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10596400000041

第41章 王国维:才华横溢的国学大师

王国维,1877年生于中国浙江省海宁,他的父亲曾经过商也做过县衙的师爷。王国维刚满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们家的家境不算很糟,所以王国维在六岁开始,父亲就送他去上私塾,学习传统的十三经。但是他对这类旧学毫无兴趣。一次上课时他问私塾老师:

“先生,我可以看我喜欢的书吗?”

“不行,不行,你必须读我给你规定的书。”私塾先生摇晃着脑袋说。

“可是我很讨厌看那些书呀。”王国维噘着小嘴。

“那也不行,因为这是科举考试的内容”。私塾先生说完,将手中戒尺在桌子上敲着说:“要是你敢看别的书,我可要惩罚你。”

于是王国维只能偷偷去读私塾老师规定以外的书籍。他白天到私塾读书,夜晚就跟父亲学习骈文,散文及古今体诗,并学习金石书画,其它的时间则偷着读自己喜欢的书。由于广泛的阅读,他的学业长进很快。王国维十四五岁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他与同乡褚嘉猷、叶宜春、陈宗谦时常在一起纵论文史,切磋学问,被称为“宁海四才子”。

王国维15岁时,家人送他人杭州崇文书院接受科举考试训练,可是这个时候他却对史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把自己幼时储蓄的压岁钱全买了史书来读。朋友看他整天在读史书,奇怪地问他:“就快科举考试了,你还不准备应试的科目呀?”

“史书多有趣,我正看的入迷呢。”王国维头也不抬地说。

由于对史学的兴趣超过了科举的准备,他两次应举不中。这时正赶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腐败的清政府一再失利。王国维被海战的炮舰声所震惊。许多人上书要求变法自强,这使王国维知道了世上还有一种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新学。他本来就讨厌做八股文,于是就断然决定开始转向新学。

王国维在21岁时,走出家门来到了上海,在《时务报》任书记,不久又参加了罗振玉主持的东文学社。东文学社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私立的日语专科学校,在那里王国维掌握了兼通世界学术的外语,这是他一生学业的真正发端。

1900年维新运动失败后,王国维失望之下束装东渡,在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在涉猎了近代的科学理论后,王国维很快就放弃了理工,转向了他最有兴趣的哲学。当时很多人认为哲学有害而无益,人们劝告他说:

“哲学是没有用处的学问,你为何要选择它呢?”

王国维说:“哲学才是真正与人生之间相关的学问,如果说哲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系,那么物理化学等科学一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

此后王国维就不顾朋友的劝阻,致力于对哲学的研究。27岁的时候,王国维任教于通州师范学校,那是中国第一所私立的师范学校,王国维一边讲学一边钻研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他对叔本华尤其的喜爱,写了很多关于叔本华的论文。

王国维一生极好读书,在他自沉前曾说:“余毕生唯与书册为伴,故最爱亦最难舍者亦唯此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王国维总是随身带着自己喜欢的书籍。在国内军阀混战期间,他的一个学生急匆匆地来到他住的地方,一进门就说道:“先生,我听到了消息,说就要打到这里来了,我们快躲躲吧。”

“四处都在打仗,人生地不熟的,我们又能躲到哪里去。”王国维平静地说;“去我们家吧,我家在山西,那里还算太平。”

王国维转头看着他的学生说:“就算是有地方避乱,这么多书也无法带去,没有书,怎么办呢?”

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一生的学业涉猎甚广,经学、金石、甲骨以及历史、文学、哲学诸多方面的研究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王国维的治学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早期他主要是翻译介绍外国人的哲学、伦理学等著述,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哲学论文。从1907年到1911年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写出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1912年以后,他专治经史,对古文字,古器物,敦煌文献,以及商周史、汉唐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的收获。由于他学业的精湛,1921年他被北京大学研究所聘为导师,1925年又受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

1927年6月2日,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一时间全国震惊,当时正是端午节,海内外学者纷纷设祭致悼,认为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王国维自沉一事,至今依然是一个谜,人们很难彻底弄清楚这位学术巨匠在端午节自沉的真正原因,但是这位大师在旧文化与新文化承接之间所做的杰出的贡献却受到人们的敬仰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