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10576100000003

第3章 孩子的内心需要

1.爱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年幼时孩子需要父母的领导、爱护和保护。他们也总是本能地观察,乃至模仿父母。他们的个性、品行、信念和处事能力都是这样学来的。在孩提时期,他们就通过模仿自己的父母,学习如何当一名成熟的公民、配偶或者父母。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珍贵的就是爱,它是孩子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好的礼物。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很多:做一个爱的表情、出自内心地抱一抱或摸一摸,为孩子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保护孩子的安全、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感到害怕时给予安慰,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等。

正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换来了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也正是从爱父母开始,逐步建立起生活中的所有关系,即和朋友、老师、配偶、子女、邻里和同事的关系。父母的爱应该表现为尊重,这样就使孩子获得了自信。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自信有助于他们对自己感到放心,并且在各种人面前都感到无拘无束。来自父母的尊重教育了他们,使他们也用尊重来回报父母。

2.父母做出的努力要适度

孩子出世之后,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希望父母陪伴在身边,和他们一起做事情,做游戏,以此获得满足。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繁忙了一天之后回到家,最想做的事就是放松。可能有许多家长一回家就直接躺到了沙发或床上,至于孩子,只需知道他确实在家,并且似乎在忙着什么事情就行了。要是孩子这时兴冲冲地跑到身边,需要父母的抚摸和关注,那么父母这时是不耐烦,还是立刻从床上坐起来陪孩子去玩耍呢?

为人父母者都是理性的,并且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他们意识到一种友好的态度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就应该是更乐意做出努力,比如向孩子问声好,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当孩子认为什么东西很有趣并希望父母分享时,能表现出兴趣来。但在“努力”的前面应该加上“适当”一词,因为父母也不必对孩子过于认真,不必强行克制自己的忍耐而去勉强做出回应。

3.孩子希望跟父母在一起

孩子出生后,一般是由一两个人照看。从几个月的时候开始,婴儿就开始喜欢上了照看者的保护。一个只有6个月的婴儿,如果一直照顾他的父母不见了,就会变得很忧郁,不爱吃东西。如果一个定时帮助父母照顾他的人离开了,孩子也会表现得心情忧郁,只不过不像父母离开时那么严重罢了。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下子全天离开孩子。要先离开半个小时,然后再逐步延长时间,因为家长马上再次出现会使孩子感到放心,感觉到父母总是很快就能回来。另外,不要在刚搬家之后,或者在已经有一人外出的时候一下子离开孩子1个月之久。

如果一个孩子被从一个养育他的家庭送到另一个家庭,然后又被送到另一个家庭,几次以后他就会失去深爱和深信别人的信心,似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令他痛苦万分。所以在最初的两三年里,父母应继续照顾孩子。

在某些父母,尤其是在某些父亲的眼里,一种急切希望孩子尽善尽美的愿望流露出来,并且伴随在与孩子的整个交往中,但这种望子成龙的愿望往往就导致了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开心。比如一位急于让儿子成为运动员的父亲,可能在儿子年幼时就带他去练习打球。儿子因为年幼,每次投球、接球自然难以准确地掌握要领。这时,父亲哪怕是以一种友好的口气批评,儿子往往也会感到不高兴,而且还会使他产生一种印象,认为自己在父亲的眼里什么都不是,从而也会认为自己是个笨蛋,导致自弃心理。

实际上,如果一个男孩子的性格开朗并且自信,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自然地对体育产生兴趣。另外,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肯定,比对他的辅导重要得多。如果儿子想玩接球,而且纯粹是为了乐趣,那么玩一玩也还是很有意义的。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也同样需要和母亲在一起。但每天翻来覆去地重复老花样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有机会同母亲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放风筝、划船、参观博物馆、逛动物园、看电影或旅行等。

4.不必因内疚而有求必应

每天在外工作的父母因为没有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或者很少和孩子见面,可能会心生内疚。为了补偿这种负疚感,有的父母往往就给孩子买来大量的礼物,给孩子各种特殊的对待,以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就算孩子胡闹、弄坏东西、做坏事也不管。

