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10576100000005

第5章 智能教育

1.密切观察孩子的智能发育

每个孩子的发育模式都很独特,因此我们不应该生硬地按照儿童的发育表来进行,而是注意观察,同时给予孩子一个自然发展的环境,不能强行加快孩子的发展。

心理学家通常把儿童的发育分成智力发育和机能发育。智力发育包括认知发育(即怎样理解事物和认识事物)、感情发育和语言发育。机能发育通常被分成粗放机能发育(诸如学会坐起,走路和攀登)和纤巧机能发育(如拾起细小的物件或者拿蜡笔等)。

儿童在这几个方面的发育是发育的不同侧面。科学家们曾对成千上万名孩子进行了研究,以便弄清孩子一般从什么时候开始走路和说话,到现在已经有了儿童发育进程表可供查对,但这里仍然有需要说明的地方。

首先,每个孩子的发育模式都很独特。有的可能在力量上和协调机能方面发育较快,但在使用手指做技巧性的动作和说话方面可能发展较慢;后来在学习方面很聪明的孩子可能在幼儿时期很晚才学会说话,而长大后智力一般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却可能发育较快。如果我们完全按照一般儿童的发育时段来衡量孩子的发育情况,便是有问题的,至少我们不应该生硬地按照儿童的发育表来进行,而是注意观察。

其次,要以孩子是否在不断进步作为最终标准。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发育呈现一种时快时慢的模式,常常在一个飞跃之前还会出现小小的倒退。当幼儿出现退步的时候父母不必担心,也不必试图加快他们的发育速度。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父母提前教孩子走路、说话或者识字,能收到真正的长远效果。这样做往往不但会造成孩子的发育出现问题,而且还会使父母感到气馁。对于父母来说,给予孩子一个自然发展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不必也不能强行加快孩子的发育节奏。

2.训练新生儿的感觉

在幼儿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孩子从外界吸收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感觉发育与新生儿的认知发育密切相关,是人类自然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幼儿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孩子从外界吸收更多更有益的知识。感官训练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这一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1)触觉训练

新生儿出生第一周,睡多醒少,而且醒时多在吃奶,所以教育便在喂奶时进行。在给孩子喂奶时可用手触摸孩子靠近乳房侧的脸部,喂奶就能很顺利。孩子一生下来便具备了吸吮反射,乳头触及其唇舌便引起吸吮动作。喂奶前用乳头触其左面颊,让他左右扭转头部去寻找奶,随后把奶头放在高低深浅不同的位置,让他调整自己的位置去适应吸吮,这可启发新生儿的思维能力,从识别一反射一再识别而发展起来,接着发展其辨别能力,分别让他尝酸、甜、苦、辣各味,以及冷热温度。

(2)听觉训练

给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听音乐、唱歌,音调不要太高,声音不要太响,听的时间不要过长,不要变化太多,可以哼唱同一首摇篮曲,日复一日地哼唱,母婴感情在摇篮曲的伴奏下亲密地交融,对母婴感情融洽有很大好处。在喂奶时播放优美的音乐,也能使新生儿产生乐感、节奏感。用小型录音机播放音乐,放在其耳后,并随时改变位置,训练他追寻声源及倾听能力,同时也训练了转颈动作。除此外,新生儿的听力还有奇妙的用处。当把孩子的头靠在母亲胸口的左侧抱起时,孩子会显得安定,容易入睡,这是因为孩子在胎内的时候,就长期聆听了母亲心脏的跳动声,当他又听到熟悉的心脏跳动韵节奏时,就变得平静了。在孩子睡醒后,父母可以用温柔的语调与孩子说话。还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对着孩子哼歌,或播放轻柔的音乐。这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

(3)视觉训练

出生后孩子的眼睛就张开看世界了,除了皮肤的触觉之外,眼睛是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最灵敏的窗口。一开始小儿会注视靠近他的物体,妈妈靠近孩子,他就会用眼睛牢牢地盯住妈妈的脸;把一个小红球放在孩子眼前25~30cm处慢慢左右移动,他的眼球就会跟着小红球转动。出生之初新生儿就已有光感,孩子不喜欢强光,当强光刺激孩子眼睛时会出现眨眼反射,房间里光线太强时孩子会显得不安定,但当光线柔和时,孩子就显得安静,不容易哭吵,所以应在房内安装各种彩色灯,光亮适度、柔和,光线不要直射,通过开灯和关灯来锻炼其瞳孔扩张和收缩。从第2周开始,可用鲜艳有声响的玩具,分别一个个呈现在他的眼前,再移动之,逗引他凝视、追视等眼球协调活动。新生儿有分辨鲜艳颜色的能力,对红、绿、黄色反应最为明显,也最感兴趣。在孩子床头上方挂起红绿黄色的汽球可以训练孩子的注视力。孩子能看到较大的、形状简单的东西,体积小了、外形复杂的就不容易分清。

