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习惯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591800000014

第14章 始终如一(2)

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指在工作中或其他事情上,按照前人所订的规章或办法办事,而不加以改动。

此典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刘邦起兵推翻秦朝统治的时候,有两个极好的谋士:一个叫萧何;另一个叫曹参;都是他的沛县同乡。后来刘邦领兵打进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他手下许多将士都争先恐后地争夺美女和金玉绸缎;只有萧何一人跑到相国府中,搜集了府中的法令规章和图籍,把它们当成宝贝一样收藏了起来。刘邦做了皇帝,称汉高祖,封萧何做开国丞相。这时,萧何因为搜集了许多秦朝的文献,因此对于天下的地形、民情、风俗、户口等等,都非常熟悉。于是亲自制定了汉朝的法规、典章和制度。萧何和曹参关系本来挺好的,后来因事彼此有了意见,双方就比较疏远了。但萧何临死时,还是向刘邦推荐曹参做丞相,曹参继任丞相以后,对于萧何制定的规章制度,没作任何改动,完全照常执行。后来杨雄在他所著的《法言》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萧也规,曹也随。”精炼地概括了萧何制定法规在前,曹参完全按照执行在后的故事。

萧何追韩信

比喻立即加快行动,不误时机。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汉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项梁起兵反秦路过淮阴时,韩信投奔楚营当了个小兵。项梁死后,他又跟随项羽,做了一个小军官。韩信曾经几次向项羽献计,但都未被采用。韩信很失望,一气之下,便离开项羽,投奔汉王刘邦。但刘邦也只是任用他做了一个管粮食的小官。

丞相萧何发现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非常器重他,几次向汉王刘邦推荐。但是,刘邦认为韩信出身低贱,始终不肯重用他。韩信知道了,很生气,就在一个晚上悄悄地出走了。萧何闻讯,觉得十分惋惜,立即快马加鞭,连夜追赶。一直追到一条河边,才追上韩信。萧何赶到韩信跟前,连忙下马,拉着韩信的手,恳切地说:“韩壮士,你不能走!汉王是重视人才的,只要我再向汉王推荐,他一定会重用你!”韩信见萧何这样真诚实意,便跟随萧何回到汉营。

萧何回来后,再次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当时,刘邦正准备发动反楚战争,需要将才。他便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接连三日素食,筑拜将台,选好吉日,举行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迅雷不及掩耳

比喻来势迅猛,快得使人来不及防备。

此典出自《六韬·龙韬·军势》:“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暝目。

又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次,曹操在潼关附近同韩遂、马超交战。曹操假装答应韩遂、马超的要求——割地议和,但随后却用奇兵把对方打败。战争胜利以后,将领们称赞曹操的智谋,并请求他讲讲取胜的原因。曹操于是告诉将领们:“我答应韩、马的要求,割地讲和,其目的是想麻痹他们,让他们毫不防备;而我则暗中积蓄力量,乘机出击。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的战法。

用兵贵在变化,不能只按死规矩办事。”将领们听了曹操的一席话,都很敬佩,觉得曹操讲得非常有道理。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表示白天的事情干不完,夜间接着干,也就是说不分昼夜地干。

此典出自《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周公旦辅佐武王伐纣,但没过多久,武王便死去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还小,周公就代他执政。为了办好政事,他努力学习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实行禹、汤、文、武所用过的政治。在实践过程中,他每天都要检查政事是否做得对,做得好。如果发现有的事情做得不够妥当,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合,他就“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意思是:举头思考,白天没想好,夜里接着想;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坐着静等天亮,然后立刻付诸施行。

一不做,二不休

指要么不做;已经做了,就干脆做到底。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四十回。

有一次,梁山泊好汉宋江和戴宗被蔡九知府抓住,被押赴刑场,只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幸亏黑旋风李逵、梁山泊头领晁盖带领众好汉赶来,救出宋江、戴宗。于是二十九个好汉进入白龙庙聚会。正当此时,江州城里的官军出城追赶,旗幡蔽日,刀剑如麻,前面都是带甲马军,后面全是擎枪兵将,杀奔白龙庙路上来。

