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艺术家(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10578500000037

第37章 贝多芬(7)

这时,一个女高音演员觉察到这一点,就让贝多芬面向舞台看,好让他亲眼看到听众在挥舞着帽子和手帕向他喝彩的盛况。

贝多芬回过头来,面对着听众时,才发现了这热烈的场面,他一时慌了手脚。过了一阵子,他才笨拙地躬身谢幕。

欢乐与陶醉总是短暂的。这样一个盛大的音乐演奏会,门票的收入,却只有2000古尔甸,扣除各种费用只剩下420古尔甸。

贝多芬一听到剧场老板的汇报,顿觉手脚冰凉,心灰意冷,一回到家里,立刻就扑通一声倒在床上。

贝多芬一句话也没说,辛德莱和女佣们一起把他安顿好。

第二天一清早,辛德莱来到房间时,贝多芬依然穿着昨晚音乐会的演出服,还没有醒来。或许太累了,贝多芬仍像是在做梦。

维也纳会议之后,各国君主重新瓜分了欧洲。人民以非常惨重的牺牲换来了民族战争的胜利,而现在又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欧洲的历史又进入了一个较为反动的时期,封建主义开始全面复辟。

在维也纳,秘密警察制度再次得到恢复,任何人都得受到监视。出版、印刷、通讯更是关隘重重。整个社会都笼罩着沉闷、窒息的气氛。统治阶级为了掩饰他们白色恐怖的氛围,鼓励享乐主义和粉饰太平的艺术。

据当时的资料记载:政府大力提倡的是“适合时代口味的,能转移人们对政治君主制度关心的程度”。

一向以追寻民主、自由为理想的贝多芬敏锐地感受到这一切。这黑暗的社会现实,从反面促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贝多芬强烈的个性促使他不能表示沉默,他无法按捺住自己的不满,觉得一定要把话说出来。在参加沙龙聚会之时,他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不仅把维也纳当局和奥地利政府骂得狗血喷头,还曾经指着皇帝的画像说:像这个可恶的家伙,应当把他吊死在树上。为此,他甚至遭到了维也纳当局的起诉。

在这些日子里,维也纳到处都充斥着靡靡之音。贝多芬的音乐开始遭到了冷遇,这使得贝多芬感到又气愤、又痛苦。

在里斯特心目中,贝多芬是一代音乐之神,是乐圣。他对大师那简陋不堪的住所感到失望。他没想到:宽大的房间里,没有什么家具。全部家具中就数那个与整体不协调的钢琴最打人眼。一位音乐界的巨人,就这样艰难地生活着,命运对他实在不公平。

于是,里斯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自己的失望与疑惑。

贝多芬默默地望着这位小客人,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贝多芬的确很高兴,看到如此出色的音乐少年。他答应去出席里斯特的音乐会。

里斯特的音乐会如期而至。贝多芬的风采让人倾倒。

音乐会上,里斯特弹奏了贝多芬的作品《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首乐曲非常深刻地由一个独特的主题展示出激动人心的反抗和斗争的风暴。小里斯特十分出色地演绎了这一作品的内涵。

不用多想,演奏音乐会获得了成功。里斯特后来成为欧洲的“钢琴之王”。

孤独的岁月

1925年10月,贝多芬搬进了西班牙修道士在市郊建造的一处公寓,这是他生前最后的一处寓所。这里成了他灵感的来源,他在这里先后创作了《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并应伦敦交响乐团的邀请,筹划创作《第十交响曲》。

侄儿卡尔中途放弃了学习音乐,于是,贝多芬把他送进了工业学校。叔侄二人身隔两地,贝多芬不断回到维也纳来看卡尔。不在维也纳时,他常给卡尔写信。他总共写了28封信。

一天,辛德莱告诉贝多芬,他的侄儿卡尔自杀了。于是,贝多芬飞奔到现场,把卡尔抱上车子,送进了维也纳市立医院。

贝多芬一方面担心卡尔的伤势,同时,也害怕这个不名誉的事件向外界传开。如果全维也纳的人都知道,乐坛大师贝多芬的侄子自杀,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名誉是贝多芬的脸呀!

