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习惯创造卓越(人生高起点)
10595200000021

第21章 美化性格,培养好习惯(1)

1性格在自我塑造中完美

人的一生是自我塑造的一生,自我完善的一生;性格塑造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性格,实现性格优化的转变。

(1)自我塑造

人的一生就是自我塑造的一生。有的人形象高大完美,有的人渺小鄙薄。同样是学识造诣颇高,有的人是学界泰斗、文坛巨匠,而有的人却“雕虫小技”,甚至碌碌无为;同样是德行高尚,有的人留下了万代的功德,有的人却只立了一时的功德;同样具有强力意志,有的人光照千古,有的人却遗臭万年。

奥秘在哪里?奥秘在于自我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自我塑造这项系统工程都包括些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系统”的规划。规划就是要制定长远的人生目标,使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规则不仅是事业目标的确定,而且是恋爱、婚姻、社会交往、文化娱乐、业务爱好以及个人生活原则的确定。不仅是智力素质的提高,而且是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意志素质的平衡与协调。

近代日本重要的启蒙家福田谕吉(1834—1907)在论及道德与智慧之间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的关系时,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私德(属于内心活动,如笃实、纯洁、严肃等)如同铁材,智慧如同加工的设备、未经加工的铁材,只不过是坚硬沉重的铁块,如果稍微加工,做成锤子铁锅,就具有了锤子、铁锅的功能。如果以更精巧的技术进行加工,巨大的铁材可以制成蒸汽机,精细的铁材可以制造钟表的齿轮。如果以大锅和蒸汽机比较,谁能不认为蒸汽机的功能大而可贵呢?这并不是因为蒸汽机、大锅的铁材不同,而是加工的可贵、加工的程度不同而已。从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人们都知道在任何有目的的活动中,都需要具有意志品质。明朝的李贽在论述才学与胆略的关系时指出:“空有其才而无其胆,则有所怯而不敢;光有其胆而无其才,不过冥行妄作之人耳。”清代诗歌理论家叶也曾强调过胆略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也,无胆则笔墨畏缩。”

三国时代的刘劭,在其著的《人物志》“英雄”篇中,则把“英”和“雄”分为两个概念: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大谓之雄。”如果一个只有“英”的素质而没有“雄”的胆略,则其聪明见识无从实现;如果只有胆略而没有聪明见识,则其“雄”只能是无谋之勇,也难成事。如果身兼“英”和“雄”两种素质,那就是杰出人物了。

(2)性格优化与自我修养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盼望自己的性格得到优化。而优化性格的基本途径,就是及早进行性格的自我修养,把握性格发展的方向。

人们性格成熟的进度,往往是同性格修养的认真程度成正比的。性格的自我修养进行得越认真,性格成熟也就越快。这可以从杰出人物优良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找到证明。

大凡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性格都有许多优良之点。他们的优良性格是不是天然生就、自生自长起来的吗?当然不是。伟人也罢,庸人也罢,童年时期性格都是幼稚脆弱的。每个人,不管长大以后性格多么坚强,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受到了多么热烈的推崇,但是在他光屁股、拖鼻涕的时候,他的性格必定是孩子式的、不稳定的。他们的优良性格,主要是他们在后天实践活动过程中,顽强地进行自我修养的结果。孔子也不相信自己是“天生圣人”。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俄罗斯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青年时期,就开始为自己拟定“意志发展的规则”。开始是规定生活制度方面的要求,如什么时候起身、睡觉,吃什么,等等。后来,直接的意志训练内容在这个规则中占了主要地位,如“集中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尽力而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件事情没有结束,才着手做其他的事情”,“在从事一切工作前,要考虑它的目的”,等等。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青年时期,也十分重视从行为规则入手控制和培养性格。他为自己定过以下规则:

绝对的平静,至少,表面上绝对的平静。

在言行方面老老实实。

行动时要深思熟虑。

果断。

不讲一句不必要的话。

不无意识地浪费时间,只做那些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偶然想到的事。

只把金钱花在必要的地方,而不花费在不必要的欲望方面。

每天晚上诚实地检查自己的行为。

从不夸张过去、现在所做的事情和将来要做的事情。

他的坚定沉着、冷静自持等优良性格,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著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进行性格修养的故事就更有趣了。富兰克林早在年轻的时候就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引诱”。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十三个名目在内的性格修养计划:节制、静默、守秩序、果断、俭约、勤勉、真诚、公平、稳健、整洁、宁静、坚贞和谦逊。为了监督自己逐条执行这些项目,在青年时期,他把这十三项内容记录在小本子上,划出七行空格,每晚做一番自省功夫。如果日间犯了某一种过失,就在相应的空格里记上一个黑点。他希望通过长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够完全消灭这些代表缺点的黑点符号。直到晚年他撰写自传时,还特别谈起青年时代自我修养的努力,认为他的成绩应当归功于自我节制。

性格的自我修养,是指个人为了培养优良性格而进行的自觉的性格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自我修养是培养优良性格的必要途径,又是个人掌握自己、控制自己的必备能力。自我修养在个人性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补充力量,也是良好教育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性格的发展方向。一个人的性格,不经过认真的自我修养,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优良高尚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养,也难以成器。人类一方面贵为“万物之灵”,是大自然的最高主宰者;另一方面,人类也是有弱点的。自私、妒忌、虚荣,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19世纪墨西哥版画家阿·波萨特,创作过一幅题为《七种不应有的恶习》的版画,画面上有七只魔鬼般的动物,张牙舞爪地扑向一个人。这七只动物分别代表懒惰、妒忌、谗言、骄傲、酗酒、发怒、吝啬七种恶习。其实,人类常见的恶习还不止这些,常见的还有愚昧、粗心、粗鲁、懈怠、轻佻、胆怯等等不良性格。若再加上贪婪的欲望和利己心的驱使,还有可能发展为诡诈、狡猾、刻毒、阴险、残忍,等等。所有这些卑下的东西,确实像魔鬼一样扑向我们,人就是在同这些卑下情操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谁忽视这种斗争,谁就有可能被这些恶魔征服。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就是抵御这些恶魔的有效武器。

性格修养是一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自觉行动。有无性格修养的自觉性,将决定着能否在性格修养上取得成效。性格修养的自觉性,首先来源于主体对性格缺点危害性的认识程度。如果一个人把性格缺点看成是无关紧要的,那他就会对性格修养失去热情。因此,我们应当认识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不仅对别人、对事业有害,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也很有害处。这种认识越深刻,则自觉改正的决心也越大。性格修养的自觉程度,还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程度。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对自己才会有严格的要求,他为自己规定的志向越崇高,为了实现这个志向而积极改造自我性格的决心也越大。

2给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

在我们的性格中,多了一点谦卑和懦弱,少了一点刚强和勇敢。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使我们的性格更坚强,乃是我们这代人性格修养的重要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具备时代所需要的那种坚毅勇敢、冷静顽强、有胆有识、一往无前的英雄豪气。相反,倒显得十分软弱和拘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像当年的高尔基那样面对世界这样说:“我要把人间和天上的一切奥秘统统揭开。”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赫赫有名的超人那样,到竞争最激烈的前沿去拼搏、去冒险。在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勇气、魄力、创造力和自信力的时代,我们终于发现:在我们的性格中,多了一点谦卑和懦弱,少了一点刚强和勇敢。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使我们的性格更坚强,乃是我们这代人性格修养的重要任务。

坚强的性格,首先表现在不怕挫折和失败,能够经受数十、数百乃至成千次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能矢志不移、不屈不挠、顽强不折。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就是表现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而且,失败常常专跟强者作对。原因很简单:低的目标容易达到,弱者胸无大志,目标平庸,几乎不经过什么失败就能如愿以偿。而越高的目标难度就越大,失败的机会也自然就越多。有的人渴望成为强者,但却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他们经过一阵子的奋斗,遭到一次乃至几次失败后,便偃旗息鼓、罢手不干了,因而最终只能和一事无成的弱者为伍。

