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洞察术
10602600000041

第41章 求职面试中的心理战术——成功求职的秘诀(3)

现在你再想一想,当你听到“接线员正在忙线中,请稍后再拨”时,你又会产生怎样的推想呢?此时,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接线员不再是百无聊赖,而是忙于接听一个又一个的购物电话,不得空暇。在修改过的电话用语影响下,顾客会想“如果电话忙,肯定是其他同样收看节目的人也正在打电话购买产品。”这样,顾客就会受到其他匿名顾客的行为暗示而购买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周围人的行为对个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虽然通常在询问研究对象是否受他人行为影响时,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简单来说,当人们对一件事抱不确定态度时,当人们对自己所要做的决定不是很有把握时,当形势不是很明朗时,也就是在不确定性占上风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观察周围人的做法,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将人们的这一心态称为“从众效应”。

回想一下,当我们身处图书馆时,是像其他看书的人一样安安静静地看书,即使交谈也是小声耳语,还是像酒吧里的顾客,大声喧哗的同时还玩着游戏呢?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前一种情况。

这里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喜欢按照相似环境、场合或情景下的规范做事。也就是说我们往往会效仿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因为相似性是从众效应更好发挥作用的另一个条件。

从众之心人皆有之,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什么场合从众。如果是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会迷失自我,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人云亦云,要努力培养并提高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任何事和任何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能“墙头一棵草,风吹两边倒”。

劝说战术:是什么让劝说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美国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国家公园里,游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告示:“你继承的遗产每天都在减少,每年有14吨硅化木失窃,尽管一次只捡一小片。”看来,经常有游客把公园的硅化木带回家,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公园为了禁止这种行为于是竖起了告示。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设计告示的人却不明白利用负面案例的弊端。这样的告示让人们看到了不当行为的普遍性,于是对这种行为更加的漠视。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实验。为了证实负面劝说的影响,科学家在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国家公园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制作了两种内容的告示:一种是负面性的告示,传达了偷窃行为的普遍性,上面写道:“很多游客偷拿了硅化木,破坏了公园内的自然景观。”文字旁还配有几位游客弯腰拿木片的图片。

另一张告示只是单纯地告诉人们偷拿木片是不对的,上面写道:“为保护本公园的自然环境,请不要带走园内的硅化木。”文字旁是禁止游客偷拿木片的图案(即在游客偷拿木片的图案上画了个大大的红色圆圈外加斜杠)。此外,科学家并没有在园内所有景区都贴上这两类告示。但是对那些没有贴告示的地方,科学家也在进行观察。

在未惊动游客的情况下,科学家把做好记号的硅化木放在园内的各个通道上。以此来观察各个通道上硅化木的失窃情况。

最后的实验结果出乎公园管理方的意料:未张贴告示的地方木片失窃率为2.92%;贴有负面告示的地方失窃率高达7.92%,简直是在鼓励偷窃;而张贴禁止类告示的地方失窃率仅为1.67%。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容易按大多数人的做法行事——即使多数人的做法是错误的。类似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健康中心或医院在候诊区公示爽约的病人人数,令人沮丧的是,这样一来,病人的爽约率反而越来越高;政客们责备冷漠的选民,以为这样能让人们多投票,结果却适得其反。让我们先来看看维斯·舒尔茨和一些研究人员做的一个调查。首先,研究人员征得了加州300户家庭的同意,对这300户家庭每周的用电量进行记录。研究人员会查看各家后院或屋旁的电表,对其每周耗电量进行测量。之后,他们会在每户门前挂个小牌,写上这户人家与周围住户平均用电量的比较。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研究人员发现,知道自己用电量超过平均线的用户们,后来的电表走速降低了5.7%。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原先用电少的家庭,他们的用电量反而增加了8.6%。看来大多数人是受“中间吸引力”的影响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原来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他们都会努力缩小与平均线的差距,朝中线标准靠拢。那么,怎样防止言行正确的人们知道自己不在中线标准后,做出向它靠拢的行为呢?也许可以给他们贴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以表示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赞赏。因为社会的赞赏除了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认可以外,还会对他们的心理满足感产生积极意义。为验证这一办法是否有效,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增加了一个步骤,那就是根据每户耗电量与平均水平的比较,在反馈卡片上加上笑脸或苦脸的图案。门前被贴上苦脸的家庭,也就是那些用电量较大的住户。但是从那之后,不管门上有没有贴苦脸标志,那些家庭都把自己的用电量降低了5%。而那些门上贴笑脸、用电量较低的住户的反应却令研究人员印象深刻:未贴笑脸前,他们的用电量如前所述上升了8.6%,贴上笑脸之后,他们的用电量仍然保持在平均线以下。

