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修养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591700000015

第15章 高屋建瓴(3)

礼,是生死存亡的主体。人的一举一动,或左或右,以及进退俯仰,都要符合礼的规定,朝会、祭祀、丧事、征战等,更要用礼的标准加以观察。而现在两位国君在正月里互相朝见,而都违背礼仪,这表明他们的心里都不存在礼了。朝会不合乎礼仪,凭什么能够长久呢?邾隐公把玉器举得太高,而且仰着头,这就是自负。鲁定公低着头,两眼看着地面,这就是衰颓。骄傲引起动乱,衰颓等于疾病。鲁定公是主人,恐怕他要先死去的。”事有凑巧,这年夏天,鲁定公真的死了。

蚍蜉撼树

“蚍蜉撼树”比喻力量最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就像蚂蚁想去撼动大树一样,自不量力。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能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他们师生之间感情很深。当时有些狂妄自大的人妄自评论李白、杜甫的诗文,韩愈对此非常不高兴。那时张籍也有着急出名的念头,韩愈乃作《调张籍》这首五言诗。一则勉励张籍,一则抨击当时的狂人。这首诗的前六句是: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能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存于天地之间,放射万丈光辉。不知道一伙无知之徒,为什么要故意诽谤他们。这就像蚂蚁想撼动大树一样,未免太可笑,太不自量力了。

金莲花炬

“金莲花炬”形容文士受到皇帝的宠爱和信任。

此典出自《新唐书·令狐绹传》:“进中书舍人,袭彭阳男。迁御史中丞,再迁兵部侍郎。还为翰林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及绹至。皆惊。”

唐代人令狐绹,是尚书仆射令狐楚的儿子。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令狐绹被举荐进士,唐武宗时期,出任湖州刺史。唐宣宗(李忱)大中初年,唐宣宗对宰相白敏中说:“宪宗(李纯)逝后安葬时,半路上遇到了暴风骤雨,六宫的百官都躲雨去了,只剩下一个身材高大、留着长胡子的人扶着灵柩,不肯离开,这个人是谁呀?”白敏中回答说:“他是山陵节度使令狐楚。”宣宗问:“今狐楚有儿子吗?”白敏中回答说:“有。他的儿子令狐绪从小患有风痹病,无法做官。另一个儿子令狐绹现任湖州刺史。”白敏中还说:“令狐绹是个当宰相的人才。”宣宗听后立即诏令令狐绹进宫,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

一天夜里,宣宗召来令狐绹,同他谈论人间疾苦一事,宣宗拿出《金镜》这本书,对令狐绹说:“这部书是太宗(李世民)所著,你帮我指出其中的要点。”令狐绹回答道:“这部书的要点是:要达到天下大治,就不能任用不肖之人;导致天下大乱,就是因为没有任用贤才。任用贤才,就会给天下带来幸福;任用不贤之人,就会给天下带来祸患。”

宣宗说:“你讲得很好,我每次读到这里,总要反复咀嚼,深刻反思。”令狐绹下拜说:“陛下要振兴王业,除此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办法呢?”此次谈话以后,令狐绹更受皇帝的器重了。

令狐绹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承袭了彭阳男爵位,升为御史中丞,又升为兵部侍郎。同时任翰林承旨。一天夜里,宣宗召他到宫禁之中谈话,谈了很长时间,才让他回翰林院。临行时,宣宗把御用的乘舆和金莲花形的蜡烛送给他用,并送他返回翰林院。院吏看到后,以为是天子驾到了。近前一看,原来是令狐绹,众人都不禁大吃一惊。

举足轻重

“举足轻重”的意思是,只要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某人的地位十分重要,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词,足以影响全局。

此典出自《后汉书·窦融传》:“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叫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王莽建立新朝之后,窦融因人推荐,在王莽的军队中做事。王莽失败后,窦融带着一部分军队投降了更始帝刘玄手下的大司马赵萌。赵萌非常看重他,任他为巨鹿太守。不久,他辞去了巨鹿太守的职务,请求镇守河西(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更始帝刘玄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张掖属国都尉。

窦融为人宽厚,喜欢与人交往,被酒泉太守梁统等人推选为河西五郡(酒泉、金城、张掖、敦煌、武威)大将军。在他的治理下,河西境内五谷丰登,兵强马壮,周围流亡的百姓都纷纷归顺于他。窦融等人听说刘秀做了皇帝,就想投靠刘秀。但是,因为路途遥远,没有及时沟通。

而刘秀听说河西一带治理得很好,非常欣赏窦融的才干。再说,河西与陇地、蜀地相接壤,如果同窦融联合,可以消灭盘踞在陇、蜀之地的豪强隗嚣和公孙述。因此,刘秀派出使者前去同窦融联络,恰巧在路上碰到窦融派来的使者刘钧。使者带着刘钧来见刘秀,刘秀欣喜异常,盛情款待刘钧,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信,让刘钧带回去。在信中,刘秀赞扬了窦融在河西的政绩,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情。然后,他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肯定了窦融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刘秀写道:“如今,豪强公孙述占据益州(今四川北部),隗嚣盘踞天水(甘肃东南部),他们正在与我军交战。在这种情况下,你掌握着扭转大局的权力,只要你举足移动一步,稍微偏向某一方,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窦融接到刘秀的信后,更是喜出望外。于是他立刻给刘秀写了一封回信,派刘钧送去,表示对刘秀的效忠。在窦融的协助之下,刘秀很快就平定了陇、蜀之地。窦融更加受到青睐,被封为安丰侯,又被任为大司空。

