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10589000000007

第7章 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7)

由此看来,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既让大都市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的中等收入者和青少年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趣味开始对于全球的消费市场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正如一些观察者所分析的,多年来中国县域经济的活力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动力。这些地方所积蓄的消费能力的释放和新一波的发展都在迅速地让这些地方城市的中等收入者和年轻人在获得发展的机会的同时有新的消费的要求和愿望。他们不仅仅是传统定义的那种“小城”,而是具有新的活力的空间。这种由大都会和诸多媒体所迅速辐射并传递的消费的愿望和能力,也在新的综合商业中心在这些城市的普及所支撑的消费实力,其实也是未来一波中国新的发展的相当一部分的能量所在。一旦这些城市的中等收入者和年轻人的消费被充分地释放出来,他们对于各个产业的影响会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可以从这样两个事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应该对于这个大市场有更充分的评估和了解。《三枪拍案惊奇》正是对于这个新兴电影市场的精确的把握,也是对其未来的可能性的把握。在2010年的冬季“贺岁档”,一部由赵本山和小沈阳领衔主演并和一些香港电影明星合作,由当年在台湾电影兴盛时期具有很大票房号召力的朱延平担纲导演,由当年的网络作家、后来曾经创作过《武林外传》的宁财神编剧的电影《大笑江湖》也创造了引人瞩目的佳绩,已经突破了2亿的票房。虽在网络中的期望值和评价相比那些大导演的大制作相对逊色和黯淡,但它和《赵氏孤儿》同场竞技,居然创造了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异军突起。这一成绩也确实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因为赵本山曾经多次涉足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自己领衔制作电影,也曾经和张艺谋合作过《幸福时光》,但都不尽如人意。尽管在赵本山这些年的大红大紫的经历中,电视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电影一直不是他关注的重点,也没有创造过引人瞩目的成绩。这次的票房成功,无疑显示了赵本山在这一方面新的开拓和新的可能性的展开,而他和香港台湾电影人的深度合作,说明赵本山对于中国内地多数观众的把握能力和港台电影人纯熟的商业电影经验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和近年来“大片”相抗衡的新的电影的可能性,而这其实也喻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某些新的趋向和可能性。而这是和电影的未来相联系的。据《中国经营报》的分析:“中国目前有85%的地区还没有建立电影院。当电影从胶片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变时,也意味着这些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将出现大量的电影院,并能和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同步放映最新的大片。”“以平均几十万人口可以支撑一个影院的票房计算,目前中国的5000块银幕,还只是未来影院市场增长空间的一个零头。而等待发掘的二三线市场将是院线分食的主要战场。大家都摆好了架势,竞争已经开始趋向白热化。”《中小型城市:数字电影热播年代》,《中国经营报》2010年5月8日。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508/2161396.shtml。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面临的其实是自2002年《英雄》所开始的“大片”的路向的一次重大的转移,一个新的人群,我们原来在电影领域中所忽视的“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显示自己的影响力。这一新的路向由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开始,到今天的《大笑江湖》已经显示出其所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大笑江湖》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一个新的、原来被忽略的“沉默的大多数”的观众深度进入电影生活的新的标识,一种适应他们的趣味和要求的电影正在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电影潮流。这是中国电影在近些年从未高度关切的观众的进入,他们的进入必然带来新的机会和新的问题。它可能让中国电影的生态发生变化,一种以原有“大片”为中心的模式与新的二三线城市和原来不是电影观众的人群的涌入会让电影出现更为复杂的形态。这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更多具有世俗性、具有内地特点的电影将会得到更大的空间,任何电影人都不得不考虑“全国化”的冲击和影响。二是我们一直担忧的中等投资中国电影难于产生的状况会得到改变,“大的越大,小的越小”的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状况会有一个改变。“全国化”不再是呼应“全球化”的存在,而是一个新的电影发展的内在动力,给了全球电影工业新的想象空间,这毕竟是几亿人的、巨大的、具有无限潜力的市场。“全国化”带来的这些深刻变化将会在放大中国电影的市场的同时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辉煌之后:大陆电影产业骄人成绩的分析解读

