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忱,字元达,青年时代名气就很大,与王恭、王珣都名震一时。曾任骠骑长史。有一次,王忱去拜访舅舅范宁(字武子,在东晋任豫章太守),恰巧客人张玄(字祖希)也来拜访范宁,范宁叫王忱陪着张玄说说话,张玄正襟危坐,等着王忱说话,谁知王忱竟然一言不发,不搭理张玄。张玄大失所望,悻悻地走了。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郡的有名的人物,你为什么不同他谈谈呢?”王忱笑着说:“他如果想认识我,可以亲自来见我嘛。”范宁说:“你如此风流俊逸,才智杰出,真是晚辈中的优秀人物啊!”王忱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有我这样的外甥!”后来,范宁叫人向张玄转达了王忱的意思,张玄穿戴得整整齐齐,登门拜访王忱,二人尽宾主之礼,成了好朋友。
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及太元(公元376~396年)年间,王忱出任荆州刺吏,都督荆州、益州、宁州三州诸军事。他自恃才高,狂放不羁。有一次,张玄来拜访他,门口通报的侍者进去向王忱报告,还没有返回来,张玄就坐着轿子径直进去了。王忱对张玄大发脾气,张玄也很生气,愤然离去,王忱也不挽留。还有一次,王忱在农历初一接见宾客,安排了许多仪仗侍卫人员。张玄说想去打猎,向王忱借数百人作为随从。王忱毫不犹豫地如数把随从拨给了他,张玄非常敬服。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用以表示青年人容易超过老的一代,他们是值得敬服的。
此典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有一次,孔子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起聊天。有人说:“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将来能不能赶上我们这些人呢?”孔子回答说:“年轻人是可爱的,你怎么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我们这些人呢?”孔子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如果还没有成就,那就可怕了。”在场的人听了孔子最后的这句话都深有感触地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真的会老大徒伤悲了。”
华而不实
“华而不实”的原意是只开花不结果。比喻某人某物外表好看,内里空虚。
此典出自《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赢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沉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去访问卫国。访问归来时,他路过晋国的宁地。晋国有一个逆旅大夫名叫宁赢,想要投靠阳处父,就跟着他走了。可是,刚走到温地的时候,宁赢却离开阳处父,回家去了。他的妻子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半路返回呢?宁赢说:“阳处父这个人,性情过于刚硬了。《商书》说:‘深沉不暴露的人才能刚硬,爽朗不暗弱的人才能柔和。’这是人必须具备的两项修养。而阳处父只具备其中一项,恐怕以后要有祸患!上天具有刚强的德性,尚且不触犯寒暑四时的次序,何况做人做事呢?如果一个人只会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不办实事,就容易触犯别人而积聚怨恨,其结果必然是自身难保。我担心我不能得到利益反而遭到祸害,所以我就离开他了。”
驾豕耕田
这则寓言说明耕田不用牛,虽不得田其害小,治国不用贤人,则天下受祸。
此典出自《宋文宪公集遗编》。
商于子家里十分贫困,没有牛耕田,便牵了一头大猪去耕田。大猪不肯服套,刚把轭套在脖子上就立刻挣脱了下来,一整天也没有犁破一畦土地。
宁母先生走过来责怪他说:“这是你的错误了!耕田应当使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大,能够翻起土块,而且牛的蹄子坚硬,能够陷踏泥沼。猪纵然肥大,又怎么能耕田呢?”
商于子怒气冲冲地没有搭理他。
宁母先生说:“《诗》中不是说过‘告诉众伙伴,抓猪在猪圈’吗?这就是说,要把猪当作菜肴食用。而现在,你却用猪代替牛,这不是把事情弄颠倒了吗?我是同情你才告诉你的,你却反而恼怒我不理睬我,这是为什么呢?”
商于子说:“你认为我把事情弄颠倒了,而我却认为你把事情弄颠倒了。我难道不知道耕田必须用牛,就像治理人民须用贤能的人一样!如果不用牛耕田虽不能耕好田地,它的危害还是小的;如果不使用贤能的人,则天下的老百姓都要遭殃,那它的危害可就大很多了!你为什么不去把责怪我的话拿去责备那些统治人民的人呢?”
宁母先生回头对他的徒弟们说:“原来这是一个内心怀有激愤的人呀!”
