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10576100000016

第16章 智能教育

1.观察能力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注意让孩子的观察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就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是较持久的知觉,也是知觉的最高的表现形式。观察是理解、记忆和思维的先导。观察力的高低对孩子智力水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龄期儿童观察力低下,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缺乏目的性和自觉性,不善于独立地对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样就使孩子的观察成了无目的的、无计划的东张西望,造成观察的肤浅、片面,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掌握,对日常生活常识认识不清,导致学习较差,独立能力偏低。比如,学龄期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经常写错别字,就是孩子观察能力较低的一个表现。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不记路,家长带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孩子记不住途经的路线,或过一段时间后,不能独自找到这一地方。这说明孩子缺乏细致的观察。

培养学龄期儿童的观察力,主要是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家长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会使孩子的观察力有明显的、迅速的提高。

首先,要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性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做事情才有方向。针对孩子观察的目的性差,家长在引导孩子观察时应指明观察的任务,特别是对复杂事物的观察。比如,针对孩子不记路的特点,在带孩子外出时要指导孩子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观察那些有特征的东西—一棵样子特别的树,一座有特征的建筑物,一个明显的广告牌、路标,一个商店等,以利于孩子记忆。家长要抓住孩子生活中细微的事情,启发、引导孩子对事物有目的地认真观察。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观察的事物感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锻炼,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最初,家长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引导孩子观察,例如让孩子玩拼图游戏,看动物画片、图形画片等,看蚂蚁搬运食物、修筑洞穴,到公园去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活动情况,观看马戏表演中动物、小丑滑稽有趣的动作、服饰等。观察后让孩子描述给家长听或以日记、作文等形式写下来。以后逐渐让孩子观察复杂的事物,例如让孩子认路等,家长要及时给以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观察能力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最后,在培养学龄期儿童的观察能力时,要指导孩子有顺序地观察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粗到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观察。例如观察一匹马,可以先观察马的整体形态,让孩子将马与其他动物如牛、驴等区别开;再观察马的颜色;然后,再看马的尾巴、耳朵、面部各有什么特征及马蹄的形态等。对有些事物的观察,还需要使用多种感觉来完成。比如,观察一个苹果,不仅需要用眼睛看其形态、颜色,还要用鼻子闻一闻其气味,用舌头尝一尝其味道,并与梨、橘子等进行比较,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活动,就能使孩子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还有的事物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系统地观察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如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等,通过这种观察可以使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

2.与人相处的能力

与人友好相处是每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目标。它不仅是孩子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交往能力的强弱对孩子的生活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于其成年后的工作、事业也会产生影响。学龄期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交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学习、生活、游戏,掌握一些交往知识,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

培养学龄期儿童的交往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交往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人的接触而逐渐形成的。通过与人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学会遵守社会公德,获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果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关爱有加,担心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会产生矛盾、打架,甚至学坏,而终日将孩子关在家里,使得孩子缺少与周围其他人接触的机会,这种情况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享受着特殊待遇,好东西自己独占,听到的都是赞美、表扬,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时间长了往往易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不懂得与别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平等互让,而这些恰恰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喜欢与一个自私自利的、专横霸道的人交往。

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冲突,发生矛盾,甚至会打架,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们之间产生矛盾后,一般都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自行解决,重归于好。这种交往—矛盾—和好的过程,正是孩子认识自我,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是逐渐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忍让,平等相待,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的过程。因此,当孩子与他人产生矛盾时家长要正确对待,做到不袒护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斥责甚至打骂别人的孩子,也不能阻止孩子以后的交往,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的矛盾,这对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及将来走上社会大有好处。

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里不要总是数落他们;从1岁开始,就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同龄孩子;要给予他们发展独立性的自由;尽可能不变换住处和上学的学校;要尽可能让孩子与其他邻里的孩子交往,并让他在穿衣、讲话、玩耍、零花钱和其他方面,都与其他孩子一样。家长也用不着把孩子的某些话当真,比如,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怎样,等等。

成人在工作中、家庭中和社会上能否与他人正常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幼年时期与其他孩子相处的情况。即使孩子在童年时代中期的英语成绩不佳或者态度恶劣,只要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高标准的要求和崇高理想的教育,就会形成他们性格的一部分,并在将来表现出来。如果家长对邻居以及他们的孩子的伙伴不满意,并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种感觉,好像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不同,并且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交朋友,那么孩子长大后就难以与人友好相处。

如果男孩子在交朋友方面有困难,那么,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到教学大纲灵活的学校或者班级去学习。这样,老师就能妥善安排教学,以便使孩子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能力为班级做贡献。这样就使别的孩子去欣赏他的优秀品质,并开始喜欢他。一个受全班同学尊敬的优秀老师在班上表扬这个孩子,就能提高孩子在班里受欢迎的程度。如果老师能安排他和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学生同桌,或者让他在活动中和这个学生搭伴去学校附近办些事,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家长在家里也可以采取多种办法帮助孩子与他人交往。比如,当孩子将小伙伴带到家里来玩的时候,家长要表现出亲切友好的态度。还要鼓励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吃饭,并给他们做他们认为“高级”的饭菜。家里在安排周末旅游、野餐、短途旅行、看电影和其他表演时,可以邀请一个孩子喜欢的小朋友一起去。

