时让族弟王珉代行“中书令”之职,故世称王献之为“王大令”,王珉为“王小令”。

王献之工书法,善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著名。其书法,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的基础上另创新法,用笔外拓(开廓),俊迈而带逸气,故有“破体”之称。南朝宋、齐、梁间人多宗其体;唐、宋以来的书家也多受其影响。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墨迹著名者,有行书《鸭头丸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草书有《玄度帖》《前告帖》《吾当帖》《侍中帖》《马侍御帖》《裴员外帖》《裴九帖》《崔十九帖》《八月帖》《十二月帖》(即《中秋帖》)、《秋冷帖》《秦中帖》《数月帖》《远书帖》《岁尽帖》等。行书有《诸舍帖》《东山帖》《舍内帖》《黄门帖》《东园帖》《李参军帖》《荐王德祖帖》《山阴帖》《冠军帖》《外甥帖》《鹅群帖》《如意帖》《二十九日帖》《卫军帖》《地黄汤帖》等。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品,据说王献之喜好书写《洛神赋》,写了不止一行,而是十三行,故有此书。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涸已不带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是完全成熟之楷书作品。

此帖中字,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绸圆润,笔力遒劲有力,气蕴神采飞扬,割体匀称和谐、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较其父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撅”手法;而献之的字神采外露,多运用“外拓”手法。其父子二人的字对后代皆产生过深刻影响。

宋代的《广川书跋》中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蔬秀。”

王献之曾在十五六岁时劝其父亲“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可见其对书法之极深感悟。

他的真迹已不复存在,今世所见为南宋的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胡称“碧玉十三行”。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体势秀逸俊丽,笔致洒脱自然。清代杨宾在《铁函斋书号》中说其字:“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梁武帝的《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书断)中评其行草为:“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威武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

王献之的字虚和简静、神朗气清、灵秀流美,与文章清虚脱俗的内涵极为和谐,故后人奉《洛神赋十三行》为“小楷之极则”。他的行书以《鸭头丸帖》为最著,体现了王献之的行书笔法,其行笔如急风骤雨,结体又疏朗有致、顾盼生姿,能寓秀美于奇险之中,是书家之所敬服处。醴泉铭入《化度寺碑》《皇甫碑》《虞恭公碑》《温彦博墓志铭》等。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其文学著作,编有《艺文类聚》100卷行世。

其字正书“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书如凌云台,轻重分毫无负”,“笔备众美,翰墨洒落”,此即史书中所说:“欧体”风格。

3.隋唐五代

(1)欧阳询

欧阳询,唐初杰出书法家,字信本,乳名“善奴”,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唐太宗时授“弘文馆学士”。

工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兼学王献之,所写书法劲险刻厉、刚劲有力,于平正中突显险绝,后风格自成一家,世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人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书体碑刻较著名的,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每行49字。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代陈继儒曾评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代赵涵在《石墨镌华》中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铭文由魏征撰,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由,后欧阳询奉敕而书。原碑24行,每行49字,传世最筐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紊乱夹杂处,亦无松驰感。唐人评其书为:“森森然若武库矛戟”,“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

元代虞集题此碑时说:“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子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代王世贞对此碑亦评云“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道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清代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故知欧体字强调指力,所写笔画需骨气内含、结实有力,每一笔画需轻重得体、长短适宜,得“中实”之趣方好;其字主笔多向外延伸,显中宫紧密严谨,尤其右边之竖笔,常向上夸张延伸,更显其超人之胆识,这些皆为“欧字”用笔独特之处。

在欧阳询之作品中,《化度寺碑》少其变化之丰,《温彦博墓志铭》逊其温润之势,独此碑寓险峻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瘦硬之内,含韵致于法度之外,兼纳南派和雅与北派雄劲。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75岁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水平。《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宋代的赵孟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2)虞世南

虞世南,唐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授,妙得其体。所书笔致圆融遒逸,外柔内刚,风神潇洒,骨力遒劲,后开一家之新面貌。唐代的张怀瑾在《书断》中称:“其书得大令之宏观,含五方之正气,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他的楷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墨迹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左脚帖》《东观帖》《醒带帖》《积时帖》等,另编有《北堂书钞》160卷行世。

