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的最大敌人就是对失败的恐惧。“我们没有什么害怕的,唯一值得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这是罗斯福对恐惧的描述。其实,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每个人的失败都是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你曾经放手拼搏的过程。那些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辉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曾经为了战胜困难,不断尝试的勇气。
马克·吐温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缺少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抛弃恐惧,超越自我
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困难是一面镜子,它是人生征途上的一座险峰。它照出勇士攀登的雄姿,也显出懦夫退却的身影”。同样,李开复先生在《做最好的自己》里这样描述勇气、恐惧和困难之间的关系: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恐惧和困难。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获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并由此养成勇于面对、不畏挑战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不仅是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形成的,也是在每天处理小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出来的。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疑问的时候,不妨鼓起勇气去问问师长、同学或是同事;当你因为潜在的风险而困惑不安时,不妨多问问自己: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
因此,建议大家抛弃疑虑和恐惧,做一个一往无前的勇士!
只有不怕困难,不畏挫折,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希望的顶峰。
超越自己首先要有勇气,有勇气就能藐视困难,战胜恐惧,发挥潜能,创造成功。成功者与失败者存在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成功者充满自信,相信天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而失败者过于恐惧,认为自己的脑子没有别人灵,力气没有别人大,什么事也做不好。他们只是一味地自我蔑视,自我贬损,最终束缚了思想,吓破了胆子,什么事也不敢做,当然也就无法获得成功。
其实,人人都有恐惧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化恐惧为奋进的力量,把恐惧当成向上进取的梯子。而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陷入恐惧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最终被恐惧掩埋在了深深的谷底。
一个人若被恐惧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那么,恐惧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恐惧感的产生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通常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例如,某人的字写得很好,但周围的人尤其是一些专业人士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的评价,那么这个人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恐惧感。
当恐惧感产生的时候,我们不能灰心丧气,自甘堕落,而应积极进行自我激励,化恐惧为奋进的力量,力争在某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阿德勒在学生时代的一些经历,就是鼓励我们要正视恐惧并战胜恐惧的一个范例。
在念高中的时候,阿德勒的数学成绩不太理想,老师的冷漠与同学的嘲笑,使他在头脑中加深了自己数学“低能”的印象。这使他产生了恐惧感。然而,他没有让这种消极心理一直持续下去,他相信自己可以攻破难关,他要让别人高看一眼。于是,他努力钻研数学。有一天,他解出了一道全校数学老师都没能解出的难题,这令他自己和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从此,老师十分重视他,同学们也亲近他,而他自己则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客观角度看,恐惧是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从主观角度看,恐惧感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童年的经历,影响程度更深。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但一些黑暗的阴影仍顽固地存留于潜意识当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童年时期,我们总觉得父母比我们强大,于是事事依赖他们,而父母也常常在刻意强化这种观念,例如:有时我们会把一些简单的小事做得一塌糊涂,或不敢去做一些自认为有困难的事,当这些情况发生时,父母常常指责我们是个“笨蛋”、“胆小鬼”、“没出息”……一次又一次的类似经历,让我们渐渐产生了恐惧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强者、优秀者,因此我们说,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恐惧感。但恐惧并不可怕,相反它是可以被克服、被战胜的。担任过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曾因自己浓重的德国口音而感到恐惧,童年时期的悲惨处境和移民生活更造成了他的心理负担。但是,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最终战胜了恐惧,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先天的缺陷与后天的磨难固然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人产生恐惧感。但意志坚强者善于运用一些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克服困难,超越恐惧。
恐惧就像一堵墙,面对它的时候,有些人望而却步,缩成一团,于是他们永远也走不出阴郁的日子;而有些人则勇敢地把墙推倒或是翻墙而过,于是他们进入阳光地带,收获满眼的风景。前者是失败者,后者则是成功者。
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就是一堵恐惧之墙!面对墙内墙外的风景,你会选择哪一处呢?
挑战困难,越挫越勇
李开复先生认为,困难固然可怕,但是如果没有一次次挑战困难的经历,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惧怕失败,而且还要挑战困难,做一个越挫越勇的成功人士。
凡是有困难的事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凡是敢于挑战困难的人才是能够超越自我的人。如果你面对困难时,首先产生了恐惧感又没勇气克服,那么你永远都是一个平庸的人。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崇尚“稳中求胜”,认为“凡人世险奇之事,绝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已落伍了。
成功的人都知道,坚定不移涉及抉择,而抉择则涉及困难。
一位猎人在树林中打猎,但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猎狗。他在树林中到处寻找,一无所获。他发誓,只要能发现偷猎狗的贼,他愿意供奉树林守护神一只羊。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小山丘,忽然看见山下有只花豹正在吃猎狗。
他吓得把猎枪扔到了一边,向天祈求说:“我刚发誓,如果捉到偷我猎狗的贼,我愿供奉一只羊给树林守护神。现在我已经发现那贼,我愿意失去那猎狗,并再添上一头大牛,只要我自己能安全逃离花豹。”
就在猎人弃枪逃跑的时候,花豹发现了猎人,于是猛地扑了过去,顿时猎人也变成了花豹的美食。
猎人的下场的确很悲惨,他的死完全在于自己没有勇气和花豹做斗争,假设他遇到这个情景后,能够冷静地用猎枪瞄准花豹的话,或许这头花豹就是他的猎物了。这也是那些遇到困难就躲避的人的下场,这种人在强大的困难面前被吓破胆,不仅忘掉誓言,也丢掉了成功。
胜利永远都属于那些敢于挑战困难,越挫越勇的人。
公园里,绿草如茵,蓝天如碧,两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她们蹒跚学步的孩子在玩耍,年轻的妈妈幸福地望着草地上嬉笑追逐的孩子。忽然前面一个小孩由于跑得太快,一下子跌倒在地,后面的来不及收脚,一下子压在上边,两个孩子“哇哇”地哭开了。
其中的一个母亲看见孩子跌倒了,一脸焦急地跑过去扶起孩子,“乖,宝宝不哭,妈妈打他,谁让他把宝宝绊倒?”小孩在母亲的怀里破涕而笑。另一个小孩也哭着等妈妈来扶,可母亲坐那儿没动,微笑着对孩子说:“贝贝是男子汉,来,自己爬起来。”小孩哭了半天不见母亲过来扶,自己爬起来,按照妈妈的吩咐,拍拍土,擦擦泪。两小孩又高兴地玩去了,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跌倒了,第一个小男孩一跌倒就哭,等着妈妈跑过去把自己扶起来,而第二个小孩子知道妈妈不喜欢跌倒就哭的小孩,很乖地自己起来,拍拍土,又玩去了。
后来,这两个孩子同时上幼儿园,同时上学,同时参加工作,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却不相同。第二个孩子无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每次遇到困难后,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他不断地挑战困难,不断地超越着自己,最终走向了成功。而第一个孩子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会在第一时间找父母或朋友帮忙,即便小困难也是如此。
一个妈妈教育孩子培养越挫越勇、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而另一个妈妈却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本能的勇气,致使两个孩子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得到了启发:一个敢于挑战困难,越挫越勇的人,最终才能征服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