李逵听到这个消息,大叫一声说:“杀将去!”提着双斧,便冲出庙门。晁盖叫着:“一不做,二不休,请众位好汉帮助我,杀尽江州军马,才回梁山泊去。”众位好汉异口同声地说:“听从首领吩咐。”

众好汉一齐冲过去,杀得官军尸横遍野,剩下的官军慌忙入城,关上城门。

西山饿夫

本指伯夷、叔齐。后比喻忠义守节的人。

此典出自唐·姚思廉《梁书·刘显传》。

刘显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大臣,他才华横溢,很有名气。梁武帝把都城迁到郑州,封刘显为戎昭将,同年,刘显去世了。

刘之遴对好友刘显的死感叹万分。

刘之遴对皇太子说:“我曾经听说过商朝的伯夷、叔齐因不肯做周朝的官,吃周朝供给的米,饿死在西山上,被人们称为西山饿夫。他们这样守全名节、不顾生死,又有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名字难道真的能流传于后世吗?生为堂堂七尺男儿,死了不过占据一个棺材,即使身怀绝技,有非凡的才能,有珠玉一样的品格,如果死得早,英名又不得流传于世,只能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世上难道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心痛的吗?

我一直都忘不了我的好友刘显。他熟读经书,精通文艺,对一些深奥的问题常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在我们这些人当中是最优秀的,可是却死在郢都,魂归西天。现在将要为他选择下葬的日子,我们想替他树碑、撰写铭文,希望您能大发慈悲,同意树碑立传,以便能使他享受死后的荣耀,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皇太子为刘之遴的深情诉说所感动,同意为刘显立碑刻文。

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比喻对人另眼看待。“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薄的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国时吴国有个名叫吕蒙的将军,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没有读过什么书。有一天,孙权对吕蒙和蒋钦两人说:“你们两人现在是当朝的执政人,应该多读点书增加知识才好。”吕蒙说:“我在军队里常觉得事务工作太忙,可能没有读书的机会。”孙权说:“你以为我要你成为经学博士吗?你只要多看点前人的记录、经历之类的书就行了,你事务多,又怎么会有我的事务多呢?……孔子说:‘终日不吃、终夜不饮,都没有益,最好是读书。’汉光武在作战时依然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

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勉励自己呢?”

于是吕蒙开始发奋苦读,他的有些义理和见解,就连专家都赶不上。后来鲁肃取代了周瑜的职位,和吕蒙商量事情的时候,鲁肃抚摩着吕蒙的背说:“我原本以为你这位老弟只懂武术而已,没想到如今,你的学问这样广博,已经不是从前在吴下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即使一个人分别了三天,也应该对他另眼相看呢!”

管鲍分金

“管鲍分金”比喻不贪恋钱财,能为别人着想。

此典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至父的侄儿叫管仲,相貌不凡,气宇轩昂,而且博学多识,很有雄才伟略。

他有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俩人一起做生意,管仲投入的资金少,但赚了钱以后,他却多拿一份利润,鲍叔牙手下的人忿忿不平,都说管仲贪心,占人家便宜。鲍叔牙却袒护说:“话不能这么说,他家里穷困,比我缺钱,我心甘情愿多分点利润给他。”这就是“管鲍分金”的由来。

他们俩也一起打过仗,每次出兵,管仲总是躲在后头;退兵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头。人们都讥笑他贪生怕死。

鲍叔牙又为他辩解,说:“老实说,像他这么有勇气的人,天下还很少呢!只因为他母亲年迈,又卧病在床,他当然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来奉养她,他哪儿是真的不敢打仗呢?”管仲听了这些话,感叹地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啊!”于是他们结为生死之交。

当齐襄公荒淫暴虐的时候,他的两个兄弟害怕遭到迫害,都躲到外婆家去。

他们之中,一个叫公子纠,是鲁国的外甥;一个叫公子小白,是莒国(在山东省莒县)的外甥。公子纠拜管仲为师,公子小白则是拜鲍叔牙为师。这两个好朋友,各自帮助一个公子投奔到外婆家。连称和管至父杀死齐襄公时,管仲和公子纠正在鲁国,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则正在莒国。公孙无知派人前往鲁国去请管仲,管仲心想:“他们连自己的地位都保不住,还想拖累别人!”就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不到一个月,他听说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先后被齐国的大臣们杀了。几天后,齐国的使臣来到鲁国,说大臣们派他来接公子纠回去即位。

