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瓦当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
10583900000006

第6章 燕下都瓦当在燕文化研究中的文物价值

燕,两周金文早期作,后作或“郾”。西汉始,文献资料皆作“燕”

①我们这里所说的燕文化,是指从西周分封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内,生息在今河北中、北部,辽宁西南部的燕国人所创造的物质和艺术、科学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直隶(今河北)省涞水县张家洼发现有铭文“北伯”的铜鼎、卣各一。鼎铭文为:“北伯作鼎”,卣铭文为:“北伯作宝尊彝”。1921年,王国维在其《观堂集林》一书中作《北伯鼎跋》,首证“邶”为“燕”,认为是燕国之器。其结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说,我们可以视作这是对燕文化研究的开始。在此后的30年代,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②、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③都有关于燕器铭文方面的考释。但在燕的始封地的讨论上,包括王国维的“邶”即“燕”说,傅斯年、顾颉刚的“河南说”,多停留在文献的解释上,与考古发掘得出的史实存在较大的距离。

张光直先生认为,历史进程中的朝代更替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政变,这样的变化在文化物质上应该反映在与统治阶级相关的物质遗存上,如大型的宫殿、基址、城墙以及各种礼器,包括青铜器和玉器等。当然应包括统治阶级的墓葬遗存,还有反映社会生产和人们生产交往中的货币,因为它是商业流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物。也就是按照这种思维模式,上一个世纪,燕文化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琉璃河商周遗址,规模宏大,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整个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达5.25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古城墙遗址区、生活居住区、墓葬区三个部分。经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考古发掘,从大量墓葬中出土的铜器及铭文分析,享有这些青铜器的主人,均是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尤其是出土的许多带有“郾侯”铭文的贵重西周青铜器如堇鼎、复鼎、克盉、克、伯矩鬲、复尊、攸簋等。许多带有“郾侯”铭文青铜器的大量出土,证明了这个地方就是燕国国君当年居住的封地。

另外,许多青铜器铭文还记述了燕侯和贵族以及臣属间的一些重要交往活动。如堇鼎内壁的4行26个字,记述了贵族“堇”奉当时燕侯之命去宗周向住在那里的太保召公进献美食,而受到太保赏赐的事,“堇”铸鼎以示纪念。又如克盉、克,是在一座建有四条长墓道的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在它的盖内和器沿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43字,其中记述了封召公于郾的事,恰与《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的武王封燕情况相吻合,为封燕地及年代这一史实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铭文中还铸记了当时生活在燕封地内的许多部族族名,并记述这些部族均由燕侯,即铭文中称作太保的召公治理与管辖。大量青铜器中汇集的金文史料,填补了许多史籍的空白。

另外,通过对一些燕国重要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和对系统的资料进行详细比较分析,确立起东周时期燕文化墓葬分期的标准,成为考古新发现断代的依据。通过对北京、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出土的燕刀币的研究,确立了最早的刀币是尖首币,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于燕国南部。刀(明刀)是桓侯迁易后出现的,昭王以后是燕币鼎盛期,一化圜钱是燕王喜退保辽东时的铸币。燕币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燕国兴亡史。通过对燕国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的研究,从其不同时期风格变化,可以看出燕国自身发展与周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并通过铭文内容,了解燕国部族构成以及疆域界限。通过燕王容器、铜兵器及钱币上的王名,可排出部分燕王世系。

以上列举一部分燕文化考古和研究的重要成果,旨在作一参照,来分析说明燕下都瓦当的历史地位及其研究价值。

宫殿建筑可以说是代表统治阶级最高权力的象征。

但时至今日,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建筑基址积土和败落的城墙残垣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缩小乃至消失,而附着在宫殿建筑物上的瓦当,沉埋在地下两千多年后,不断的、大量的出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根据燕下都瓦当出土的地层关系,春秋早期就有素面半圆形瓦当使用。

春秋中期便产生华丽的卷云饕餮纹、双龙背项饕餮纹和双龙背项抵角饕餮纹瓦当。考古资料表明,瓦当首先作为统治阶级的宫殿建筑构件使用。在燕国疆域内,西周琉璃河都城遗址未见有瓦当出土,燕下都瓦当产生和使用应该说是最早的了。这也可说明,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虽然晚于琉琉河西周都城却早于其他遗存。

从前文《目前所见燕国疆域内出土的半瓦当》看,被史学界称为上都蓟出土的瓦当为战国时期制品,其他战国遗存出土的瓦当,无论从纹饰内容还是风格特征上看,无不受燕下都瓦当的影响。从燕下都瓦当作为一种文化辐射影响着其他遗存瓦当这一角度看,燕下都从政治上,作为中心而起着辐射、影响燕国其他地域的作用。

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瓦当的地层关系看,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和扶风召陈村西周建筑基址最早使用瓦当外,在春秋以后的列国中,燕国的燕下都瓦当的使用要早于其他国家。然而燕国瓦当的承袭关系却是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燕国瓦当文化对其他各国瓦当文化的影响同样值得注意。

燕下都瓦当纹样,多达50余类,变化多端的纹样,集中反映了燕下都宫殿建筑装饰的艺术成就。瓦当纹饰所蕴藉并进射出的耀人眼目、撼人心魄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使象征王权的宫殿建筑的宏伟气势又添华美和壮丽。燕下都瓦当与其他建筑材料和构件一样,不但反映了燕国当时的工程技术成就、工艺水平、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而且还反映出了燕国都城建设的发达和文化繁荣,折射出燕国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崇尚。燕下都瓦当涵盖了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末期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不同阶段的制品,通过对燕下都瓦当的分期及不同时期纹饰沿革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窥见燕下都乃至整个燕国国势兴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