家长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仅有用钱“买”来的名望,因为这不会维持长久。家长要做的只是采取措施来给孩子提供一个机会,使孩子能够积极参与并抓住机会,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3.书面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能力及书面语言能力,其中书面语言能力又包括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儿童掌握了书面语言能力才能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文化知识,才能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因此,书面语言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儿童对知识的掌握,对儿童将来能否成才有着直接关系。学龄期以前主要发展的是孩子的口头语言能力,并且这种口头语言有时还不规范。儿童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学龄期开始的。

培养学龄期儿童的书面语言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大孩子的阅读量

书面语言是由一定量的词汇组成的。书面语言能力的高低,与孩子掌握的词汇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要掌握大量的词汇,除了学好语文课上老师讲解的词汇外,还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条件,如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为孩子借阅或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有益的、趣味性强的课外读物,如精彩的小短文、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等,并指导孩子有计划地阅读,以丰富孩子的词汇,开阔视野。在阅读的同时,要培养孩子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的习惯,以利于孩子词汇的积累。

(2)掌握基本语法

语言是由词汇组成的,但又不是词汇的简单、随意组合,必须按照一定的语法要求来组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子经过合理有序的组合,才能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儿童必须经过努力学习,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句式,加强组词、造句的基本训练,才能提高书面语言能力。

(3)听故事、讲故事

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之一。老师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故事会,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口头言语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提高书面语言能力。这种活动还可以督促孩子自觉地扩大阅读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这项活动。

(4)书面语言的应用

书面语言的应用是提高书面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儿童在掌握了大量词汇及正确语法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达到提高书面语言能力的目的。书面语言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理解,也就是阅读能力的训练。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涵。要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练习,这方面的练习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写作,也就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孩子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将其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但这种记录不能写成“流水账”,应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选择地记,这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较好的方法。第二是写作文,学龄期儿童主要是写记叙文。学生通过练习写作文,可以得到综合的书面语言能力的训练,为成年后书面表达的应用打好基础。

4.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学习就成了其主要的活动内容。优秀的学习成绩的获得,与孩子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紧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使孩子当下受益,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孩子刚上学开始。因为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问题,如果家长开始时不注意,待孩子某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已形成时再纠正,那就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有时某种不良习惯甚至终生得不到改变。

(1)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家庭作业是老师给学生们挑选的用以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练习项目。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能够起到复习、强化、巩固白天所学内容的作用。如果孩子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让家长代替完成,或根本就不做作业,这样都不能起到作业应有的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强调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绝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当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家长只能给孩子讲解、诱导,启发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决不能代替包办。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就是在老师讲新课之前,自己先行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以发现哪些是难点、重点,这样听老师讲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复习就是对所学内容的强化、巩固。完成作业就是对当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除此之外,还应指导孩子制定周复习计划或月复习计划,这样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固、扎实,并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连贯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广泛阅读的习惯

广泛阅读可使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并且可使孩子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如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借阅或给孩子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健康的报刊、书籍,并指导孩子认真阅读,逐渐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5.四项体格训练

晨跑、参与游戏、涉足大自然,乃至冷刺激训练,都是增强孩子体格的方法,同时,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孩子的精神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学龄期是青春期健康发育的基础,通过体格训练,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促进儿童生长,还能锻炼儿童的意志力。

(1)晨跑

多数小孩此阶段都较早起床,因此可以培养孩子养成晨跑的习惯。清晨空气新鲜,湿度适宜,这时起床参加晨跑,一方面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使身体得到充足的氧气,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体格。特别是寒冷季节晨跑,还可以使呼吸道黏膜得到锻炼,增强其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提高抗病能力。此外,由于晨跑对体力的消耗,可以提高孩子早饭的食欲,使孩子的早饭能摄入足够的营养。晨跑应选择平坦、安全的路线,以免发生危险。同时,晨跑的速度不宜过快,并且晨跑后与早饭之间应有十五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以免影响消化或引起肠痉挛导致腹痛。

(2)游戏

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孩子的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创造力等能得到培养和训练,而且跑、跳、追逐、投掷等动作还可以锻炼、发展儿童的体力,锻炼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父母应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鼓励孩子多参加游戏活动,并积极为孩子创造游戏条件。

(3)自然活动

郊游、爬山、游泳等,都是许多孩子喜爱的活动,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孩子能够受到阳光、空气、风、水的刺激,增强体温调节机能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阳光中的紫外线还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预防缺钙的发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冷水浴

冷水浴应从夏天开始,持之以恒,一直坚持到冬天。冷水浴后,用干毛巾擦干,并摩擦至皮肤发红为止。不能坚持全身冷水浴的孩子,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这种冷刺激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提高机体抵抗力,大大改善孩子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