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瓦当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
10583900000003

第3章 燕下都瓦当的收藏与研究

燕下都自1929年末调查发掘之后,大量瓦当实物得以集中收藏,给研究带来了便利。1932年3月24日《新晨报副刊》载傅振伦先生的《从燕下都发掘品考察瓦当制作方法》。1932年7月《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第二十期以及以后若干期刊出燕下都不同纹饰半瓦当。1936年11月《金陵学报》六卷二期发表滕固先生《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一文,把五十多个典型纹饰分为八个类别,对饕餮纹饰的母题涵义、渊源及其作用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通观瓦饰始终未超越我国古代铜器兽饰上的对称传统,纹饰母题是中国特有的,它是华夏同宗异祖“三凶”的祖徽,古代华夏战胜“三凶”之后,图其形于器上,以诅咒避邪,更转化而为戒贪之义。1955年,傅振伦先生发表《燕下都发掘品的初步整理与研究》一文,其中说到,“瓦当花纹也很复杂,有饕餮纹、云山纹、双螭纹、双夔纹、双鸟、双兽、双狼、双鹿等等花纹,还有刻有文字的。花纹种类虽多,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饕餮纹或从它演变而成的花纹。”“就瓦当花纹而言,夔龙者近乎商周铜器,它大约是早期的制作品;而花纹典雅美丽、线条流逸者大约是中期的制作品;由饕餮纹简化而成的云山纹大约是燕国势力削弱了以后的晚期制作品。”1957年11月《考古通讯》六期发表杨宗荣先生《燕下都半瓦当》一文,把燕下都半瓦当按纹饰分为七个大类,有的类别又分为若干小类进行阐释。此外,还提出了燕下都瓦当文化对齐、赵等其他地域瓦当文化的影响的观点:“燕下都半瓦当是燕文化遗存之一,在古代建筑史上有它光辉的一页。它不仅仅是在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创造,而且影响到邻邦齐、赵等国。我们看到临淄和邯郸的半瓦当,不能不说是袭取了燕文化而演变出来的”。尽管李发林先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但燕瓦当文化对齐瓦当文化的影响是不能否定的。1957年3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傅振伦先生《燕下都瓦》一文,介绍了一件燕下都筒瓦:“这件筒瓦其尺寸之大,花样之复杂,制作之精巧,都超过了它同一时代赵国故都、齐国故都和鲁国故都等地所发现的建筑材料”。

1952年日本学者关野雄在其《半瓦当之研究》一书中,论述了燕下都半瓦当及影响。石永士先生多年从事燕下都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第十三号遗址第一次发掘》一文中,对燕下都瓦当年代分期及沿革变化规律提出了新的观点:“燕下都的半瓦当,大概在春秋时期多素面半瓦当和窄边、纹饰繁缛的卷云饕餮纹半瓦当,大约到战国中期前后,半瓦当的纹饰开始简化,边也较宽,并出现了双夔饕餮纹、山云纹、双兽纹等纹饰的半瓦当。至战国晚期,这些半瓦当的纹饰日趋潦草,制作也粗糙了”《考古》1987年第5期:《河北省易县燕下都第十三号遗址第一次发掘》。。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华非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瓦当》一书,也刊载了大量燕下都半瓦当。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燕下都的考古发掘工作,《燕下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进行了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总结,其中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半瓦当按每一处遗址的地层关系而决定的时间早晚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和采集的燕下都瓦当一起,进行了纹饰分类:“纹样装饰繁多,富于变化。根据已见纹样,可分为13大类……大小类别不同竞达40余种。变化多端的瓦当纹样,集中反映了燕下都宫殿建筑装饰艺术的成就。凭籍着这种使人眩目的艺术魅力,大大增添了宫殿建筑的力度,其气势之宏伟,不可言喻”。石永士先生发表《漫谈燕下都瓦当》一文《收藏家》2000年第2期。,从美术角度对燕下纹样的艺术特色进行了阐述,认为“燕下都瓦当纹样中虽然一直保留着它独具特色的、奇异的饕餮纹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失去神秘,威严的气势,更多的纹样已由静态的构成而转化为生动的布局。”

近十几年来,笔者主要研究论文有《燕下都半瓦当的收藏、辨伪与保管》《收藏))1999年第2期。、《燕下都半瓦当三种双龙饕餮纹探微》《文物春秋》2000年第1期。、《燕下都断残瓦当的命名与修补二题》《文物春秋》2001年第1期。、《燕下都半瓦当——悠悠藏事与千变纹饰》《中国收藏》2001年第4期。、《燕下都半瓦当的收藏与研究》《荣宝斋》2001年第3期。、《燕下都半瓦当的错切现象》《考古》2002年第1期。、《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内半瓦当的初步分析》《文物春秋》2002年第5期。、《燕下都双龙纹半瓦当》《中国文物报》2003年7月23日。和《燕下都瓦当纹饰分期述补》《文物春秋》2003年第5期。

§§第三章 瓦当制作及其价值

我国古代瓦当纹饰,从西周到战国,除西周春秋早期一些是阴刻外,其余都是范具压制而成的。

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半瓦当。是由一个整圆形带当的筒瓦经切割一分为二而成的,有刀切、绳切和弓切等方法。规制较大的筒瓦先用泥条盘筑再轮制,然后切割为二。后来圆瓦当产生,其切割方法是由后到前,先切割瓦筒,再从瓦当的背面处横切至纵切处,分开后即产生一个圆形带简瓦当。也有分别制作出整圆当面和相应的半瓦筒,然后续接在一起的。

关于瓦当制作方法,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做过考察和论述,如傅振伦先生的《从燕下都发掘品考察瓦当的制作方法》《新最报·副刊》1932年4月24日—29日,李发林先生的《齐故城瓦当》和戈父先生的《中国文物序列·古代瓦当》。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同地域瓦当的制作方法虽无大异,但在一些环节的细微处,也还是有不同的特征。这里,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和对瓦当实物的研究,对燕下都瓦当范具、质地材料、制作方法等做一些考察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