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最好的自己
10573100000005

第5章 目标:超越自己的动力

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里提到了成功的第一步,那就是——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可想而知,李开复先生是多么看中“目标”这两个字啊!俗话说,鞋子好不好,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聪明人买鞋不是挑价钱贵的,也不会挑最流行的,而是最合适自己脚、穿着舒服的。若把穿鞋的道理移植到生活或工作上,就产生出一个很有用的原则,叫作“适合的才是好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执著的人,首先得看你所做的事是否适合你,合适的才是好的;不合适的,就等于重复,甚至是盲目。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鹰也好,鱼也好,它们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或搏击长空,或遨游大海,从而拥有了自由的生存状态。人也是如此,我们在制订目标时,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李开复博士认为,人生像是一部脚踏车,除非你是向前移动,否则你就会摇晃跌倒。阿拉伯国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我们所希望的人生就好像那张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个“锅”——目标的限制。有了适合你的目标才能产生并激发出超越自我的动力。

没有目标,哪来的动力

有一位网友这样问李开复先生:您好,我快27岁了,想拥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人生,为此我选择了考研,但是当我真正决定考研时,却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这时有人建议我出国,这可能又需要花几年的时间,现在我应该怎么办?

李开复的回答是:人生只有一次,我觉得你应该理解你的理想,追求你真正想要的。如果出国,也许你要多花几年的时间——学习、找工作;但是如果你找到你的兴趣所在,你就没有浪费这几年的时间。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可能你会浪费几十年。

李开复先生的回答很明确,就是让这位青年先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这样才有动力去实现它。否则,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同样,松下幸之助也这样认为:“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无法得到充实,就不能前进或发展。”松下幸之助这位经营之神之所以能打败竞争对手,拓展事业,让自己的品牌遍布全世界,就是因为他能够很好地规划人生,通过实现目标来推动自己的发展。所以,适合自己的目标就像一面鲜明的旗帜,激发着一个人不断向前,成为超越自我的第一推动力。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白雪纷飞的冬日,一群工人正在高速路的路基上紧张地工作。这时,一辆缓缓行驶的黑色小轿车打断了他们的工作,小轿车停下来,后排贵宾座上的人打开了窗户,一个低沉而又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迈迪,我的朋友,你还好吗?”

迈迪——这群工人的领头人回答说:“噢!汤姆,见到您真高兴。”

于是,迈迪和汤姆·霍斯——高速公路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1小时的交谈后,两个人热情地握手告别。

小轿车一溜烟走了,迈迪的下属纷纷涌了上来,他们对此十分惊讶……迈迪解释说,20年前他和汤姆·霍斯总裁同时在一家公路工程公司工作。

其中一个工人开玩笑地问迈迪,为什么人家成了总裁而你却在冰冷的冬日工作。迈迪听完后,很是伤感地说:“20年前,我为了2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汤姆·霍斯却是为了整条公路而工作……”

为什么起步一样的两个人最终结果却是天壤之别?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因此,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没有长期的、适合的目标,你就会被前进中的种种挫折所击倒。理由很简单,没人能像你一样关心自己的成功。你可能偶尔觉得有人阻碍你的道路,而且故意阻止你的进步,但是实际上给你阻碍最大的人就是你自己。其他人可以使你暂时停止,而你是唯一能使自己永远停止或者做下去的人。

有个叫约翰·戈达德的外国人,在他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单,称作“生命清单”。在这份排列有序的清单中,他给自己明确了所要实现的127个具体目标。比如,探索尼罗河、攀登喜马拉雅山、读完莎士比亚的著作,写一本书等。在44年后,戈达德为了实现目标,曾经18次死里逃生,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在与命运的艰苦抗争中,终于实现了106个目标,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得到了让人羡慕的荣誉。

戈达德让人感动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做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那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因此才有了那种由“生命清单”而延伸出来的高质量的人生。

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定下的伟大目标,喜人的成功归功于对目标孜孜不倦地投入。对一个健康人来说,列出一份“清单”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逐一地去完成它们,这必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每一个有志者,当务之急不仅是为自己写一份“生命清单”,更要紧的是照着既定目标,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最终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目标是计划的指南针

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目标不清楚,计划无从制订,自然也就做不成任何事。

沃尔·乔丹是某家大公司的经理。一天,因为急着去市里办一件重要的事,他命令司机开公司的车,带他到目的地。沃尔经理坐在车上,看到一辆空出租车违规肇祸,并造成了交通堵塞,于是就发起牢骚:“一辆空车没有载客,应该从从容容地开才对,为什么还这样漫无章法呢?”