以上实验告诉我们,社会常态会像磁铁一样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怎样才能让言行正确的人不被负面的社会常态所影响。

当说服过程影射不当行为的普遍性时,效果可能就会和你的初衷相违背了。因此,说服过程中最好避免运用反面案例,而应该从正面进行劝说。另外,为防止言行正确的人受到负面的社会常态影响,还可以对言行正确的人表示赞扬或给予奖励。

胜王败寇:洞悉人性,化被动为主动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真实故事,它很好地诠释了竞争所带来的效应。春秋战国时,齐景公帐下有3个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公孙捷和古冶子。这3人个个勇武异常,号称“齐国三杰”。他们都为齐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不过他们也因此恃功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齐相晏婴在路上遇到他们3人,就上前施礼问候。可是,他们却连头也不回,狂妄至极。晏婴站着等了一会儿,见他们3个仍然不还礼,就悄悄去拜见齐景公,说:“我听说明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幼之礼,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3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我看该把他们除掉。”

齐景公听后叹道:“这3个人经常带剑上殿,把我当小孩子对待,时间长了,一定会篡夺王位。我早就想把他们除掉,只是没有机会。”

晏婴安慰齐景公道:“主公只管放心,等来朝的楚王一到,只管大摆宴席,臣就在宴席上略施小计,使他们自杀而死。他们只是一介武夫,没有什么谋略,只要这样就可以除掉他们。”晏婴对齐景公如此这般说了一通。齐景公听后非常高兴。

不久,楚王带领文武百官来到齐国。齐景公大摆酒宴,两国君臣共同庆贺。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捷身佩宝剑,站在殿下,完全是一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架势。

酒喝到一半,齐景公说道:“我的御园金桃已经熟了,赶快摘来大家分享。”不一会儿,一个宫监用金盘盛来了5个桃。齐景公说道:“园里的桃树,今年只结了这5个桃子。这种桃子味甜色香,和其他树上的桃子不一样。丞相,请你捧杯敬酒献桃,庆贺今日的盛会。”晏婴于是手捧桃子依次敬献。

晏婴先献给楚王,楚王喝了一杯酒,吃了一个桃子,接着献给齐景公,齐景公也喝了一杯酒,吃了一个桃子。接着,齐景公说:“丞相使齐楚两国合好,功勋卓著,可以吃一个桃子。”晏婴便跪着把一个桃子吃了,喝了一杯酒。齐景公接着又说道:“剩下的两个桃子,我将赐给齐楚两国中功劳最大的人。”听到齐景公的话后,田开疆马上站出来说:“我从前跟随主公在桐山打猎,竭尽全力打死猛虎,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公答道:“你杀虎保驾,功劳最大。”晏婴立刻献酒一杯,请他吃了一个桃子。

古冶子接着跳了出来,说道:“杀掉一只老虎并不算什么稀奇,我曾经在黄河里杀掉一条蛟龙,救了主公一命。对我来讲,大风大浪如走平地。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公说道:“这是盖世无双的功劳,赶快献桃赐酒。”晏婴连忙献桃,敬酒。

这时,公孙捷大步流星,来到宴席间,说道:“我曾经在10万大军中手挥铁铲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主公,秦国的军队纷纷逃散。我的功劳怎么样?”齐景公说:“你的功劳可以说顶天立地,无人能及。无奈没有桃子了,就献酒一杯,明年此时再赐你金桃吧。”晏婴接着说道:“你的功劳最大,只可惜说得晚了一点,没有桃子了,所以使你的显赫功勋黯然失色。”

公孙捷听了这些话后,拔剑在手,说道:“杀一只老虎,诛一条蛟龙,这都是区区小事,我在10万大军中纵横捭阖,如拼尽全力救出主公,建立了这样大的功勋,反而没有桃子吃,在两国的君臣面前受此奇耻大辱,被万代之人讥笑,哪里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说完就自杀了。

田开疆大惊失色,也拔出剑来,说道:“我们功劳小的反而吃了桃子,公孙捷功劳大却没有桃子吃,我们的羞耻要怎么才能洗刷掉?”说完也自杀了。

古冶子突然大喝一声,挥剑说道:“我们3个人情同手足、义同骨肉,虽不同生宁愿同死,他们两个人都已经死了,我怎么还能独活?”说完,也自杀而死。

晏婴洞悉人性,只用两个桃子就挑起“三杰”的竞争,使他们全都自杀,不费吹灰之力就去掉了3个威胁者,手段着实厉害。

威慑战术:沉默也可以屈人之兵

沉默是一种威慑。沉默的人总能让人感觉到有一种难以言语的威慑力。因为沉默的人就是保守秘密的人。秘密保留得越多,权力就越大。电影里的特务头子经常是沉默寡言的人,因为他知道太多致人于死地的秘密,所以必须少说。还有,皇帝也经常沉默寡言,因为他一说话别人就有生命危险。

陆象先是唐朝末年的宰相。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陆象先的气度确实不小,喜怒都不形于色,让人无法揣摩。

陆象先早年担任过同州刺史。在他担任刺史期间,他的家童在路上遇到了他的下属参军,但是这个家童没有下马。在那个时代,奴仆见到当官的人都要下马,否则就是失了礼数。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家童没有下马,当然这也并非是什么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这个家童未必认识那位参军,就算认识,也许家童压根就没看到那位参军呢!