老蚌生珠
“老蚌生珠”称赞人有聪颖的儿子。
此典出自汉代孔融《与韦端书》:“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复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东汉时期,有一个姓韦名端的大将,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的叫元将,二儿子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人,和孔融都是世交好友。孔融是当时的一位有名人物,在文学上很有地位。有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里面有这样几句话:“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学问,透彻明快,才华丰富;他胸怀宽广,意志又坚强;将来必然是一个有大本领,能够创建大事业的人才。昨天仲将又来,我看他在学问和做事方面有条不紊;资质聪明,才华丰富;心里敏捷;性情敦厚老实,热诚恳切;将来一定是个能继承家业的好子弟。想不到这一对宝贵的珍珠,就在一对老蚌的身上产生出来!”当时韦端的年纪也很大了,所以孔融就用老蚌来比拟他夫妻两人,又用两颗珠来比拟他那两个优秀的儿子。
离朱
这则寓言强调形势的决定作用,也是慎到“势治”主张的表现。
此典出自《慎子·内篇》:“离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离朱能在百步之外明察秋毫的末梢,但是潜到水里,竟然看不清一尺以内的。这并不是说他的眼睛不明亮,而是形势所迫使他难以看见。
钝槌利锥
“钝槌利锥”讽谕了自恃聪明反遭失败的人。
此典出自《启颜录·祖士言》:晋祖士言与锺雅相嘲。
“锺云:‘我,汝、颍之士利如锥,卿,燕、代之士钝如槌。’
“祖曰:‘以我钝槌,打尔利锥。’
“锺曰:‘自有神锥,不可得打。’
“祖曰:‘既有神锥,亦有神槌。’
“锺遂屈。”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晋朝士人祖士言和锺雅相互嘲讽戏弄。
锺雅说:“我这汝、颍之士锐利得像锥子,你这燕、代之士愚钝得像槌子。”
祖士言说:“用我这愚钝的槌子去打你那锐利的锥子。”
锺雅说:“我是把神锥,你根本就打不住我。”
祖士言说:“既然你有神锥,我也有神槌。”
锺雅听了就屈服了。
埋玉树
“埋玉树”意思是指有才华的人去世。
此典出自《晋书·庾亮传》:“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庾亮,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他在元帝、明帝、成帝三个朝代都当过官,在成帝时期任中书令,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的镇将苏峻和寿春(安徽寿县)的镇将祖约起兵造反,攻克了京都,庾亮逃了出来,就推举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起兵反击苏峻、祖约,最终平息了叛乱。陶侃死后,庾亮以镇西将军的身份,都督江州、荆州、豫州、益州、梁州、雍州等六州的事务,同时任江州、荆州、豫州三州刺史,晋号为征西将军,镇守武昌。
庾亮打算北伐,收复中原,并且调兵遣将,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可是权臣郗鉴等人都持及对意见,庾亮的北伐计划就成了泡影。正好这时,邾城被敌人攻陷,庾亮忧愤发病,于公元340年(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六年)死去,时年五十二岁。
在安葬他的时候,扬州刺史何充前来参加葬礼,感叹地说:“庾公去世,就等于将玉树埋入地下,叫人在感情上如何割舍得了呢!”