正在驾驶的司机侧过脸回答道:“就因为是空车才容易出事!驾驶员因为急于找客人,总是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正要左转,心想右边客人或许多些,又临时改为右转,所以速度虽不见得快,却最易出事。倒是载了客人的车子,司机心里有一定的方向,纵使开快,也不容易肇事。”

沃尔·乔丹认为司机的话很有道理,他想: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认定方向的人,速度快而平稳;没有目标而彷徨犹豫的人,不但速度慢,且容易出错。人生必须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可能树立适合自己的计划。车子没有了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行驶,就会发生肇事违章;人如果没有了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计划生活,也就无法成就未来,这简直太可怕了!

回到家,沃尔郑重其事地把司机的话记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计划;没有好的计划,也就不能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样的人只能盲目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谈何成就未来?所以,人不能没有目标,目标是计划的指南针。

为了目标而活着

李开复曾这样告诫大学生们:没有目标,生活变得如行尸走肉一般,学习变得毫无动力,精神变得日渐颓废。的确,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他就永远到不了想去的地方,也永远实现不了心中的愿望。

早上醒来,睁开蒙眬的双眼,有些人马上就进入到一种兴奋的状态当中,忙学习、忙工作、忙事业,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而另外一些人则昏昏沉沉,无所事事,像斗败了的公鸡,打不起一点精神,甚至抱怨人生无趣。为什么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人会有如此不同的差别?原因就在于充满活力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生活中的一切都脉络清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也就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而另外一些人懒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会觉得索然无味,当然就打不起精神来了。

年已90多岁高龄的裘法祖院士,是我国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被世界医学界誉为新中国外科医学的泰斗。裘老一生都忙碌在手术台前,87岁高龄时还亲自为病人开刀治病。现在,他每天依旧清晨6时起床看书学习,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才上床就寝。裘院士说:“明确的人生目标,是我一辈子勤奋不怠的动力。”

裘法祖院士年幼家境贫寒,全靠母亲勤俭操持,才勉强维持全家9口人的生活。他回忆说:“我从小学习就特别用心,初中、高中毕业时成绩在全校学生中名列前茅。解放前的旧中国积弱不堪,医疗水平更是非常落后,我常常看到、听到熟悉的街坊和一些居民因无钱看病而忍受疾病的折磨,在痛苦中过世。读初中时我便想:如果我会治病,我就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了。那时我便立志学医,想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没钱看病的穷人恢复健康。”

在“立志学医,挽救生命”这一目标的驱动下,裘法祖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为了实现小时候的理想,他逼着自己沉下心来学习。他常到图书馆翻看各种医学书籍,时间长了,有的同学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图书馆馆长”。

二战开始后,在德国进修的裘法祖马上带夫人回到祖国,那时他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一两场手术。正是治病救人的崇高目标,使裘老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工作着。

解放后,看到国内外科水平比国外差许多,裘老就不服气。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和同事们一起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研究,最后终于在器官移植外科学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90多岁的裘老,每天还在学习,历史、传记、医书……有什么看什么。裘老在鼓励年轻人的时候说:“勤奋贵在坚持,希望青年学生能为自己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只有经常自觉自省,才能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拼搏动力。”

我们经常会讨论关于“人是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不同的人对此往往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总结起来,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是为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目标而活着。

一张纸放在太阳底下不会燃烧,但用聚焦镜把阳光聚在一个点上,纸就会燃烧。人一旦有了目标,才会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契机,一步步向理想迈进。