(4)嗅觉训练

不管什么气味都让他闻:洗澡时闻肥皂香,吃奶时闻奶香,闻菜香、料酒气味等。

值得注意的是,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例如,孩子要认识一个苹果,仅凭视觉,只能看到它的颜色;仅凭嗅觉,只能闻到它的香味;仅凭味觉,只能尝到它的酸甜;仅凭触觉,只能感到它的软硬。必须靠各种感觉器官的综合活动,全面地了解苹果各方面的属性,才能正确认识它。

3.让孩子四肢动起来

四肢活动是孩子的一种生理需要,以此来表达情感和需要,产生热量,体会身体的感觉,对大脑的发育很有益处。

孩子在胎内手脚就在自由活动,这时母亲能感到胎动。出生后孩子的四肢多呈屈曲状态,但活动很好,左右也对称。四肢活动是孩子的一种生理需要,以此来表达情感和需要,产生热量,体会身体的感觉,对大脑的发育是很有益处的。因此,要促使孩子手脚活动,不要用衣被包裹或穿过多过紧的衣服限制了手脚的活动,尤其在冬春季用蜡烛包包裹保暖时,包裹不能紧,要使孩子在包内手脚也能活动。除了孩子自发的活动外,在醒觉时,母亲可轻扶孩子手脚作屈伸活动,并抚摸手臂、手掌、大腿、小腿和足底,这种触摸和被动活动是一种良好的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有益发育的信号,是婴儿时期一种有效又简便的早期教育,是一种启迪智力的方法。

4.多抱抱孩子有好处

孩子哭了,抱起来在房里走走,孩子就不哭了。但老人们常常告诫一些年轻父母说:抱惯了以后就麻烦了,很可能会养成抱癖,以后就不愿意躺着了。

孩子抱多了真的会养成“抱癖”吗?孩子啼哭总是有原因的。有的孩子在吮奶后刚睡一会儿就哭,这时把他竖抱起来,一会儿就睡觉了,这是因为竖抱使囤积在胃和肠子里的空气被排出体外或是因变换了位置,孩子感到舒服了。有的孩子厌烦了单调的吮奶、睡觉的生活方式而啼哭,抱起来在室外室内走一走,不啼哭了,精神很好,情绪愉快,多抱几次是很好的。

有的母亲认为一哭就抱孩子,会养成好抱的习惯,因而横下心来对啼哭的孩子置之不理。这样就造成孩子一直哭下去。实际上,母亲抱着孩子,对孩子是一种运动锻炼,可使颈部、腰部的肌肉得到锻炼,增强空间的感觉,被抱的孩子体型也会变得优美。在新生儿啼哭时,想抱就很自然地将孩子抱起来,这种母亲和新生儿的自然接触,对新生儿来说,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心灵的“营养”,对母亲来说是一种母爱的表达,因此想抱时就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在怀里。

5.新生儿会被宠坏吗

把孩子抱起来走动,他就暂时停止了哭闹。可一把他放下,他又哭闹。在第1个月里,甚至在前6个月里,你用不着担心孩子会被宠坏。孩子哭很可能是他感到难受。如果把他抱起来他就停止哭闹,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抱他的时候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暂时停止了哭泣。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抱着他的时候温暖了他的小腹,使他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紧张感。试想,1个月的孩子能明白什么道理?孩子能否被宠坏的答案就在于此。很显然,他不可能懂得在一天24小时中,只要一哭就会有人来关照他。而只有在他懂得这些道理的时候,才才有可能被宠坏。但我们知道,新生儿不可能预测未来,他完全生活在一个“眼前”的世界里。他也不可能形成这样的想法:“等着瞧吧,我不会让这些家伙的日子好过,除非我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这也是判断孩子是否被宠坏了的另一个关键。

在这个时期,孩子明白得越来越多的只是对外界的一种基本信任感。如果他的需要能迅速而周到地得到满足,他就会感到世界是一个充满慈爱和通常只发生好事的地方。因此,即使他原来有过不良的印象,也会很快地转变过来。进一步说,只有当孩子能够理解为什么他的需要不能马上被满足的时候(可能在9个月的时候),他才可能被宠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