可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一轰动社会的事件,不出两天,已传遍了维也纳的大街小巷。

到底是什么事情,会令卡尔动了自杀的念头呢?

原来,卡尔正面临着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因为整天吃喝玩乐,他知道,自己很难过这个关,再加上债务缠身,担心伯父训斥,又不敢向伯父开口要钱,便动了轻生的念头。他变卖掉自己的一部分东西,为自己买了一把小手枪和一发子弹,然后来到树林中,扣动了扳机。

经过一阵紧张的抢救,卡尔终于脱离了危险。当他睁开双眼看到伯父时,惊异地发现,一夜之间,他仿佛一下子衰老了,精神也差劲多了。

见到卡尔醒来,贝多芬紧紧地抓住他的手,望着虚弱的卡尔,贝多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弟弟躺在床上。弟弟去世前的那一幕又浮上了他的心头。一时间,悲伤、思念、惭愧一起涌上心头,贝多芬想:

如果弟弟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会多么失望啊,我真对不起他。

几天以后,卡尔彻底脱离了危险,贝多芬终于松了口气。

又过了一些日子,在贝多芬的精心照料下,小卡尔的伤基本上好了。

卡尔的问题解决了。然而贝多芬却因这件事而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从这以后,他的一切行动一直显得笨拙而吃力,性格也变得消沉、和顺与弱不禁风了。

闹出了这件不幸的事情之后,他突然想清静清静。同时,也为了使卡尔头部的创伤彻底痊愈,更多地感受家庭的生活气息和温暖,贝多芬带着卡尔去了约翰的庄园——格奈克森多夫。

他和卡尔两个坐上一部马车,离开了维也纳。

贝多芬那衰弱的身体靠在背后的椅垫上,苦口婆心地规劝卡尔。

卡尔根本无法理解他的伯父为了他,承受了多少重负。

格奈克森多夫是个风景十分美丽的村子。它距维也纳约有100公里。这座庄园后面有微微倾斜的小山坡,从前面可以眺望到多瑙河。这一切使得贝多芬感受到故乡波恩的气息。

在这里,所呼吸到的是远离城市的清新空气,所看到的是层峦起伏的山峰。自然的景物,足以使贝多芬怡情养性。

在美丽的乡村格奈克森多夫,贝多芬度过了最后的快乐时光。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那次自杀事件后,卡尔变得规矩多了,而卡尔的母亲也不再来扰乱他们的生活。卡尔和贝多芬住在约翰家,除了帮叔叔约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其余一些时间大都陪伴在伯父身边。这使得贝多芬的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也使得他能抓紧一切时间来埋头于自己的创作。

可是,命运却总是跟贝多芬作对。他住在约翰这里开始时还挺顺心,可不久就逐渐走向了反面。他的弟弟和弟媳,对他却比较刻薄。

坦率地说,贝多芬是一个讨人嫌的客人,而他弟弟约翰又没有耐性,不能理解哥哥那变化无常的心情是一个过于敏感艺术家情感的爆发。

很快地,这位性格怪异的音乐大师就干涉起了约翰的家庭事务来。他有时抱怨菜饭不合胃口,有时又埋怨床铺让他难以入眠。而约翰则以财大气粗,像对待穷光蛋一样对待这位难伺候的兄长。

兄弟俩无谓的争吵日渐频繁,这使得贝多芬的情绪不断变化。情绪的不稳定,导致了他的旧病复发,肠炎、腹泻、腹部肿胀一齐找上门来。

在1826年12月的一个潮湿而寒冷的早晨,贝多芬与卡尔坐上了狠心的约翰为他们雇的破车,急匆匆地踏上了归途。刺骨的严寒向贝多芬袭来,使他咳嗽不止,疼痛难忍。病痛毫不吝惜地折磨着这个无可依靠的人。

