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习惯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591800000002

第2章 息壤在彼(1)

“息壤在彼”意思是教人遵守信约,不要背弃诺言。

此典出自《战国策》:“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谗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

息壤是战国时代秦国的一个邑名。那时秦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签订了一个盟约,那就是共同出兵攻打韩国。可是,他们把韩国的宜阳城围困了五个月,不断地攻城,仍然没有办法把宜阳城攻破。秦王见宜阳城久攻不下,因此提议暂时收兵回国,等待时机成熟时,再来攻打,但甘茂却反对休战,他知道秦王将会背约罢兵,便指着息壤的方向对秦王说:“息壤在彼。”秦王明白甘茂这句话的意思,即提醒他不要忘了在息壤所签订的盟约。于是,他们再鼓起余勇,把国内的精兵都调到宜阳来继续和甘茂合力猛烈攻城,不久,终于攻陷了宜阳城。

相人之友

这个故事说明:人是复杂的。仅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判断一个人,有时也不一定准确。

此典出自《韩诗外传》:“楚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美闻于国中。庄王召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相人之友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楚国有一个擅长看相的人,他说的话都准确无误,好的名声传遍了全国。

楚庄王于是召见他,问他看相的秘诀。他回答说:“我不是真正能从相貌上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吉凶,而是根据这个人所交的朋友来判断他的为人。”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比喻发表或交换意见时态度诚恳,真诚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丕代汉以后,他支持刘备称帝,自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之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被当时的人们和后人所称道。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记时,曾写下了一段评语,说他当丞相时,爱护百姓、秉公办事、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双方互相串通。

现在,多用它比喻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

此典出自《南部新书·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

“坐主门生,沆瀣一气”。

我国唐代盛行科举考试,只要在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做官,青云直上。

所以,考场内外免不了徇私舞弊,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话说唐僖宗即皇位后,改年号为乾符。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朝又举行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有一个参加考试的人,名叫崔瀣,是崔沆的学生。考试完毕,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时,崔瀣榜上有名。于是,有人嘲笑:“考官和学生,互相来串通。”

感戴二天

人们经常把从危险中、艰难中、疾病中挽救他人的人,称为“感戴二天”。

此典出自《后汉书·苏章传》:“(章)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

汉代有一位叫苏章的人,官至冀州刺史;当时的刺史是专门监察检举一州官吏的官员。苏章有一个老朋友是清河郡太守,清河郡又是冀州的属郡,苏章有一次出外视察清河郡,发现他的老朋友竟然犯有贪污枉法的罪行,证据确凿。那位郡守因借着和苏章的私人关系,大摆筵席,准备好好地宴请他一下,苏章却也欣然赴会。郡守在热烈酬谢之余,满以为在官官相护之下,经过杯酒言欢,天大的事都可以化为乌有。他一面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一面带着傲视旁人的神态,恭维苏章说:“人人都只有一个天,而我却有两个天。”他以为他犯了严重的贪污案,本来应该被处死的,只凭着老友的宽恕、包庇,便好比另有一个天把他重新诞生出来,既无限感激,也可以傲视一切了。没想到苏章既温和,又严厉地回答他道:“今天喝酒,是因为私人的友谊;明天办案,却要遵照国家的法令。”最终苏章把他的老朋友治罪正法,从此冀州官吏的风纪廉洁起来。

高朋满座

“高朋满座”形容尊贵的客人很多,也泛指客人很多。

此典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唐初,有个著名诗人叫王勃,他六岁时便会写文章,词藻华丽,后来成为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父亲福畸被贬在交趾做官,王勃因想念父亲,就想去看望他。

有一天,王勃路过江西南昌,便去拜会南昌都督阎伯屿,正巧这天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因此也参加了宴会。

阎伯屿有个外甥,也有点才学,想趁机让他出出风头,叫他把当日聚会的情形,写一篇描述滕王阁的文章,事前阎都督先客气了一番,请来宾们执笔。王勃不明白阎都督的意思,自恃才高,毫不客气地作了一篇,写完以后,所有宾客,都非常佩服,惊异他的天才。在这篇序里,有两句说:“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割席绝交

凡遇朋友之间因为意气不投,感情破裂,断绝往来,便称之为“割席绝交”。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东汉灵帝时有三个读书人,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一个叫管宁,他们在同一个地方读书,彼此关系又很密切。人们说他们三个人好比是一条龙:华歆是龙头,管宁是龙肚,邴原是龙尾。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圃里锄草,忽然发现一块金子。当时管宁仍然挥动锄头干活,他把金子看得和地上的砖瓦一样普通;而华歆就动了心,立刻拾起金子,放在一边。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子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埋头读书,而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管宁见他读书不用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上次发现他见金子动心,于是立即坚决地割断坐着的席子,对华歆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形容知心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情谊深厚。

此典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春秋时,颍上有二人,一名管夷吾,字仲,一名鲍叔牙。叔牙较富,夷吾则贫穷。

他们二人合伙做生意,赚的钱,夷吾拿三分之二,叔牙只拿三分之一,说到本钱,叔牙出得比夷吾多,夷吾只不过点缀而已。

因而,鲍叔牙的家人颇为不平。叔世牙说:“仲非贪此区区之金,只因他的家境贫寒,我自愿多出本钱,少取利钱。”他们二人商量事情,往往夷吾想出的办法都行不通,人笑其愚,叔牙说:“人有遇有不遇,如果管仲遇到了机会,谋可定计,则万无一失了。”

后来,管夷吾曾三次出任,三次被逐,叔牙不但不以其为不肖,反说:“哎,只是时机还没有到啊。”

管仲在打仗时,他总是作战在后,撤退在先,人多笑其怯。叔牙说:“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不是真怯敌之辈也。”

齐襄公有二子,长子名纠,次子小白。

管夷吾事子纠,鲍叔牙事小白,后来子纠事败,管夷吾被囚受辱,人以为耻,叔牙说:“仲不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所以后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管仲后来成为齐桓公(即小白)的相国,完全是由于鲍叔牙的力量。当叔牙推荐管仲于桓公时说:“管子是天下奇才,君可用以为相。”桓公说:“夷吾射寡人中钩,其矢尚在,寡人每戚戚于心,得食其肉而不厌,况用之乎?”叔牙说:“人臣各为其主,射钩之时,知有纠不知有君,君若用之,当为君射天下,岂特一人之钩哉?”

