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10589100000013

第13章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2)

3)大成本、大投入、大制作并没有带来相应较高的海外票房回报。大成本+大投入+大制作=巨额票房收益,一直是好莱坞创造的电影商业神话。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电影生产和制作中,好莱坞大片投资纪录不断被刷新,全球票房和收益屡创奇高。《阿凡达》拍摄成本2.37亿美元,全球票房27.82亿美元,收益率达1073.80%;《泰坦尼克号(3D)》拍摄成本2亿美元,全球票房21.85亿美元,收益率992.50%;《复仇者联盟》拍摄成本2.2亿美元,全球票房15.12亿美元,收益率587.30%。大成本、大投入、大制作带来巨额票房收益的商业神话不断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演和继续。在这一好莱坞神话的召唤和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国内投资者和制片方开始对高成本大片趋之若鹜。但对中国电影而言,这一神话目前还不可复制。2012年销往海外的影片中,除《消失的子弹》、《桃姐》海外票房收入高于投资外,其余影片海外票房收入与投资大多呈现比较明显的反差和倒挂,全部海外票房收入抵不上投资排前三位的3部影片投资额。投资6亿的《金陵十三钗》海外票房回报率只有1.9%。《极速天使》等4部投资1亿多的影片,海外票房回报率都在0.2%以下。投资1.6亿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海外票房回报率几乎为零。当然,海外票房回报率低并不一定意味着影片投资失败。《让子弹飞》虽然海外票房只有6万元,但总票房近6.6亿。《失恋33天》以1500万的投资,最终创造了3.6亿的票房,其回报率之高为近年国产电影所罕见。但这种比较明显的反差和倒挂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被认为能够代表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和质量的国产影片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认可程度、接受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三未来:提升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能力及其

影响力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提高影片质量,生产出更多能够真正为国际市场认可和接纳的影片

中国电影要想登上世界电影的领奖台,必须首先在影片质量上达到国际电影市场要求,能够为国际电影市场认可和接纳。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产影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与国际市场、世界观众的要求和期待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每年五百多部故事片真正能够销往海外的不过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中能为国际市场认可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出去,首先必须不断从内容上和技术上提高质量,也就是电影界常说的“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素材,中国电影并不缺少故事。关键是要用海外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或者称为国际化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有人曾形象地说,如果能用康德、黑格尔的语言向西方观众介绍《论语》,讲述孔子的故事,这样的电影一定会在国际上叫好又叫座。事实上,这一点已经为实践所证明。《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经过好莱坞改头换面之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电影市场大获全胜。好莱坞甚至把中国故事当作一个新的卖点和增长点,不断从中捞取实惠。香港电影《无间道》、《见鬼》都已被好莱坞翻拍,章子怡的《非常完美》也被好莱坞公司买去翻拍权,姜文的《让子弹飞》重拍权也被好莱坞购买。因此,提高用国际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水平和能力,对中国电影人而言迫在眉睫。同时,中国电影制作技术水准亟待提高。在影片特技、字幕、翻译以及3D等现代化电影技术方面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影片的成功经验,增加技术设备投入,注重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使影片制作技术水平真正与国际接轨。

2.巩固和强化主打类型影片的相对优势地位,不断丰富海外传播影片类型,推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类型结构更加合理和均衡

从传播数量、传播区域、海外票房收入及影响力等方面看,动作(功夫、武打)片无疑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打类型。同其他类型影片相比,动作片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中一直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动作片固然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打类型,但毕竟不能代表或等同于中国电影的全部。动作片走向世界绝不意味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动作片一种类型绝不可能真正撑起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的一片天空。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一定是多种类型的集合体。事实上,近年来国产影片中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惊悚悬疑片、奇幻片、文艺片等类型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但与国外同类型影片相比,这些影片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接受度、认可度和影响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一方面,电影创作者、生产者必须不懈努力和探索,不断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更具有国际水准的各类型影片;另一方面,作为参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体,政府相关部门、制片单位及有关方面要对动作片之外的国产影片给予更多关注,不断调整各类型影片出口比例,使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类型结构更加合理和均衡,不断提高包括各类型在内的中国电影整体海外传播能力。

3.创造反映“共通价值”的影像,消抵“文化折扣”

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世界电影节的舞台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百花园。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折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区隔,甚至是对立、冲突,但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不能交流、沟通和共融。事实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共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汤一介先生所说的文化的“共通价值”。他把“共通价值”解释为:“在不同民族文化之中可以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这些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应具有‘共通价值’的意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为不同民族所接受,而且这些具有‘共通价值’意义的观念又往往寓于特殊的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之中。”他举例说,中国儒家的“仁”,西方基督教的“博爱”,印度佛教的“慈悲”,三者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体现着“爱”这一共同的价值理念,故而具有“共通价值”的意义。实际上,除此之外,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对假、恶、丑的厌恶和唾弃,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观照和追问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形式的体现和表达,这些都是具有“共通价值”的文化因子。因此,电影创作要不断探索、发掘、梳理、归纳不同文化的“共通价值”,用反映“共通价值”的影像消弭“文化折扣”导致的接受隔膜和障碍。这是中国电影跨越文化鸿沟,跻身世界影坛的重要进路。