莲府
“莲府”指大臣的幕府,也可指丞相大臣。可用以比喻人才集中的地方,也可用以表现善于使用人才。
此典出自《南史·庾杲之传》:“(王俭)乃用杲之为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与俭书曰:‘盛府元僚,实难其选。庾景行泛绿水依芙蓉,何其丽也。’时人以人俭府为莲花池,故缅书美之。”
南朝齐高帝时,王俭任卫将军,即宰相之职,他总领朝政,任用贤才,他所任用的人都是才华出众、名望很高的人。那时,有一个人叫庾杲之,字景行。王俭任他为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给王俭写了一封信,称赞也说:“您的府中人才济济,都是难得的人才。现在又加上庾杲之,他身处贵府的人才渊薮之中,就好比在清澈的水流中泛舟,依恋着朵朵美丽的莲花,那是何等壮美的景色啊!”当时人把王俭的幕府比作莲花池,所以萧缅在信中以莲花池作比喻,竭尽全力进行赞美。
良禽择木
“良禽择木”的意思是说,好的飞鸟选择好的树木栖息。人们用它比喻良臣选择好的君主。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太叔疾娶了宋国人子朝的女儿为妻,同时她的妹妹也受到太叔疾的宠爱。子朝在卫国做官,是卫国大夫,后因政治上的事情而逃出卫国。卫卿孔文子(即孔圉)让太叔疾抛弃他的妻子,而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于是太叔疾娶了孔文子的女儿,同时又派随从联络他前妻的妹妹,把她安置在犁地,并为她修建一座房子,成为他的又一个妻子。孔文子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恼怒,打算攻打太叔疾。
孔文子因攻打太叔疾的事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有关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学习过;有关打仗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于是,孔子告退而去,叫人套上车准备离开卫国,说:“飞鸟可以选择树木栖息,但是树木怎么能选择飞鸟呢?”孔文子急忙劝阻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为了避免卫国的祸患。”孔子又打算留下不走,鲁国人拿财礼来召请他,于是孔子就回到鲁国了。
良桐之琴
这个故事说明:盲目守旧,势必阻碍改革,摧残人才,扼杀社会的生机。
此典出自《郁离子·千里马篇》。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质地优良的梧桐木,把它削成琴,又装上弦一弹,声音美妙得像金、玉的声音一样。他觉得这是天下最珍贵美妙的乐器,便把它献给朝廷。主管祭祀和乐器的太常官命令高级乐器师来鉴别。那乐器师看了琴以后说:“这把琴,时代并不古老!”于是,就把它归还给工之侨。工之侨抱着琴回到家里,就跟油漆工商量,在琴上画了些断断续续的纹路;又与刻字工商量,在琴上刻了些古代器皿上的文字,然后用匣子把琴装起来埋在地下。一年后,工之侨把琴挖出来,抱到市场上去出售。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看到了这张琴,用一百两银子买了它,再献给朝廷。管理音乐的官员,一个传一个争着观看,都高兴地说:“这琴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后,感叹说:“真可悲啊,这个世界!难道就只是一张琴的遭遇是这样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点想办法,将要同这个世界一起灭亡呢!”于是他便离开都城,躲进宕冥山,后来就杳无音信了。
林宗巾
“林宗巾”形容人名望高,为世人所敬仰。
此典出自《后汉书·郭太传》。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他精通经籍,知人善教,品学兼优。郭太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穿着衣襟宽大的服装,系着又宽又长的带子,到各郡国游历。一次,他在陈地和梁地之间的路上碰到了大雨,头巾被雨打湿,一个角垂下来了。于是,人们都争相效仿他的样子,故意把头巾折下一角,称为“林宗巾”。由此可见,人们对他的仰慕竟达到了这种程度。
柳絮才
“柳絮才”,或称“咏絮才”,用以称赞女子有诗才。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谢安在少年时代就有很大的名气,朝廷屡次召他做官,他都不肯。年届四十,才想当官干一番事业,桓温请他做司马。简文帝(司马昱)死后,桓温想篡夺东晋政权,他看到谢安是一个既有才干、又有影响的人物,于是就对谢安加以威逼利诱,但谢安不肯顺从他的主张,因此桓温篡位的计划没有成功。后来,谢安当了尚书仆射,主管吏部,并任后将军,一心辅佐朝廷。
公元383年,前秦国的君主符坚率军攻打东晋,谢安任征讨大都督,派遣侄子谢玄等人在淝水打败了符坚,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谢安有个侄女叫谢道韫,是晋代人王凝之的妻子。她聪慧颖悟,博学多识,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谢安曾经问她说:“《诗经》当中哪一个句子最好?”谢道韫回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这一句最好。”谢安认为谢道韫对《诗经》有深入的理解,对她加以称赞。
有一次,冬日严寒,大雪纷飞,谢安趁着下雪天,在家里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与他(她)们谈论诗文经义。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安满心欢喜,向儿女辈发问道:“白雪纷纷的景致应当用哪句诗句来作比喻呢?”侄儿谢朗(小字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像在空气中撒把盐。谢安对此没有加以评价。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她的意思是,与其说白雪纷纷像在空中撒把盐,还不如说它像柳絮被风吹起一样。谢安听了,大笑起来,非常快乐,他非常赏识侄女谢道韫的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