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点子面子票子
10582200000002

第2章 收集信息,点石成金

悟者,感悟、顿悟、联想、分析也,人有灵犀,豁然开朗,就是“悟”的结果。悟是特异功能还是第六感官?显然两者都不是。其实悟还是一定条件依托的,只不过有些人善于此道,有些人不善于此道罢了。成功商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悟。

据有关资料报道,当年,中国在松辽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时,日本的行家仅凭报纸上的几张照片就基本上估计出了大庆油田的规模等。

更有趣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故事:一次,苏军与德军相持不下。一天,在两军阵地交界处不远的地方,一位正在值勤的苏联红军突然发现德军阵地上有一只猫,他马上想到了这个地方有可能是德军司令部,于是,把这一情况很快报告给了上级。经过继续观察,一连两三天都发现那只猫经常出现,苏军方面迅速调集炮兵,向那个地方猛然轰击,战役结束后证实那个被摧毁的地方果然是德军的一个司令部。

一个普通士兵看到一只猫而断定这是德军的司令部,这就是一种悟性。自然这种悟性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在那种残酷的战争下,养猫肯定不是一般的士兵,必定是一位高级军官,而家养的猫不会走远的,一连几天都出现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很有可能是高级军官的驻地,也就是说那个地方极有可能就是德军的作战指挥部或司令部。事实证明了这个士兵的推理,这自然是一个完美的推断。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对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很可惜的。

战争信息如此,商业信息何尝不是:哈默就是一位利用信息赚大钱的典型代表。

当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在竞选总统,正在逐渐走近白宫总统宝座,哈默的眼睛虽然盯着罗曼诺夫艺术品的销售生意,可是他的耳朵却在打听着总统竞选的事情,他听到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新政。哈默的精明就在于他能利用捕捉到的信息迅速领悟,作出惊人的判断。他认为,有朝一日,只要罗斯福的新政得势,那末,禁酒法令就会被废除。

果然不出他的预料,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宣誓就职,接着就签署了一道法令:废除禁酒令。14年来,全美国都实行禁酒令,但事实上,人们一直暗中走私酒,可以说是有令不止。

罗斯福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很直接,就是彻底废除禁酒令,谁想喝酒就喝个够。

威尔·罗杰斯对罗斯福这种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斯福只说了三个字:‘让人喝。’头两个星期,美国政府就收到1000万美元的酒税。如果他有优质啤酒,现在已经能付清国债了。”

废除禁酒令之后,脱销的商品不是啤酒,而是装啤酒的酒桶,特别是经过处理的白橡木制成的酒桶(可用来装啤酒和威士忌的那一种),在市场上没有销售。

自从1919年10月27日,“可恶的安德鱼·沃尔斯台德灾祸”降临到美国以来,没有人需要啤酒桶了。可是装啤酒的酒桶现在却身价百倍,特别是用经过晾干的白橡木制成的酒桶,需要量更大。这种桶板必须是白橡木板,要一寸厚,至少要经过二年的风干。自然,全美国也无法找到这样的木板。

哈默清楚地知道在哪里可以弄到桶板,那就是苏联。

他在苏联住了很久,苏维埃政府有哪些东西可以出口,他是一清二楚的。在两个月之前,也就是他认为罗斯福很可能当选总统的那个时候,他就发电报给苏联外贸部,以每只酒桶5美元的价格订购了几船桶板,同时,哈默立刻到安豪泽·布什酒厂,表示愿意供给他们酒桶,他们立刻给他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订购了一万只酒桶,平均每只酒桶10美元,当其他酒厂得知他从苏联进口桶板的消息时,也纷纷争着向哈默订购。

哈默洋洋自得,但他并没有预料到,运来的不是成型的桶板,而是一块块晾干了的白橡木板,还要经过加工才能制成桶板。

当哈默订购的几船桶板抵达纽约时,他才发现这个问题。在全美国无法找到一家这样的加工厂,哈默感到意外,自然也很沮丧。他付给苏联人的是美国酒厂老板的订金,这些订金是向他买加工成型的酒桶的。眼下只有一条出路:立刻创办自己的桶板加工厂。

在停泊苏联货船的布鲁克林,哈默利用纽约船坞公司的一个码头修建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当时到处都可以找到在禁酒时期被解雇的桶板加工工人,他们都很乐意重操旧业。就是这样一家工厂,一日三班,每班8小时,每班可生产1000只酒桶。

因为供不应求,哈默又在新泽西州的米尔敦建立了一个现代化酒桶工厂。

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好是他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的时刻。安休斯、布希、库尔斯、申利和其他各家制酒厂用高价把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抢购一空。

不少人看到哈默将大把的美元装进了腰包,眼都气红了,但也只能驾句:“这小子鬼头精,真他妈的有运气。”

这些商人看到的只是哈默挣钱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背后所花费的脑筋和精力,哈默的运气全表现在“悟”上。

无独有偶,在中国西部农村,有一位叫张永旺的青年农民,他的“悟”性比哈默还高,当时中国西部很穷还未开通火车。有一天,当他看到有人勘测,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要通火车,而且这个县城还是一个大车站。于是他承包了30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梨树,因为梨树在那个地方极易成活,而且结出的梨口感好、个大、水分足。好多人对他的举动不以为然,认为他在自讨苦吃,因为几乎家家都有梨树,没有人会买他的梨的。没过几年的时间,这里果然通火车了,张永旺种的梨树也随之有了反应,他把那些梨都发往外地赚了一大笔钱。这时那些人才反应过来,也赶忙栽种梨树,但梨树并不是种上就结果的,等到别人的梨树结果时,张永旺的梨树正是产果的最佳树龄。

这时的张永旺却做了一个让人吃惊不小的举动,他把自家300亩梨树砍掉了近一半,种上了一种丛生性的荆条。原来,张永旺发现了一个情况就是来批发梨的人不愁买不到梨,犯愁的是没有装梨的筐。于是,他马上种植了当年就见效益的荆条,又招了一批人日夜编织装梨的筐,其结果我们就不再赘述了,张永旺也因此在当地一举成名,成了传奇式的人物。

当有了一定资金后,张永旺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西服店,可一连好多天无人问津。大约过了一个半月左右,在张永旺西服店对面又开了一家西服店,而且同样的西服要比他这里的西服便宜许多。这样一来,张永旺西服店的生意更冷清了,而对面的生意却慢慢好起来,于是他怒气冲冲去找这家西服店理论。正在这时,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中国销售区的总经理慕名前来拜访张永旺,看到眼前吵架的情形,大失所望,准备折道回府,但又马上察觉到这里面另有文章。后来,这位经理终于把事情弄清了。他马上向张永旺发出了年薪150万元的聘用书,要他到丰田汽车销售公司做销售部的主任。原来那两家西服店都是张永旺开的,这种绝妙的经营手段真可谓空前绝后啊!

我们不禁惊诧于张永旺的经营手法了,不得不佩服他的“悟”功。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时代,这种经营手法似乎让人感到艺术化了,是一种美妙至臻的境界,让人没有理由不为他的经营手法喝彩,更让那些多年在商海拼搏而不见成就的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