于是鲁庄公亲自率兵,令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和管仲回齐国。管仲禀告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距离齐国很近,万一他抢先一步进入齐国就麻烦了。依我看,还是让我先带领一队人马拦截他吧!”鲁庄公按照他的建议拨了三十辆兵车给他。

管仲领着兵车马不停蹄地往前走,到了即墨(在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听说莒国的兵马已经过去了,就奋力地往前赶,一口气赶了三十余里路,两个好朋友和两国的兵马终于碰上了。管仲见公子小白坐在车子里,就上前鞠躬说:“公子近来好吗?要到哪儿去呀?”小白说:“回国办丧事。”管仲说:“您还有一个哥哥,这件事就交给他办吧!别人对您说三道四。”鲍叔牙虽然是管仲的好朋友,但是他为了主人,就横眉竖眼地说:“管仲,你少说废话!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不着!”一旁的士兵也摆出不友好的姿态,随时准备动武。

管仲假装要离去,却不声不响地弯身搭箭,对准公子小白,嗖的一箭射过去。小白嚎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鲍叔牙连忙上前去救助他,但已经晚了一步。大家见公子遇害,齐声恸哭起来。管仲头也不回地带着人马快马加鞭飞奔而去,跑了一段路,想到公子小白已经死去,公子纠的君位已经稳如泰山了,就放慢步伐,不紧不慢地护着公子纠往齐国去。

没想到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当时虽然吓了一跳,但他急中生智,担心管仲再射来一箭,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尖弄得满嘴是血,倒在车上装死。等管仲走了,他才睁开眼睛,长吸一口气。鲍叔牙于是吩咐大家抄近路,挥鞭疾驰,赶在管仲他们前面到达了临淄。鲍叔牙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赞美公子小白的贤能,同大臣们争论着要立他为国君。有些大臣说:“已经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了,怎么可以立别人呢?”有的说:“公子纠比较年长,按照常理应该立他。”

鲍叔牙说:“齐国连闹了两次内乱,再不立一个贤德的公子,齐国的太平远看就遥遥不可及了。更何况,如果在鲁国的帮助下立公子纠,他们一定会索要谢礼。从前郑国就是让宋立了子突,宋国才一而再再而三向他们索谢礼,搞得郑国国库空虚,兵战数年。我们难道要重蹈郑国的覆辙吗?”

大臣们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另外还派人去对鲁国说,齐国已经有了新君,请他们不要把公子纠送回来了。可是此时鲁国的兵马已经到达齐国的边界。齐国马上出兵去阻拦。

鲁庄公气急败坏,就跟齐国人动起了干戈,没想到竟在乾时(齐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南)被打得一败涂地,大将曹沫还差点儿命丧黄泉。鲁国的兵马败阵下来,连鲁国汶阳(在山东省汶阳县北)一带的土地也被齐国夺走了。

鲁庄公余恨未消,齐国又兵临鲁国边境,强迫鲁国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交出来,否则只好兵刃相向。鲁国惧怕齐军,只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谋士施伯的使者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如不能留在鲁国效命,就把他杀掉。”齐国的使者说:“他射过国君,国君恨他入骨,不亲手杀了他,难解心头之恨。”鲁庄公就把公子纠的头颅和活着的管仲交给齐国的使者带回国。管仲坐在囚车里左思右想:“让我活着回去,一定是鲍叔牙的主意。万一鲁侯后悔,派人追杀,我就必死无疑了。”

他于是就在路上编了一首歌,教随行的人哼唱。他们边唱边赶路,越走越起劲,忘了路上的辛苦。结果,预计两天的行程一天就赶完了。后来鲁庄公果然后悔了,但等他派人去追赶时,他们早已离开了鲁境。管仲到了齐国,好朋友鲍叔牙率先前去迎接他,还不断地把他引荐给齐桓公。

齐桓公很生气地说:“他用箭射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恨不得吃他的肉剥他的皮,你还叫我重用他?”鲍叔牙说:“当时他是公了纠的手下,当然得帮着他,否则他不是不忠吗?他满腹经纶,又有雄才伟略,是罕见的人才,如果主公能够重用他,他必能帮您经营齐国,使您称霸诸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就任命管仲为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