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吃水果时,习惯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削掉再吃,以为这样就比较卫生了。然而,专家认为,即使把水果上面已烂掉的部分削去,细菌的代谢物也已经通过水果内的汁液感染到了其他部分,甚至微生物已开始在其他部位繁殖,其中的霉菌可导致人体细胞突变而致癌。因此,水果只要是已经烂了一部分,就不宜再吃。
别把冰箱当“橱柜”
当今社会,几乎有70%以上的家庭都有冰箱或冰柜,尤其是城市家庭中冰箱的普及率更高。毫无疑问,电冰箱给人们的生活和饮食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居然把电冰箱当成“橱柜”,什么食物都往里存放,这样做无疑是极不正确的。
我们知道,电冰箱主要存放两类食品:一是在常温下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物,如宰杀后的生鸡、鸭、鱼及其他肉食品;二是新鲜的蔬菜和饭菜(薄膜包裹后放入冷藏室内)。但是不论是生肉制品,还是熟食制品都有一定的存放时间。
有些人认为把食品放入电冰箱就不会变质,因而在电冰箱内存放了几天的熟食取出后不经加热就食用,殊不知,冷藏虽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使食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原有的风味和鲜度,但并不能彻底杀死细菌。低温条件下,细菌只是被抑制了生长繁殖,一旦温度适宜,便会迅速复苏且仍可繁殖。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食品不应放入冰箱中,如鲜鸡蛋、鲜蔬菜、牛奶。据科学家测定,鲜鸡蛋蛋壳上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有些还带有沙门菌等致病菌,这些微生物大都可以在低温下生长繁殖。而冰箱贮藏室温度(4℃)不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不仅不利于蛋的贮存,还容易对冰箱中其他食品造成污染。
此外,人们还喜欢把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冷藏,特别是芹菜、小红萝卜、鲜菇、番茄。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类蔬菜(当然也包括其他蔬菜)中含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细菌——小肠菌。
小肠菌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能在4℃以下繁殖。这样,冰箱的冷藏室就为小肠菌的繁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此外,像萝卜、番茄,若加工成块或切成丝、片冷藏后,还会大大增加小肠菌的含量。因此,购买这类蔬菜时要适量,即买即食,最好不要放入冰箱冷藏。
还有,冰箱中不宜冷冻牛奶。有不少人为防没有喝完的牛奶受热变质,冬天就把牛奶放在阴凉处,夏天就放在冰箱内冷冻。但是,这样做会使牛奶的营养受到损害。营养学家指出,鲜牛奶是不易保存的食品,对存放的温度、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
消毒过的牛奶存放的温度为3℃~6℃,存放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如果高于这个温度就容易变质,因为牛奶富含的许多营养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低于这个温度,牛奶的营养价值就要受到影响。
尤其是温度过低致使牛奶结冰后,其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和乳糖会出现明显的分层不均现象,干酪素呈微粒状态分散于牛奶中。而在饮用时经热后,蛋白质变性引起凝固沉淀物,从而失去原有的味道,液汁呈水样,营养价值降低,维生素A可损失30%左右。
不宜在冰箱储存的食品还有干果、干菜、糕点、罐头等。因这些食品在常温下不易变质。同样,香蕉、鲜荔枝、黄瓜、西红柿、火腿、巧克力等放进冰箱也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风味。所以,电冰箱存放食品要有讲究,不能把冰箱当成存放东西的储藏地。
厨房用具有禁忌
在日常饮食生活中,人们非常注重厨房餐具清洁,但对于餐具的选用禁忌却没有留意。下面,我们着重谈谈厨房里用具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禁忌:
1.忌用乌柏木或有异味的木料做菜板
柏木含有异味和有毒物质,用它做菜板不但会污染菜肴,而且极易引起呕吐、头昏、腹痛等症状。因此,制作菜板的首选木料是白果木、皂角木、桦木和柳木。
2.忌用油漆或雕刻镌镂的竹筷
油漆筷子既美观漂亮,又容易洗涤,因而很受人们的青睐。然而这种筷子对人体健康不利。油漆一般是由油脂、基质、有机溶剂、充填剂和苯料加工而成的。常用的溶剂有苯、二甲苯、丁醇、丙酮等物质。这些溶剂不仅有毒而且在常温下能够挥发,温度越高,挥发得越快。这些有毒的溶剂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肺部,还可通过皮肤、口腔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内部。
3.忌用各类花色瓷器盛作料
作料最好以玻璃器皿盛装。花色瓷器含铅、苯等致病、致癌物质。随着花色瓷器的老化和衰变,图案颜料内的化学物质会对食品产生污染,对人体有害。
4.洗刷餐具别迷信洗洁精
有些人对洗洁精特别钟爱,不论洗碗、刷碟都要用洗洁精,对洗洁精的过于迷信使人们忽视了洗洁精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虽然洗洁精中的残渣微粒进入人体的数量极微,但日积月累的积聚,还是可以引起结肠炎、胃肠炎和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及受损等症状。
很多时候人们感到胃肠不适时,常将之归结为吃了不洁的食物,其实很可能就与洗洁精残渣积存过多有关。此外,日本科学家曾指出,使用洗洁精的人皮肤易干燥粗糙。
5.洗衣粉不宜洗餐具
有的人习惯于用洗衣粉洗餐具,甚至洗蔬菜、水果和动物内脏,其实这样做对身体健康有害。
