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放养”你的孩子: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
10583600000036

第36章 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父母可能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有这样一个特点:当孩子年龄偏小的时候,常常喜欢帮大人做事情,等到稍大一些,反而什么事都不愿做,当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父母,久而久之就产生依赖心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变化呢?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他们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各种各样的技巧他们都想学着去尝试一下。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是非常喜欢帮助大人们做事情的。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不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在和大人一起做事过程中学会做很多的事情,积极而踊跃地去尝试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乐趣,哪怕是碰到小小的挫折也不以为意。当孩子逐渐学会了一些技巧之后,就会对一些事情失去了新鲜感,而且渐渐产生了厌烦的心理。他们会觉得这些事情很平常,没有乐趣可言。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由对做事的积极主动心理转成了一种逃避心理。如果父母此时不对孩子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非常不喜欢做这些事情,把事情都交给父母去做,那么依赖心理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孩子产生这种依赖心理呢?

父母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针对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去完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任务。当然,一定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不要让孩子完成一些他们难以达到的任务。如果对于孩子的要求太苛刻,他们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很怕去做这些事情,更糟糕的是会使孩子产生极度的自卑心态,不再愿意去做各种尝试。想锻炼孩子却让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样会得不偿失。

父母要逐渐提高任务的难度,提高劳动的要求,明确自己的期望,让孩子对于任务了解得更透彻,使孩子能充满热情地去完成各项任务。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父母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孩子会干劲十足,高高兴兴地去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一步一步渐渐地开始接触这个社会,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在变化,从家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孩子所面对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先是自己和家人,再慢慢地扩展到其他的人。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积极的锻炼孩子,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最终拥有独立人格,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孩子依赖心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亲人无法割舍的依赖。请各位父母看一下这个案例。

笑笑的妈妈在他两岁前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可是后来她原来的单位要求她重新去±班。这样,笑笑被送托儿所的事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尽管笑笑还不明白托儿所的全部概念,但他这几天的表现突然有点反常。

一整天寸步不离地跟在妈妈身后,即使妈妈上个厕所他也会大哭大叫,还常常在深夜说梦话不让妈妈离开,甚至连爸爸也不让抱了。这下妈妈可犯愁了,这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就这么依赖自己呢?

笑笑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代表性,孩子的这种和依赖对象分开后出现的一种不安的心理表现被称为“分离焦虑症”。在孩子6~8个月和18~24个月的这个阶段,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间段。在这个时期,孩子特别需要一种保护和安慰,如果此时和他们亲近的人离开了,那么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当孩子进入新环境时也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比如说进入幼儿园的时候。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他们会哭着要爸爸妈妈陪着。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当孩子熟悉了新环境,然后就会逐渐开始适应,从而不再哭闹着让爸爸妈妈陪着,学会去和小朋们交往。那么孩子心理上的依赖就会渐渐消除。

如果孩子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该如何进行调适呢?这个时候,需要父母适当地进行引导,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面的世界,把世界精彩的一面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渐渐地摆脱依赖心理。

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同时给他们独立生活的空间,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主机会,同时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有的只能是短暂的相处,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与亲人分离的过程,外面还有更广阔的社会在等着他们去融入。在这样的科学引导下,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会慢慢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