林少雄林少雄,上海大学教授。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进行产业化的尝试。进入新的世纪,大陆电影产业在不断探索与规范的过程中初具规模,并开始了迈向产业化的不可逆转的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陆电影产业观念与体制、资金投入格局、产品发布渠道开发与票房收入、电影产量与电影消费现状等相关问题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当代大陆电影产业生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把握,从而为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提供一种参考与借鉴。

大陆电影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在观念体制层面,有着电影定性日益多元(宣传工具、艺术品、商品和娱乐消费品)、政策法规不断规范、分级立法开始启动等现实;在影片资金层面,出现了政府扶持、电影基金出现、民间资本大举介入、国外资金涌入、银行贷款启动等投资融资渠道的逐渐多元化现象;在产品发布渠道与票房方面,院线开始初具规模,院线形式与功能逐渐丰富,电影频道持续火爆,票房开始迅速增长,票价体系不断多元,后电影产品开拓逐渐跟进;在产量与消费方面,影片产量不断增加,影片形式不断丰富(如数字电影、电视电影等)……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陆电影产业面临着对困境的突围。

2010年,大陆电影故事片产量突破526部,票房首次过百亿,中国成为美、日、英、法和印度之后的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份额达到5%,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三年内递增到10%,中国将成为除美国外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却会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产量高与上映低

去年国产片上映数量达117部,计算入票房的为108部,也就是说,全年拍摄的影片,只有约20%的能够进入影院与观众见面,其余的则一拍出来便直接进入库房,所以526部的产量,进入当年电影产业链条的仅为20%。其余80%的影片,则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的上映数基本上保持在整个生产量的20%左右,我们不能说生产出来的另外80%的影片就没有任何意义,但它却提醒我们,如何由对影片数量的追求转向对其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投入多与产出少

按照管理者的说法,电影投资赚钱并非按票房计算,因为票房是一个概念,利润是一个概念:“现在大家有一种误解。比如问你,这部影片投资多少?你说一个亿;再问票房多少?你答:两个亿。他就会说:恭喜你赚了一个亿。其实,投资一个亿,票房两个亿,片方是亏了两千万。因为片方只能拿走票房的40%。”张英、赵蕾:《“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蹲着也是”——专访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南方周末》,2009年12月2日。就目前产业运营比较好的两个电影集团看,基本上是一个盈利,一个保本:“2008年,中影主营收入7亿多,利润0.15亿元;上影集团主营收入15.18亿元,利润2.16亿元——上影利润是中影的20倍。”张英、赵蕾:《“站着是中国电影的高度,蹲着也是”——专访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南方周末》,2009年12月2日。

在能够上映的影片中,除了10%的影片能够盈利,其余的则血本无归。在这能够与观众见面的影片中,101部票房成绩不及投资2.5倍,难以收回成本,说明90%以上的影片整体亏损。在全年拍摄的影片中,如果按每部影片平均投入1200万元计算,2010年总投入63亿多元,而票房只有60亿元左右。在仅有的不到10%的盈利影片中,如果按投资方最多收回票房的40%计算,最后盈利的少之又少。如果去年票房过亿的17部影片的总票房约38亿元,占据了总票房66%,那么投资方只能拿到13亿多元。剩下200多部影片里,只有60部票房超过2000万。从产业的角度看,整个行业几乎全亏。

号称投资1.2亿的《精武风云》票房收1.365亿;号称投资1亿港元的《全城戒备》,内地票房只收8800万人民币,香港票房收309万港元;号称投资7000万的中国首部3D魔幻大片《唐吉可德》,最后只收获3400万票房;投资7千万左右的《剑雨》,票房仅有6600万;投资8000万的《西风烈》,只收6600万票房;投资2000万美元的《苏乞儿》和过亿人民币的《东风雨》,分别收获4820万、2870万的票房。