有人认为:经受住数十、数百次失败的打击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钢筋铁骨般的坚强意志,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实际上未必如此。坚强的毅力并不单纯来自忍受,而首先是来自明智和豁达。忍受失败的毅力,主要来源于对失败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强者认识到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失败里面就包含着成功。他们把开拓新路中遭遇到的失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有着足够的精神准备。他们也认识到一次失败即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因而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败所打倒的人,与其说是害怕失败,不如说是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失败看做一种不幸和灾难,在事情刚开始之时,就抱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在失败面前变得十分脆弱。

许多人往往不能认识到表面上的失败从长远看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们看来,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既然失败了,那就不会成功。而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并不能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划分,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情况是无穷无尽的,在“我失败了三次”

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天壤之别。而且,心理上的失败也不等于实际上的失败。有的时候,心理上感到失败了,而实际上他正在前进过程之中。而一个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没有真正失败。功亏一篑,亏就亏在心理的失败上。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别人会认为,你的失败是环境所致,你是一个失败的强者,你会继续干下去,直到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失败者和成功者这几个字很难恰当地用在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总是在改变的人身上,它们只能描述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情况。此时的成功可能连着彼时的失败,这项工作的失败也许正蕴含着另项工作的成功。对事情只作“成功”和“失败”的机械划分,这是十分有害的。

爱出风头的人,错误地认为荣誉不能和失败连在一起,似乎承认了失败,就玷污了荣誉,一遭到失败,就感到丢了面子。因此,在失败面前,他们或者一蹶不振;或者采取不承认主义,硬撑面子;或者怨天尤人,怪天怪地。这种人看起来十分要强,实际上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弱者。生活中,曾经有不少具有宏图大志的人,就因为一次失败,而把以前所有的胜利一笔勾销,彻底垮了下去。有一位大学生各门功课皆优,只因一次歌咏比赛中唱“砸”了,竟觉得无地自容,留下了一封对谁也没有责备的遗书,告别了人间。无疑,他想在各方面成为“强者”,但是却经不住一次“打击”,因而实际上成了十分软弱的人。古人早就说过:

“能胜者能不胜者谓之勇。”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安然处之,才是真正富有理性的勇士。鲁迅当年曾经感叹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许多人在看到强者的成功时,羡慕不已,嚷嚷着要敢于冒风险,却对自己行动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失败都沮丧不已,这决算不上“大丈夫”的行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要害怕和失败打交道。一位立志改革的人说:“如果我不会出错,那么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国有一家鼓励创新的企业,鼓励创新的内容之一就是“允许失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只要你不心甘情愿地接受错误,你就不能创新。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也就拒绝了成功。”这里所包含的,就是胜和败的辩证法。

还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败,是因为不懂得到底怎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失败除了带给他沮丧以外,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东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败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败从不会让人高兴,但一旦你学会利用它,它就会为你做出积极的贡献。比起重复过去的成功来,失败是个更好的老师。重复过去的成功不见得使你学到新东西,而失败则肯定能给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从一个组织得一团糟的聚会中学会怎样组织一个成功的聚会,你也可以从一系列失败的方案中理出比较可行、比较成功的方案。总之,只要你动脑解剖失败,从失败中挖掘教益,你就能更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

如果我们对失败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失败采取了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失败所打倒,屡经失败而不悔的顽强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3在艰苦中磨炼刚毅的性格

刚毅的性格,表现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顽强地和厄运抗争。一个人在面临不幸时的刚毅程度,是衡量其性格坚强性的重要尺码。

刚毅的性格是生活中的强者所不可缺少的。晋朝有一位叫羊祜的说过:“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这话不无道理。在生活的海洋中,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地驶往彼岸的事情是很少的。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事业上遭到失败,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当不幸的命运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唉声叹气,自叹“时乖运蹇”,自认倒霉,这是一种态度。在打击和磨难面前,仅仅停留于无休止的叹息,不会帮助你改变现实,只会削弱你和厄运抗争的意志,使你在无可奈何中消极地接受现实。

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态度。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承认自己无能,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开始。用悲观自卑来对待挫折,实际上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既成的失败中,又为自己制造新的失败。在既有的痛苦中,再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