天气越来越冷,简直把人冻得难以忍受。贝多芬躺在床上想好好睡上一觉,但一直睡不着。

他的两只脚肿了起来,而且肿得非常厉害。

贝多芬撑起半个身子来,抚摸着那肿起来的脚,心头不由得又浮起一种无法形容的愁绪。

从那天起,贝多芬就一直辗转,在病榻上呻吟。

当1827年来临的时候,贝多芬已经在病榻上躺了将近1个月了。

为了不使贝多芬寂寞和悲伤,朋友们尽量在他身边,给他安慰。可这些慰藉并没有使他的病情发生好转。

现在,除了全身浮肿以外,又患上了黄疸病。他的腹部开始大量积水,肠绞痛和可怕的腹泻又使得他瘦弱不堪,贝多芬被疾病折磨得在那里发抖。

为了缓解贝多芬的痛苦,医生先后为他进行了3次穿刺。第三次穿刺之后,贝多芬的病情忽然明显好转了。

就在此时,卡尔离开他的伯父,去远方参了军,这无疑又给了贝多芬以沉重的打击。

病情又加重了,贝多芬动过一次手术,去掉肚子里的积水,结果,并没有获得多大的疗效,接连又动了第二次、第三次手术,身体仍然一天天地坏下去。

1827年2月27日,贝多芬动了第四次手术。这时,他已经完全意识到自己的病已毫无希望。辛德莱试图用春天即将来临的消息安慰他,但没有用。

坚强的贝多芬,又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将近1个月,没有哀怨,没有绝望。

贝多芬的病势,一天天地挨近了死亡的边缘。

他在辛德莱的建议下,立了一份遗嘱,把他的所有遗产都留给了侄儿卡尔。贝多芬伸出颤抖的手,很费力地在遗嘱上签了字。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0分,贝多芬与世长辞了,享年57岁。

隆重的葬礼

1827年3月29日下午,维也纳人怀着悲痛的心情为贝多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这天春光明媚,温暖适度。20000多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维也纳市民主动走上街头,前来向死者致以最后的敬意。

下午3点钟,贝多芬的灵柩盖上了棺盖被抬放到了庭院里。辛德莱将订购的棺衣罩在灵柩上,然后将用漂亮的花环装饰起来的十字架以及《圣经》安放在上面。

抬灵柩的人,是在歌剧场服务的8位有名的音乐家。扶着灵柩的,是贝多芬的学生和那些晚辈音乐家,一共有36个人。舒伯特也是这36个中的一个。

灵柩前后有两个乐队,不断地奏着哀乐,16个歌手,以男声四部合声合唱着贝多芬所作的《庄严弥撒曲》。

此时,维也纳近卫军在街头维持秩序,学校放了假,所有商店也都自动停了业,表达对死者最深切的哀悼和敬意。跟在灵柩后面的人群好像没有一个尽头似的。

当拖着灵柩的马车绕着经过利希罗威斯基王宫后向着教堂进发之时,钢管乐队突然奏起了《葬礼进行曲》,这是根据贝多芬的《降AO大调钢琴奏鸣曲》改编的。这庄严、肃穆的乐曲声,合着那万人送殡、全城同悲的场面,构成了自拿破仑占领维也纳以来最令人惊叹、最为壮观的一幕。

在教堂里举行过仪式之后,送葬队伍在教堂钟声齐鸣中抵达了墓地。

墓地左面是个小山坡,右面是一条名叫丽林的小河。棺木落地之后,人们开始在墓地诵读祭文或挽诗。这些挽祭的诗词,使在场的人都受了极大的感动,全场只听到一片呜咽的哭泣声。

在寂寞庄严的气氛中,完成了为乐坛之王所举行的隆重葬礼。

从此,维也纳的音乐舞台上,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位活力四射的演奏家和指挥者。

贝多芬走了,人类音乐史上的一盏明灯熄灭了。

贝多芬不但为音乐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也发掘了人类心灵中深邃的一面。他的精神之歌永远回响在天际,激励着热爱生命的灵魂。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不幸,然而他却凭着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奋斗。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他创作的乐曲回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永远激荡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