桓公姑听之,但拜叔牙为上卿,任之以国政。叔牙说:“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君之赐也,至于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桓公说:“寡人知卿,卿不可辞。”叔牙说:“君所知臣者,小心谨慎,循礼守法而已,此具臣之事,非治国之才也。夫治国家者,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劝加以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疆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此帝臣王佐之任,臣何以堪之?”

桓公不禁心动,连忙促膝谈心:“如卿所言,当今亦有其人否?”叔牙说:“君不求其人则已,必求其人,其管夷吾乎?臣不若夷吾者有五,宽柔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施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弗若也。”桓公要召管仲当面谈谈。叔牙说:“臣闻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君欲用夷吾,非置之相位,厚禄其人,隆以父兄之礼不可。夫相者,君之亚也,相而召之,是轻之也,相轻则君亦轻。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君其卜日而郊迎之。四方闻君之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谁不思用于齐者?”桓公果如其言,用管仲为相,尊为仲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遂大治矣。

裹饭相食

“裹饭相食”形容友谊真挚;也可表示帮助穷困者。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孔子的弟子曾参,字子舆,他和一个叫子桑的人是好朋友。有一次,连续下了十几天的雨。子舆说:“子桑正处于饥馁之中,可能要饿得生病了!”于是,他就带着饭菜去看望子桑。子舆来到子桑门口时,子桑正在屋内又似歌又似哭,弹琴唱道:“父亲啊!母亲啊!天哪!人哪!”声音很微弱,吟咏很急促。

子舆连忙走进屋内,说:“您吟咏歌诗,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

子桑回答道:“我正在思考自己如此穷困的原因,却百思不得其解。父母难道愿意看着我穷困吗?天覆盖着万物,对每一个人都一样,没有偏私;地承载着一切,对每一个人也都一样,没有偏私,既然是这样,难道天地偏叫我贫穷吗?我左思右想,还是找不到原因。由此看来,使我落到这般穷困境地的,是命运吧!”

和事天子

“和事天子”指那些不辨是非、一味和稀泥的人。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景龙三年》:“命琬与楚客结为兄弟,以和解之。时人谓之“和事天子”。”

唐中宗(李显)时期,有一个监察官叫崔琬。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揭发宗楚客等人,暗中勾结边民,接受贿赂,导致边境发生战乱和祸患。宗楚客愤怒地极力辩解。

唐中宗不但不进行追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命令崔琬和宗楚客二人结为兄弟,和解此事。当时,人们称唐中宗为“和事天子”。

户限为穿

“户限为穿”形容来访者很多。

此典出自《宣和画谱》。

陈、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智永,名法极。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为僧,当时人称“永禅师”。智永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据说,他坚持练字三十年,写坏的废笔就积了十大瓮,把这些瓮埋在一起,竟筑成了一个墓,称为“退笔冢”。

相传,智永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篇,分送浙东各个寺庙。由于他的书法成就卓越,因此他的名望也很高。当时,前往永欣寺求书的人络绎不绝,竟把智永的门槛都踏破了,只好裹上铁皮,称为“铁门限”。

华封三祝

“华封三祝”是指华州守卫边疆的小官祝愿尧的三件事:长寿、富有、多子。后用以表示祝颂。

此典出自《庄子·天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故辞。”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个帝王陶唐氏,号为尧。有一次,尧到华州(陕西省华县)视察。华州守卫边疆的小官见尧颇有圣德,就祝愿他长寿、富有、多子,并对他说:“您是圣德之人,请允许我祝福您。”

那个小官说:“祝愿您长寿。”尧说:“不敢当。”小官又说:“祝您富有。”尧说:“不敢当”。小官还说:“祝您多生儿子。”尧说:“不敢当。”

小官说:“长寿,富有,多子,是人所追求的。可是您偏偏不追求,为什么呢?”

尧说:“儿子多了,使养育者忧惧加重;富有了,反而容易多事;长寿,就会遭受更多的屈辱。这三件事,不仅不能够修养清静无为的德性,反而会带来烦恼和拖累,因此我不想接受你的祝愿。”

黄耳寄书

“黄耳寄书”指传递书信。

此典出自《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于京师,久无家问,笑与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西晋时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

他的家乡在浙江会华亭,他在京城洛阳做官。由于路途遥远,通信很不容易。

陆机喜欢打猎,他养了一条猎犬叫黄耳。黄耳性情聪慧,很通人性。曾有人将它借出三百里外,它竟能认路自己跑回家。

陆机很宠爱黄耳,和它形影不离。

有一次,陆机很长时间都没有收到家信。他就对黄耳开玩笑地说:“你能带上我的书信跑回老家,替我传递消息吗?”没想到黄耳竟然听懂了他的话,表现出十分乐意的样子,又是摇尾巴,又是“汪汪”地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