眷遇

“眷遇”的意思是异常厚待。

此典出自《宋史·傅尧俞传》:“英宗眷遇尧俞,尝雪中赐对,尧俞自东庑升,英宗倾身东向以待,每奏事退,多目送之。尝问曰:‘多士盈庭,孰忠孰邪?’尧俞曰:‘大忠大佞,固不可移;中人之性,系上所化。’英宗纳其言。”

傅尧俞,字钦之,北宋大臣。他十岁就会吟诗作文,不到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国子监直讲石介每次去看他时,他都在认真读书写作。石介说:“你在少年时考取进士,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呢?”傅尧俞说:“我天生不喜欢喧闹。”石介叹息良久,觉得十分惊奇。

宋仁宗(赵祯)嘉祐(公元1056~1063年)末年,傅尧俞当了监察御史。当时,宋仁宗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没有立皇太子。在傅尧俞的建议下,宋仁宗立赵曙为皇太子。赵曙即位,称宋英宗。傅尧俞转任殿中侍御史,又升为起居舍人,成为宋英宗的心腹大臣。宋英宗患病,皇太后协助宋英宗执政。当宋英宗病好以后,傅尧俞上书皇太后,请求她把政权交还给宋英宗。可是,有一个叫任守忠的宦官从中挑拨,皇太后犹豫不决,傅尧俞又讲了一通道理,分析利害,劝谏皇太后。皇太后终于把政权交给了宋英宗,并同宋英宗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因此,宋英宗特别赏识傅尧俞。

宋英宗对傅尧俞异常厚待。有一次,天降瑞雪,宋英宗诗兴大发,召傅尧俞前来应对诗句。傅尧俞从东堂下走廊往上走,宋英宗俯着身子,面朝东站着等待他的到来。每当傅尧俞奏事完毕,告辞而退时,宋英宗经常目送他远去。宋英宗曾问道:“朝廷中这么多大臣、士人,可是,谁忠诚、谁邪恶呢?”傅尧俞回答道:“大忠臣、大坏蛋,都是天生的本性,是难改变的。可是,一般人的性情,是要依靠皇上的教化啊!”宋英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痛定思痛

形容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追思当时所遭受的痛苦,倍加伤心。

此典出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元军灭金以后,便挥师直下进攻南宋。南宋却在投降派的主张下步步妥协、退让。1275年,元军逼近都城临安。就连逃跑也来不及了。一时朝中大臣束手无策。

为了缓解危急的局势,同时考虑到先前使者来往从未有被扣留在元营的,更想窥察一下元国的情况,回来后找出挽救国家危亡的计策,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到元营后,文天祥以激昂慷慨的言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面对大义凛然的文天样,元帅伯颜非常惊慌,却又钦佩他的才识,企图引诱他投降,文天祥严词拒绝;以死相威胁,文天祥也毫不动摇。

不久,元军让继文天祥任右丞相的贾余庆以祈请使的身份,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伯颜强迫文天祥随同前往。

文天祥认为,按照常理他应当自杀。但他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忍耐着所受的屈辱,还是随贾余庆去了。船驶到京口,文天祥乘敌人不备,与同去的幕客乘上一条小船脱身。接着,一行人来到了真州。文天祥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同时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边帅,约他们联合行动。

不料,驻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命令苗再成除掉他。苗再成不同意这样做,也不忍下手,于是送文天祥出城,劝他逃到淮西去。文天祥不得已,只好改名换姓,隐蔽行踪,在荒野里赶路,在露天下歇宿,每天与敌人的骑兵周旋于淮河地区。

为了消除李庭芝的误会,文天祥前往扬州,准备当面与他说清楚。但凌晨时抵达扬州城下,听一守门人说李庭芝已下令逮捕文天祥,觉得一时难以解释明白,不得已再离开扬州。

后来得到一只船,避开被敌人占据的小岛,绕过扬子江口,入进苏州,来回转移在四明、天台一带,终于到达了永嘉。

早在通州的时候,文天祥就听说恭帝的弟弟赵在福州即位。因此到永嘉后,又乘海船去福州。

文天祥在从元军手中逃脱到渡海南下途中,写了许多记录自己危急遭遇和抒发自己爱国之情的诗篇。后来他把这些诗作汇成一个集子。命名为《指南录》。“指南”是表示他像磁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表明了他对宋王朝的一片忠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

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概述了自己去元营谈判,被驱北行,中途逃脱,经过流亡到福州的遭遇。其中的第四段,列数了自己遭遇的险境,几乎没有一天不遭遇到死亡的威胁。他叹道: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艰危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地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再回想起当时的痛苦,这种痛楚又是多么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