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10574100000003

第3章 司马光家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曾为征东大将军。隋唐五代以后,司马家族的政治地位日渐下降。司马光的四世祖司马林、曾祖父司马政、伯祖父司马炳都以布衣而终。到了北宋初年,家世又有所转机,他的祖父司马炫考中了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节著于乡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官居四品,为人正直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考严正,并且所有的族人都生活俭朴。司马光的叔父司马沂和司马浩为掌管这个大家庭而宁愿牺牲前程。司马沂自勉自励,辛苦经营,司马浩慷慨仗义,抚恤孤寡。司马光的先辈和他们这一辈,多好学上进,从祖父司马炫到司马光这一辈,有六七人都是进士出身,他们爱好诗文,其家族世代书香,“笃学力行”,是一个具有文化传统和学问素养的文明家族。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宋朝那样官场风气十分奢侈、腐败的氛围中,不仅为官清廉,待人诚挚,而且个人生活俭朴,刻苦读书,认真做官,凡事多从百姓利益着想,在封建社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官。

家庭教育对司马光的一生影响极大。他的祖辈,尤其是他的父亲对司马光的品行和为人处事,以至于远大抱负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字公休。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五年,监西京粮料院。光修《资治通鉴》,为检阅文字。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公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擢秘书省正字。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为校书郎。四年,为修神宗实录检讨官。五年,提举西山崇福宫,卒年41岁。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教子严格,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的意识。他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的子女,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一生俭朴的生活习惯给了司马光很大的影响。司马池一生不追崇金银美服,也不喜欢华贵的打扮。因他在考中进士以后,皇帝举行喜宴,大家都戴上宫花,而唯独他不戴,还是一个同乡告诉他,这是皇帝所赐,他不得已戴上了。他一生对财利视之为“如恶恶臭”。当他身居高位以后,他依旧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到晚年的时候,他又将此美德教导儿孙,作《训俭示康》一篇专文,让子孙永远保持此优良传统。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就认真地传授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要先把书桌擦干净,并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到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家训,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因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想起了节俭。一般来说,人有一种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由苦日子转为好日子比较容易适应,而由好日子变成苦日子是难以适应的。所以,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用。节俭还是做人的美德。2000多年前的老子将节俭视为做人的法宝,历史上许多诗人学者也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倡导和讴歌节俭的美德。

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质不好的则是“危险品”。次品也好,废品也好,都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只有那些品质不好的危险品会给家庭、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幸。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切莫忽视了道德教育,记住让孩子多吃点苦,让他们学会珍惜,懂得节俭。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让孩子尝点“苦”头,学会节俭。

(1)经常给孩子讲前人、名人或者自己艰苦奋斗和节约的故事,在家庭中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的风尚。

(2)要端正家风,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让孩子受到熏陶感染。在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方面,标准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但不可大手大脚。有的父母跟着电视广告走,在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方面追求名牌、高档次,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思想。

(3)要适当控制孩子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好的父母也应注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生活水平相一致,可略高于一般学生,但不宜过于悬殊。

(4)细致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和衣物,爱护玩具,使其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

(5)注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农村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以养成他们的劳动习惯。城市的孩子也可以让他们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或者让他们到农家去帮忙,体会体力劳动的艰辛。

只有培养孩子俭朴的好习惯,才能让他长大后聚积财富,积累资本,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打下基础。让孩子尝尝“苦”头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许多“以俭养德”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永久财富。要想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就要让他们多尝尝“苦”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吃过苦的孩子、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财富来之不易,也根本不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