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手心里的太阳:最温暖的50个心灵成长故事
10584900000022

第22章 商鞅:诚信是成功的通行证

公元前350年,秦国大臣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

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商鞅的官名)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便是。”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佚名)

名人小档案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地,后人称之商鞅。他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在秦执政二十余年,“商鞅变法”就是秦国强大的开始,使秦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孝公死后,商鞅由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被车裂而死。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终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