三、高票价与低票房

根据原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副总经理刘嘉女士的统计,中国城市观影人次从2006年的0.95亿增长到2010年的2.84亿,五年时间增长近三倍。毫无疑问,票房的增长得益于票价的提升。据刘嘉女士统计,2010年全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5.89元,比2009年高5元左右。《阿凡达》等3D、IMAX电影的火热,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电影票价。如果按此计算,2010年仅有2.8亿人次进入影院,这与国外年平均观影人数相去甚远。即使101.72亿元的年度票房,也仅占全球电影总票房的约4.9%。据美国电影学会MAPAA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全球电影票房的总和达到318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以106亿的总票房成绩占了全球份额的1/3。“如果把这100亿元平摊在今年出产的500部电影上,每部影片的平均票房只有2000万元,而片方只能拿到三分之一,也就是六七百万元。如果再去掉至少两三百万元的宣传费用,那最后的利润只剩下了三四百万元。问题是,并不是每部影片都只有几百万元的投资。”高军:《繁荣只是表象10月27部电影亏本26部》,中国电影网(http://www.chinafilm.com),2010年11月15日。

四、人口多与银幕少

2010年,大陆在影院及院线建设上继续大踏步前进,全年共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1533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其中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新增影厅数均达到全国新增影厅数的40%以上。同上。如果仅从大陆的发展来看,这无疑是大跃进式的奇迹(见表2),然而如果从世界眼光来看,这些数量还远远不够(见表3)。虽然2010年中国的银幕已达到6256块,但仍然平均20余万人才有一块银幕。不仅银幕少,而且分布不均,较少的银幕集中在市中心或较为繁华的商业区。稀少的银幕,必然给观众观影带来不便,反过来影响到更多的人进入电影院,从而导致“对比中国13亿人口,中国目前的人均年电影消费不过七八元钱”同上。。

五、大产业与弱链条

大陆电影产业应该具有很大的产业内容,应该具有完整的产业链,然而现状却令人担忧。如作为产业重要依托的电影内容不被重视,于是影片质量良莠不齐,甚至跟风模仿盛行,一部《疯狂的石头》火了,立即有一二百部同类影片火速跟进,于是电影水平难以整体提升,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少之又少,每年就是几个导演的几部影片占据票房。出现冯小刚、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幸事,但只有冯小刚、张艺谋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不幸。

再如影院盲目建设,造成地皮和资金的巨大浪费。

再如电影的产出主要靠票房,电影的对外营销、衍生品开发以及后续开发都相对薄弱。

再如投资渠道的单一与投资方式的欠规范,使得投资人的积极性不断受到打击,投资不能具有长期目标与成熟机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业外投资者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把控,是一种跟风和投机式投资,这种投资风险极高。目前电影业的亏损率已经高达70%,是时候给电影市场降降温了”《电影业亏损率达70%,资金仍不惧杀入》,原文载2010年7月16日《证券日报》,见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00716/02478304404.shtml。。

再如作为保证产业良性运作的电影立法迟迟不能出台,行政管理与法制建设的博弈无止无休,于是一方面电影分级制迟迟不能出台,由于法律的真空,制作方、演员、投资人的权益与义务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偷(票房)、盗(版)、漏(统计)、瞒(票房)屡禁不绝。从长远来看,这些都将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固然,我们可以看到《非诚勿扰2》靠广告收入在影片正式放映前就能收回大半成本,《喜羊羊和灰太狼》靠开发周边产品获得了盈利,但这些个案丝毫不能改变中国电影绝大多数收入依赖票房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中间环节或产业链条的薄弱,势必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六、空间大与思路少

中国电影产业起步晚、基础弱,所以无论产量还是票房,平均每年都以30%以上的空间在增速发展,且这种现状还会不断持续,因为中国电影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新影联负责人高军也曾在采访中解析道:“中国电影行业目前的繁荣表现与此前起点过低有关。和2002年中国电影9亿多元的票房相比,今年100亿元的票房收入有了巨大的提升,但这是由于起点低,所以上升空间大。”高军:《繁荣只是表象10月27部电影亏本26部》,中国电影网(http://www.chinafilm.com),2010年11月15日。

但空间大只是提供了一种做大的可能,并非必然能够做大。如何在投资商的利益诉求、主创者的艺术追求与观赏者的审美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还有许多的路要走。

在这巨大的空间后面,则是国家整体电影战略的缺席、科学规划的缺乏、法制建设的缺位、精心策划的缺失、优良产品的缺少、整体营销的缺欠、整个产业链的缺憾等尴尬现实,需要得到解决。

《三枪拍案惊奇》: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式消遣

张洁张洁,美国三一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