《孔子庙堂碑》是虞南的代表作。其用笔外柔内刚,气力沉厚;点画看似平整,却用心至专;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笔笔精到、字字饱满;虽似含千钧之力于中,却能举重若轻、潇洒自如、舒卷自如。

虞世南其人性喜沉静,清心寡欲,精思读书,博达古今,才情横溢;其笔致圆润遒逸,潇散洒落,有六朝余韵。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行笔流畅,继承了王羲之外拓法而别树一帜,其字“积雄劲为内势,化刚柔为一体”,世称“虞体”。

《孔子庙堂碑》即是他的代表作。此碑为虞世南69岁时所书,该碑笔力遒劲,气力内沉,从容向外;点画之间,信手拈来,舒卷自如,如玉树临风、纤尘不染、突显雍容华贵、端庄优美之姿,体现其书论中“冲和”之旨。

此碑书法俊朗圆腴,端雅静穆,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宋代黄庭坚有诗云:“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可见原拓本于北宋时已不多见了,亦可从此处得见此碑之珍贵。

其原碑早已毁没,后世主要有宋元两种翻刻本:一为宋代王彦超摹刻于陕西西安,俗称“陕本”;二为元朝至正年间重刻于山东城武,俗称“城武本”。后至清时,临川李宗淆得唐石原拓本,世称“唐拓”。现世所见之《孔子庙堂碑》即是以李氏所藏唐拓为底本、缺字以“陕本”补全后合并而成之碑帖。

虞世南除于书法上独树一帜外,且于书论上亦有建功,为唐初有书学理论并影响后世之第一人,他所撰写的《笔髓精》既有对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评述和技法之精要分析,更提出以“冲和”为主的美学见解,精辟而独到,足见其于书法、美学上深思之力。

(3)褚遂良

褚遂良,初唐杰出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人氏,官至“河南郡公”。

大书法家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感叹“从此没有人可以与他讨论书法”时,魏征推荐褚遂良,说他“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王羲之)体”,后太宗下诏召褚遂良为“侍读学土”。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时,命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同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李治即位。高宗即位后,封褚遂良为“河南郡公”,后累迁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位极人臣;此后,因极力反对唐高宗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官流放至桂林,后再贬至安南,直到去世。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其书初学虞世南,后师法王羲之,下笔古雅绝俗,正书丰润流畅,行则变化多姿、气势俊秀。其字对后世书风影响甚大,故世人将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杜甫有诗句云:“书贵瘦硬方通神”《雁塔圣教序》表现的正是“瘦硬通神”之韵味。《广川书跋》中亦说:“疏瘦劲练,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笛等书,故非后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指褚遂良)岂所谓瘦硬通神者邪?”

《雁塔圣教序》碑为褚书中最杰出者,其字圆润瘦劲,笔法娴熟老练;其时,褚遂良已步入老年,故其为唐楷已创出了规范,因而他在字体结构上改变了欧、虞二人的长形字,创造出看似纤瘦,实则劲秀的字体。

(4)颜真卿

颜真卿,琅雅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为我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曾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平原”“颜太师”“颜鲁公”。颜真卿在“安禄山之乱”时,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后前往劝降叛将李希烈时不幸遇害。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请教有“草圣”之誉的张旭,深悟笔法要旨;后参考并运用篆书的笔意来写楷书,以致有所创新,遂变初唐楷书“瘦硬清劲”而为“雄强茂密”,能熔篆、隶、楷、行、草于一炉,有如“折钗股,屋漏痕”,又如“以印印泥,以锥画沙”;其楷书笔力丰满、端庄雄伟,方严正大,朴拙雄浑;且气势森严,颇具法度;行书则“遒劲郁勃、阔达自如”,书风区别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唐初诸书家,因独特之笔法,故世人称其字为“颜体”。

颜真卿的书法既有前贤书体的气韵和法度,又不为古法所缚,后突破唐初楷书成规,自成一体,为“圆笔”之开创者,后人称之为“颜体”,与书法家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世人说王羲之是书法中“尚韵”的最高典范,颜真卿则为“尚法”的最高榜样。唐人《书评》论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可见对其极为推崇。其书风格影响所及,延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