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追逐的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快乐,过自己想过的,所以我来到Google。”这是李开复对自己跳槽到Google最坦白的说法。同样他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里再次提到了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订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发现兴趣,勇于迈出第一步
有句谚语说的好,兴趣是目标的“导师”,它能使人主动工作、积极上进,从而开发人的潜力。李开复也是这么认为的,“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上学时代的李开复就是因为及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大胆放弃已有想法,制订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终于使自己在感兴趣的领域里获得了成功。
中学时代的李开复深受父亲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律师,因为他觉得做律师可以为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主持公道。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他选择了人文学院,目标依然是想要成为一位律师。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李开复才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这方面,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在中游。大一的生活让他很郁闷,因为他对法律、政治没有兴趣,讨厌那些娴熟的政治技巧,自然就无从制订出适合自我发展的目标。
用了一年的时间思考后,李开复开始探索自己到底想做些什么,先去学数学,也就是在这个摸索尝试的过程中他发现他所喜欢的是学校的那几台电脑,于是就去听了一个月的电脑课,没想到他比老师知道的还要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有种心花怒放的感觉、精神为之振奋,有用不完的热情和力量。于是,他每天开始疯狂地编程,这些举动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注意。
再后来,在李开复上大二的时候,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当时的李开复就告诫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热心地劝告他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大代价,但他却对朋友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若不是大学里的这个决定,今天的李开复或许依然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更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因此,他的成功是因为找了自己的兴趣,并从兴趣中发现了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的结果。
同样,比尔·盖茨曾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不仅给了他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正如惠普总裁Carly Fiorina女士说得那样,“可能很多人会告诉你,你没法完成这件事情,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但是,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所以发现你自己的兴趣和激情,然后做你想做的事情。”
所以,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你就相当于一艘停泊在港湾的船,虽然生活是安逸的,但你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此。那么,你就无法制订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奋斗目标,其结果也是无法逾越平庸。
如何挖掘自我兴趣
要想超越自己,首先得制订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目标,然而这个订立的目标到底是否适合自己,关键要找到自我兴趣的所在。
华德·迪斯尼讲过这样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当然,发现自己的兴趣及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是很困难的,大多数的人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着自己把讨厌的事情做得最好。他们经常失去了动力,没有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目标,时常遇到事业的瓶颈而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一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呢?
李开复先生认为,首先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他说的意思就是,才华和兴趣不是一码事,你有才华可能你做什么事都比较顺利,但不能说明你把每件事做好了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区分开兴趣与才华之后,下面的5个步骤或许能够让你找到自己的兴趣。
步骤一: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对于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是十分有益的,同样也是订立自我发展目标的第一步。
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人的自我意识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青年人开始走向独立生活,自我意识大大地增强了,但常常会有某些偏见。我们平时经常听人说:
“我自己我最清楚!”
“难道我还不了解自己吗?”
其实,讲这些话的人并非真正都对自己了解,即才貌、学识、成绩、贡献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等,他们要么估计得过高,要么估计得过低,因而订立的目标同样不是高就是低。那么怎么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呢?下面是认识自我的几种方法。
用“比较法”认识自己:与同年龄的伙伴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人为镜”是发现自己优缺点的最好方法。比较时,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用“自省法”认识自己:自省是人的一种自我体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来认识自己。从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用“评价法”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应该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比主观自省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相近似,则可说明自我认识较好;如果两者相差过大,则表明自我认识上有偏差,需要调整。当然,对待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认识上的完整性,不可偏听偏信,要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用“经历法”认识自己:在生活中通过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发现自己在性格、能力方面的优点和劣势。
用“二分法”认识自己: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坚持唯物、辨证的观点,对自己的认识也不例外,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
步骤二: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目标,那就是“做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安逸愿意接受生活中条条框框的限制,那么你的生活肯定是平庸的。
因此,你在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前,首先要敢于尝试新事物,寻找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兴趣之所在。关键就是要敢于走出安逸地带,才能够发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
但是你要想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订立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选择成功之路的时候,你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是允许的,关键的问题是在张望之余、顾盼之后你应该选准的自己的最佳领域。只有找到了你真正擅长的、喜爱的目标,你才会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
从李开复厌恶法律、政治课程到发现自己的兴趣在计算机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深入地进行社会实践,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短处,更发现自己的厌恶,才能最终找到自己一生要从事的职业目标。并且,只有在工作之后,你才知道你是否真正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某个行业。同时,你还会发现这个行业里面有哪些缺陷,有哪些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其实就是你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机会。
步骤三: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合理的目标规划比盲目的奋斗更重要。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你迅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周末,我们计划去郊外旅游,我们肯定会安排好时间和路线,准备好水、食物、装束、金钱……我们可以为一次旅行而准备,为吃一餐饭而规划,为下一盘棋而思考。但是,我们却很少认真地思考一下如何选择一份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束缚他,也可以解放他,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当你做出了好的选择,你就可以为自己有限的生命设计出更有意义的内容。
因此,一个好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比没有目标的奋斗更重要,而且也可以使你迅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步骤四:要有勇气寻找兴趣
我们在寻找自己的兴趣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恐惧、自我怀疑和他人的否定。只有先克服它们,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够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目标。
记住:在你寻找兴趣的时候,遇到失败是常有的事,任何结果绝不是一个结局,而是另一个开始。改变并不是指要你往某个陌生的地方走,而是要你改变一种固定的习惯。如果你害怕这样的改变,那么你就不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步骤五:骑驴找马
如果你对现有的工作不感兴趣,有马上离开的想法,那么你就可以一边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一边去寻找你感兴趣的工作。当你找到理想的工作后,你可以进行尝试和实践,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是否真的适合这份工作。这就如同你刚进浴池洗澡一样,应该小心翼翼地试试水的温度,然后再决定是否将整个身体都放进去。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重要的是拥有追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斯蒂夫·约伯斯(苹果公司总裁)
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要体会自己的感觉,喜欢什么,就要做什么,这样你就可以制订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给予自己一种前进动力。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并按兴趣发展自己。只要你对某件事情或某个行业感兴趣,你就会有意识地更加关注它,会从那里捕捉到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