4.改进影片投资结构,拓宽影片融资渠道,有效控制投资风险,探索多元化投资回报方式

从目前销往海外的国产影片看,投资过于集中在动作片、战争片等少数类型影片上,无形中增加了影片投资风险。事实也表明,这些类型影片海外票房回报率与投资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巨额投资并没有对提高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能力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投资影片类型,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而且能够使不同类型影片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有利于推动各种类型国产影片均衡发展,提高国产影片的整体实力。

此外,电影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单一业内资本投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产业发展需要。引进业外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参与电影投资是大势所趋。在此基础上借鉴好莱坞经验,逐步引进和建立“完片担保”机制,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为电影产业投资创造良性、健康的发展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电影投资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投资回报上看,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向全世界的推广营销,为好莱坞影片带来了巨额投资回报。相比之下,国产影片过于依赖票房收入的单一投资回报方式,不仅增加了投资风险,而且不利于鼓励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加强国产影片电影后产品开发,探索多元化投资回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电影投资回报良性机制的形成,进而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增强在世界电影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5.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国家工程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征,对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此,世界各国都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扶持本土电影的生产与出口。如西班牙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来资助电影人拍摄可供出口的影片。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向世界推广本国电影,如英国的电影委员会、法国的法国联盟、意大利的媒体沙龙、日本的映像国际振兴协会、韩国的电影委员会和印度的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等。我国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旨在整合中国电影的总体资源,建立中国电影通向海外的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话语平台和统一输出路径,全面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并通过组织中国电影参加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市场以及在世界各地主办或协办中国电影节、电影周或电影展等实际举措,打造中国电影的整体品牌,促进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国家应把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纳入整体文化推广战略中,将其打造成真正的国家工程,加大投入,建立和健全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发行机制、电影出口财税机制、政府宏观布点机制等,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国有及民营制片公司拓展海外推广业务,加大对中国电影出口的支持力度。

6.增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意识,探索、建立和完善海外推广专业营销网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专门人才

必须改变过去为拍电影而拍电影的陈旧观念,增强本土电影海外传播意识,同时不断探索和拓展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发行渠道,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2011年销往海外的52部影片中50部为合拍片。合拍片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合作方海外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便于影片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合拍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始终是权宜之计,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真正拥有话语权,参与国际竞争。这方面华谊兄弟、中博传媒都在尝试,尤其后者,将在韩国直接运营4家电影院,还将通过釜山国际电影节构建一条联盟50家影院的院线,每年可望从韩国市场上分走5%至10%的票房份额。另外,2010年,博纳影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橙天嘉禾入股好莱坞传奇影业,这些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此外,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需要对电影艺术有较深造诣,熟悉世界电影市场,具有电影海外营销专门知识及跨文化背景的高端、复合型专门人才。在这类人才奇缺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现代化的用人机制,面向海内外引进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参与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事业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电影院系及电影专业院校要根据现实需要,改进和创新现有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借鉴国外相关高校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这方面专门人才培养方式,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输送更多的专门人才。

四结语

近百年来,中国电影人一直在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而努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必须看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这些问题和困境需要电影界、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共同面对,共同担当,共同破解。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能力及其影响力一定会不断提高,“第三极电影文化”目标终将实现!

2.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

陈犀禾田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东西方之间、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大大加强。特别是随着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体系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工业产品以其价廉质优在世界经济的交流中可以说是无往不胜。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和传播中则面临更多亟待突破的制约和瓶颈。其中,中国艺术电影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业绩和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所谓艺术电影,是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工业形成的主旋律、商业片和艺术片三分法中的那一类更注重影片的叙事和影像美学,更强调艺术家个性表达的电影。当然艺术片和主旋律、商业片的界限相互交叉,本文仅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不拟在此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纵观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参加国际电影节,通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建立影片的声望,进而促进海外传播;其二是通过各种商业途径,直接打入海外商业市场。无论是哪种途径,中国的艺术电影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仔细考察这些已经走出国门的影片,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以下,我们对中国艺术电影在这两个传播渠道中的情况、特点和经验做一点初步的梳理、探索和分析。

一国际电影节

目前,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批准认可55个有质量的国际电影节。通常根据电影节的性质,将其分为A、B、C、D四类,即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非竞赛型电影节、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这完全是根据电影节本身的性质来划分的,而不是指电影节有四个等级。

后面的获奖影片统计表涉及12个国际A类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