爱默生说过:“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这个世界就为他让路。”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你就能超脱纷繁复杂的俗事,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积极地采取行动,主动进攻生活中的困难,主动发现机会,练就独特的智慧,对目标进行时间上的有效分割,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法国一家心理研究机构显示,有明显目标的人、对目标渴求的人,比那些没有目标或者人生目标模糊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而他们本来的能力所起的作用反而显得不是特别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初中高中阶段个人资质和学习成绩看起来都很一般的孩子,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成绩突飞猛进,最后考入清华北大等著名学校的原因。

有明确人生目标所带来的动力不仅仅包括催人奋进、勇敢向前的驱动力,也包括抵制诱惑、少走弯路的自制力。明确了一生朝哪个方向走,决心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够控制自己,使言行服从和服务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排斥同目标相对立的各种诱惑;反之,连人生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在诱惑面前,你就不会有坚强的自制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调查——关于目标与人生绩效的关系。通过对一群普通人进行了25年的跟踪,发现没有目标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目标模糊的人成为蓝领;目标明确的人成为白领;目标远大,且把目标写在纸上、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最后成为社会的顶尖人士、各行各业的领袖。调查显示:目标对人生有积极影响和极端重要性。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人生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无怨无悔地过好一生,请为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并向目标挺进吧!这样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因为我们是为了目标而活着的。

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阅读李开复先生的著作,我们从中得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应该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去付诸实现,这样才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即使最后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继续向着它奋斗,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否则,每次失败后就转身离开,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正所谓: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阿波顿·辛克莱是美国著名的多产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穷困破落的家庭,父亲是个卖威士忌酒的小贩,也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儿童时代的他,几乎每天都要跑遍全市的小酒店去寻找他的父亲。找到后,他还要把踉踉跄跄的父亲送回家,然后由母亲搜索父亲的口袋,把剩下的钱全拿出来,用做第二天全家人的开支。他们一家只能住在阴暗污秽的旧房子里,而且还得不停地搬迁,因为他们经常交不起拖欠的房租而被主人驱逐。

从这样的家庭能走出辛克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在10岁以前,辛克莱没有条件去上学。但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一头跳动着的小鹿,时时刻刻撞击着他的心。为了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自修。凡是能找到的书他都读,凡是能利用的时间他一分一秒都不放过。每天在街上寻找父亲路过书店的时候,他总要贪婪地看着橱窗里摆着的精美书籍。偶尔从邻居那里借来一本书,他就如获至宝地读起来。

就这样,凭着顽强的自修精神,在入学以前,他已经熟读了大作家狄更斯等人的不朽之作,而且还把大百科全书读得烂熟。因此,进入小学刚两年,他就跳级接受高等教育了。

进入高等学校以后,家里的生活更困难了,为了照顾母亲,也为了自己的学费,他开始自学写作。由于童年时期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使他具备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跑遍了纽约各专门学校和哥伦比亚大学,以一元钱一份的价格,出售自己写的滑稽故事,并且以低价替一些杂志写小说。辛克莱写起小说、故事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每晚都可以写出8000多字,白天还能精力充沛地去上课。

大学毕业后,辛克莱仍然笔耕不辍。为了安心写作,他在一个叫纽杰赛的地方搭了一座帐篷,希望能超越自己,写出更有价值的小说来。数年之后,他的第六部作品《屠场》一发表,立刻震惊了世界文坛,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大放光彩。

辛克莱有个习惯,那就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妻子劝他早些搬回家来住,他不听,他的目标就是不写出举世闻名的作品,绝不回家。如今,他的著作在德国销售了至少有200多万册,在俄国则超过300万册。他一生共完成了48部巨著,500部以上的小著作。他的作品至少已被翻译成44个国家的文字。

李开复先生认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今天树立的目标还没完成,明天又要树立新的目标,这样浅尝辄止、翻来覆去只能失败。要想从贫穷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卓越,只有靠自己的“法宝”才能实现,这个法宝就是:朝着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来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