然而,当孩子发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求必应、无所约束的时候,不仅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变得贪婪起来。由此可见,虽然有工作的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向孩子献出爱心,但是,在他们感到疲劳的时候也完全可以不这样做。父母们完全可以考虑自己的愿望,不必每天都给孩子买礼物,坚持理性花销的原则。另外,还应让孩子懂得家庭内部的礼节和对父母的关心。在心理上,作为父母应该努力树立一种信心,就像每天都呆在家里的父母那样自信。这样做不仅能使孩子更懂事,也能让孩子喜欢跟你在一起。

5.孩子需要大人的肯定

就像孩子的长相各不相同一样,他们的成长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在力量和肌肉方面发育较快,很早就能坐起、站立和走路,但在说话方面,或者用手做一些需要技巧的事情方面却发育很慢;有的孩子很早就能翻身、坐和爬动,然而却很晚才学会走路;有的孩子身体的敏捷性发育很早,但却很晚才出牙,而出牙很早的婴儿不一定在身体的敏捷方面发育得更早;有的孩子小时候很晚还不会说话,以至于家长曾担心他的大脑有问题,可上学之后成绩却很好;有的孩子智力很一般,但是很早就学会了说话;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敦实健壮,而有的孩子则小巧玲珑。有的似乎生来就是胖子,如果由于生病而体重下降,身体康复后就会迅速复原;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即使他们吃的是高营养食品,即使他们的人生很顺利,他们的体重还是瘦弱单薄……

之所以选出这些例子,是希望让父母知道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个性差别。不管孩子是男是女,不管孩子长什么样,也不管孩子喜欢做什么,父母都应该去爱他,而不应该总想着他的不足之处。

这样做自然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个家长都会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即使孩子或其貌不扬,或笨拙,或迟钝,如果能得到大人的欣赏,他就能在长大后感到自信和幸福,就能具有一种精神去充分调动自我,善于抓住机遇。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大人的赞同,就会感觉自己总是不对。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信心,从而抑制了智慧、技能和魅力的充分利用。

6.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责任

勇于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并自如地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就能使孩子避免因找不到依靠而感到沮丧。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向另一方,就不能得到孩子的友爱。

有不少家长尽管经常和孩子一起娱乐,但却把大部分教育工作留给自己的配偶去完成,逃避引导和约束孩子的责任。

一些不参与教育孩子的丈夫在妻子责备时解释说,他们不想让孩子像他们恨自己的父亲一样恨他们。相反,他们想成为孩子的朋友。拥有一位友好而且能同自己一起玩耍的父母对孩子当然是有好处的。但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行为上也像个父母的样子,因为在他们的一生中,虽然将拥有很多朋友,父母则只有一对。

如果父母心软或不愿引导孩子,孩子就会找不到依靠而沮丧。如果父母不自信或者态度不坚决,孩子就会变得麻烦,直到把父母激怒到要惩罚他为止,但之后父母又会感到羞愧并再次退却。

由于丈夫躲避教育孩子的责任,使任务落在了妻子的肩上。那么在多数时候,孩子的父亲一般都难以如愿以偿地得到孩子的友爱。孩子明白,当他一再调皮的时候,大人是会生气的。可当他们做错了事时,父亲却总是假装没看见,因此,当他和父亲相处时就会觉得很不自然,甚至害怕这样的父亲。

不过也有这样一类父亲,孩子能与之很好相处。这类父亲能自如地参与对孩子的管教,被激怒的时候也会表现出生气,从而使孩子有机会知道父亲为什么生气,以及自己如何去对付。当他们发现自己能够应付父亲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自信,就像他们克服了恐惧学会了游泳、骑车等所获得的信心一样。反之,与那些总是躲避对孩子的管教并且掩饰自己不快的父亲在一起,儿童就会认为父亲在压制着自己的怒气,从而使孩子感到更多的恐惧。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满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经历了复杂而神秘的成长过程,每个孩子的早期发育模式也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早期经历可以改变孩子大脑的结构。父母有必要记住,丰富多彩和自发参与的经历,有利于新生儿的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复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