洗衣粉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有机物,由烷基苯磺酸钠添加增白剂、荧光剂等物质组成。它表面活性剂分子量较大,吸附性较强,接触餐具之后不易用水冲净,加上一些餐具常有裂缝、缺损等,很容易残留一些表面活性物质。如果长期使用这些餐具,便可导致肌体出现慢性中毒。
用洗衣粉洗直接入口的瓜果、蔬菜就更不安全了。因为擦抹在瓜果上面的洗衣粉会随水溶液渗入瓜果、蔬菜的内部,而渗入内部的毒性成分是用水无法冲掉的,洗衣粉中的磺胺酸、纯碱、元明粉、泡水碱和磷酸盐等,均具有中等毒性,甚至有的能够致癌。
这些有毒物质可破坏红细胞膜,引起肝、脾肿大和胆囊扩大,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这会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给餐具消消毒
人们洗餐具的方法有很多。有人把餐具放在盆里洗;有人先用洗洁精洗,然后再用自来水冲净;也有人用自来水边冲边洗。洗完后,有人用抹布把餐具擦干,也有人把水沥干就将其放在柜子里,等下一餐使用时再用自来水冲一下或用开水烫一下,以为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
其实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有科学检测显示,在洗净的餐具中,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58%左右,说明即使是洗净的餐具,仍有许多细菌存在;抹布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50%左右,说明用抹布擦干洗净的餐具,会导致餐具再次污染。
餐具消毒正确的做法是:先用热水对餐具进行去污处理,再用流水反复冲净,然后进行消毒。目前,餐具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1.煮沸消毒
这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温消毒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作用的温度,另一个是作用的时间。因为很多细菌(如常引起急性腹泻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要经100℃高温作用1~3分钟或80℃加热10分钟才能死亡。加热温度如果低于这两个界限,加热30分钟后,这些细菌仍可存活。
此外,某些细菌对高热有更强的抵抗力,如炭疽芽孢杆菌。如果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不足,只能杀死极少数微生物。
2.蒸汽消毒
在锅内加蒸格消毒,俗称隔水蒸,其依靠锅中水烧开后产生的蒸汽来杀灭细菌。此法要等水烧开后继续烧10分钟才有效。
3.药物消毒
可用于餐具消毒的药物很多,必须选择有卫生部门批准文号的。可按使用说明中的比例配置消毒药,水量以浸没待消毒的餐具为宜,消毒浸泡时间约5分钟。以下介绍两种消毒液:
——漂粉精片,将1粒药片碾碎,加入1000毫升水,将餐具浸泡5分钟即可。消毒液的有效时间为3小时。
——3D洗消灵,浓度为2%,将餐具浸泡5分钟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消毒前必须把餐具洗净,因为油垢会影响消毒效果。
4.洗碗机消毒
洗碗机是一种清洗、消毒一体机,方便实用。但必须注意的是,只有水温保持在85℃左右,冲洗消毒时间在40秒,才能保证消毒效果。
5.消毒柜消毒将餐具放入消毒柜,打开按钮,15~20分钟后关机冷却即可。当然,采用何种方法对餐具进行消毒,应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条件而定。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的餐具如果存放不当,仍有受到细菌污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是把餐具放在不锈钢等清洁的柜内,当然柜子必须经常清洗。消毒柜可兼作保洁柜,而一般木柜则很难保证餐具不受细菌污染,因此,餐具消毒以在使用前进行为宜。
有一些人虽然也对餐具进行了消毒,但由于方法不正确,所以很难达到消毒效果。
1.消毒水浓度高
浓度过高,易在病菌表面形成保护膜,反而杀灭不了病菌,且刺激人的口腔、鼻腔黏膜,使呼吸道受损,容易感染病原体。同时氯的挥发速度快,具较强的腐蚀性,浓度过高会对肌体产生刺激,造成中毒。因此,一定要按说明书的配比兑制消毒水。
2.酒消毒碗筷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常用白酒来擦拭碗筷,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殊不知,医学上用于消毒的酒精度数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在56。以下,而且白酒毕竟不同于医用酒精。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达不到消毒的目的。
别用塑料容器盛食物
有些家庭和餐厅的厨房里,喜欢用塑料容器长期存放食油、牛奶、白酒等食物。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卫生。
大家知道,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并由许多单体原料聚合而成,在制造过程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增塑剂、稳定剂和色素等。据分析,许多塑料单体、增塑剂、稳定剂、色素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聚乙烯是有机物,是许许多多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当遇到脂溶性有机物之后,时间一长,塑料中少许乙烯单体就会被缓慢溶出,如果人食用了带有乙烯单体的食物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塑料,长期接触食油、白酒则可溶出增塑剂,对人体有害,而且,聚氯乙烯单体也有致癌作用。同时,塑料的透明度大,经不起自然界的“剥蚀”,易老化变质,且易受紫外线的作用以及氧气的“腐蚀”,产生异味。比如,用塑料桶存放食油,因聚乙烯可移溶于食油中,从而使食油出现蜡味,影响食油品质。
据实验测得:用塑料瓶盛装白酒,存放1年,溶解在酒中的乙烯单体含量可达20ppm,即1千克的酒中含有20毫克的乙烯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