可是,这个参军却大发雷霆,拿起马鞭狠狠地抽打了家童一顿。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并不畏惧刺史大人,参军打完家童后,还挑衅似的跑到陆象先的府上,对他说:“下官冒犯了大人,请你免去我的官职。”

参军这么说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你因为这件事免去了我的官职,那就说明你袒护家童,而你如果不免去我的官职,就证明你这个官好欺负。

陆象先早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于是答复参军说:“身为奴仆,见到做官的人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下属打了上司的家童,罢官也可以,不罢官也可以。”说完这句话,他就把参军晾在一边,自己走了。参军一个人在边上站了半天,也不知道陆象先到底是什么意思,更揣摩不透陆象先的态度,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出去,从此收敛了很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摩擦、冲突。在你不想让矛盾激化、摩擦升级而又想吓阻对手的时候,你可以学学陆象先的这种方法:给对手一种缓和些的威胁或是保持沉默,也就是说用对手无法揣度的结果去威慑对手。既然是有可能发生,那就存在着不确定性,从而使对手不能够把握形势的变化。对手把握不了形势的变化,自然就无法采取行动。这样就会迫使对手忍耐下来。

巧用妒忌:妒忌也可以为我所用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与匈奴交战。刘邦求胜心切,带领小股骑兵追击匈奴,却不料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困白登山。此时,汉军的后续部队都被匈奴阻挡在各要道路口,无法前去解围。刘邦他们的形势万分危急。

到了第四天,被困汉军的粮草越来越少。刘邦君臣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谋士陈平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计策:从匈奴单于的夫人阏氏身上寻找突破口。

在得到刘邦允许之后,陈平派一名使者带着一批珍宝和一幅画秘密会见了阏氏。使者对阏氏说:“这些珍宝是大汉皇帝送给你的。大汉皇帝欲与匈奴和好,特送上这些珍宝,请你务必收下,望你在单于面前美言几句。”接着,使者又献上了一幅美女图,说道:“大汉皇帝怕单于不答应讲和的要求,准备把中原的头号美人献给他。这是她的画像,请你先过目。”

阏氏接过来一看,真是一个貌似天仙的美女: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玉纤纤葱枝手,一捻捻杨柳腰;满头珠翠,引得蜂狂蝶浪;双目含情,令人魂飞魄舞。阏氏一看,不由心生妒忌:如果丈夫得到了她,还有心思宠爱自己吗?于是阏氏说:“珍宝留下吧,美女就用不着了,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

阏氏打发走了汉军使者后,立即去见单于。她对单于说:“听说汉朝的援军就要到了,到那时我们就被动了。不如现在接受汉朝皇帝的讲和要求,乘机向他们多索要一些财物。”单于经反复考虑,觉得夫人说得有道理,于是同意了求和。

双方的代表经过多次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单于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后,放走了刘邦君臣。陈平因这次谋划有功,后来被刘邦封为“曲逆侯”。他的美人计妙就妙在即使没有美女,也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事实上不止是人类,就连动物也会妒忌。北极的冰天雪地里生活着顽强的爱斯基摩人。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们需要靠智慧来生存。很早以前,他们就巧妙地利用了狗的妒忌心,发明了被称为“爱斯基摩结构”的狗拉雪橇的办法。

办法是这样的:拉雪橇的任务由一只领狗和N只力狗来完成。爱斯基摩人把领狗和力狗分开圈养。他们让领狗吃好的食物、睡好的狗舍,还不打它;让力狗抢食物吃,还不管饱、睡“大通铺”,拉雪橇时稍有走神就会让它们挨鞭子。

这样一来,力狗对领狗十分妒忌,在拉雪橇时拼命往前跑,企图追上领狗咬它几口。领狗呢?为逃避后面的攻击只能拼命地奔跑。由于领狗的缰绳比力狗的长了二尺,所以它几乎是在空跑。这样,在“差一点就咬着领狗尾巴”的诱惑下,力狗们拼命地往前跑,雪橇也就飞速前行了。

适时的利用别人的妒忌之心,可以让我们多一些制胜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