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10593900000006

第6章 管理人应像天地一样无所偏爱

既然“道”如此重要,既然“道”是管理的理论基础,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是按照“道”来管理呢?除前面说的,很重要的就是要向天地学习,像天地那样没有私人感情,像天地那样虚空清静,这同时也是无为的一种表现。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④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①天地不仁。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②刍。任继愈《绎读》:“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认为人们对刍狗既不爱不重视,也不恨不轻视。何新解:刍,即草之别体,音近而义通。刍狗,草狗也。

③橐籥。何新解:“读若驼月。”籥,即竽,古代乐器。另有解释为古代皮制风箱。今从何新解。

④多言。马王堆甲、乙本作“多闻”,误。马王堆甲、乙本多有误抄或改动。

“译文”

天地任万物自生自灭而无所谓仁爱,把万物视为祭祀用过的刍狗而不顾惜;圣人任百姓自生自养而无所谓偏爱,把百姓看做祭祀用过的刍狗而不施以所谓仁爱。天地之间,它不像一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会空竭,愈鼓动,出风愈大。(“仁义”之类的)议论太多,必定困惑难行,不如保持虚静。

“解说”

讲管理为什么要扯到天地?为什么要提起圣人?原来老子是在要求管理人学习天地,学习天地就可以学习到“道”,从而可以应用于管理;也是在要求学习圣人,因为圣人有圣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之“道”。老子认为,圣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之“道”就是向天地学习的结果,故他认为管理人也可以直接向圣人学习。他自己就是受人尊敬的圣人。

圣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不仁”。圣人的这个特点是向天地学习的。因为天地本来就“不仁”。在老子之前,“仁”这个概念就已经在社会上普遍使用了,不过很空泛,而一旦进入具体,就是偏爱,就是私情。

所谓“不仁”,就是不讲所谓仁爱,更具体地说,就是不讲偏爱,不讲私情,不讲个人关系和私人感情。这是与当时其他学者和许多管理人的重大差异。“仁”,充满着人性的东西尤其是情感的东西,而不含理性。就是说,到底是按照情感来管理好呢,还是按照理性来管理好?按情感来管理,必然产生私情,在当时必然会强化维护统治者的感情而削弱对百姓的感情。当时一些学说之所以为统治者张目,为强权政治制造理论根据,以及对不利于统治者的文献记录作删改等就是情感所致。老子认为应按理性、按天地“不仁”,即按不偏不倚的原则进行管理。当然,这样一点情感也不带进来的管理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老子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不太重视仁、义、礼、智这些空泛的东西。

老子在这一管理哲学著作开头(四章)为什么第一句就说“天地不仁”这种刺耳的话语?仔细一想,似乎也是平心而又严肃地告诫人们不要老是拿“仁”、“仁爱”、“仁慈”这些听起来很美好其实很虚伪的理念来管理,更不能喋喋不休地挂在嘴上。讲多了,反而会污染人们纯洁的灵魂,使社会不安甚至使人变得虚伪。

任继愈先生说:老子反对“仁”,认为“仁”并不是最高境界,这一点恰恰与孔子相反。他认为,天地无所谓仁慈,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百姓自生自灭。老子的《道德经》把治天下看做头等大事,伦理学放在第二位,所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用什么理论作为管理的思想基础,是老子与当时其他学者特别是儒家(老子之前就有)的重大分歧。从三十八章可以看出,老子并不是反对“仁”,也不是任百姓自生自灭。老子是不主张将仁、义、礼作为管理的根本理论依据或原则,而主张用道、德作为根本理论依据和原则。老子是反对天天喋喋不休地用仁、义、礼、智等空泛的议论去干扰百姓的生活。

按照“不仁”即不偏不倚的公平原则进行管理确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民主、公平的一种趋向,这是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公正的一种趋向。“不仁”亦即“至公”,最受后贤称道。《吕氏春秋·贵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并感叹:“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这也正是老子的思想,也只有具有如此思想才能达到最伟大的境界——至公。

在老子思想中产生这种趋向并非偶然,一定是受到当时一些暴政,一些极不公平、贫富极不均衡的现象(如他在“德经”里批评的侵略、重税等)影响所致。孔子亦曾感叹:“不患寡(贫),而患不均(安)。”这说明,老子一定认为按情感管理是不理智的,是会引起麻烦的。无怪乎古书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中就有要求公平的意思。《尚书·洪范》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并吹嘘“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些记载无疑直接影响了老子这位饱读古籍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本不要仁、义、礼、智也不行。管理社会既要有“道”,又要有制度和具体的德性,只是不要过分宣传而已。

学习“天地不仁”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在以人为本、对任何人不抱私情的同时,也要与人生存的环境即与宇宙自然相安处好,而不能与之为敌,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这一点是《老子》题中之意,也应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学习天地,还有一个要点,即要少议论。天地就是默默地运行的。他认为议论太多,特别是以“仁义”等空泛的概念为主题(有人解释为政令,误)的议论多了,必然困惑难行,引起麻烦,还不如保持虚空、清静好一些。老子之前就已批判“仁”的高调,而事实上则基本落到剥削阶级身上去了。他认为,讲“仁义”还不如直接讲“以百姓心为心”、讲减税(七十五章)、讲公平分配(七十七章)。

“诗赞”

天地不言不语也不仁

圣人不怀偏爱怀公平

不言不语,自然和谐

多言仁爱,必少真信

后人多参考

公平得人心

老子,真是——

大公无私大爱无垠

云水襟怀世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