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险的世界(科学知识大课堂)
10572500000008

第8章 探险名家(8)

穿过“海峡”的航行是艰难的,不仅航道狭窄,而且水流湍急,浅滩、沙滩、峡湾、汊流比比皆是,忽左忽右,时时有覆船的危险。麦哲伦运用熟练的航海技术,指挥船队小心翼翼地迂回前进,勘测海峡,缓慢前进。岸上人迹罕见,稍后才见南岸篝火通明,故称“火地岛”。

此处,有一明显的分汊流,麦哲伦派最大的一只船“圣安东尼奥”号去考察海峡南岸,其余船只靠北岸航行。约定5天后在沙丁鱼河口会合。接着,麦哲伦派部分船员乘小艇前去寻找海口。3天后,船员们高兴地回来喊着:“我们找到了!”喜讯传开,船员们个个欣喜若狂。

素来坚强、谨慎、沉默寡言的麦哲伦也禁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

但当4只船到了会合的时候,“圣安东尼奥”号却无影无踪。船队进行了3个星期徒劳的等待和寻找,仍杳无音信。原来,这只船上的那位葡萄牙流亡海员哥米什趁探航之机,夺占了装载船队大部分库存食品,叛逃回了西班牙。这对麦哲伦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更卑鄙的是,哥米什回国后,造谣中伤,恶意攻击麦哲伦,致使麦哲伦的岳父、妻子受尽折磨并监禁。可怜的麦哲伦之妻在他远航征途中便含冤九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相继离开人世。

1520年11月22日,剩下的3只船驶离沙丁鱼河口,继续穿行海峡。历尽千难万险,终于11月28日,冲出了这条长达310英里的海峡,驶进了渺无边涯的“大南海”。从此,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欧洲人花了20多年寻找的海峡已经找到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在西边,在地平线的后面,就应是那物产丰富的香料群岛、日本、中国和印度。

为纪念麦哲伦的功绩,人们把他所发现的海峡称为“麦哲伦海峡”。这一发现使世界航海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环球航行成功的基石。

环球航行的成功1520年11月28日,船队驶出海峡朝西北方向行进,越过赤道转而向西。说来也怪,3个多月的航行,竟然没有遇到一次大风大浪,海面平静极了。船员们都说,这真是一个太平之洋啊!从此,“太平洋”的名字便为后人沿用至今。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也有风浪,只是麦哲伦航行的路线在那个时候没有风浪罢了。

在15世纪之前,在欧洲人的地理概念中根本没有太平洋的位置。那些相信地圆说的人们,也无不认为大西洋彼岸是亚洲大陆,这也正是哥伦布至死不悔的知识背景。直到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西方人才知道这片水域,但它究竟有多大,还是个谜。麦哲伦事先心中也没有数,因此,他的估计也是错误的。他把香料群岛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距离拉长了一倍,而相对低估了太平洋的宽度。实际上,这片辽阔的水域占据了地球面积的整整三分之一还多,是一个比大西洋更加浩瀚的大洋。

船队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航行,虽然一路上风平浪静,减免了不少痛苦,但饥饿成了航行中更大的威胁。由于对航程估计不足,导致事先准备不充分,粮食、淡水严重缺乏,坏血病流行,使船队遭受了一场难以忍受的巨大灾难。难怪有人说,麦哲伦横渡太平洋,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忍耐上的功绩。

起初,还有面包干充饥,尽管它已发霉,长了蛆虫,又掺杂着老鼠尿的臭味,但无论如何可维持生命;淡水已变质发臭,但总还能供给人身体一点水分。后来连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总不能就这样饿死!有人说,牛皮可吃,这个建议给人们带点希望。他们把帆索上的包皮撕下来,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后煮着吃,才勉强解决了濒于饿死的危险;偶尔在船舱里捉到几只老鼠算是高级食品了。长期缺乏新鲜食物,坏血病蔓延,至少夺去了19人的生命。

面对茫茫大洋,何处是尽头?有人不得不建议返航。但麦哲伦坚定地说:“就算船上的牛皮全吃光了,我们还是要前进。”作为船队总指挥,他毫无怨言,永不消沉。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跛着脚,拖着疲倦的身躯探视一个个从昨夜幸存下来的病人。

1521年3月5日,船队几乎陷于绝境。船上没有一点可供吃的东西了,甲板上惟有并排躺着的身体极度虚弱的水手。多少希望、期待,都将化为泡影。但无论怎样,船队仍然在前进。少数几个强壮的水手,在坚持值班、望。就在第二天早上,望人员突然发出震耳的喊声:“陆地!陆地!”人们满怀希望地向前驶去,不久,就看清了这是个有人居住的岛屿,而且还不止一个,是群岛。原来,这里是菲律宾群岛,这里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他们先登上的是关岛。

过着原始生活的岛民,对突然来到的3艘大船很觉新奇,纷纷跑来观看。他们把许多食物送给这些不速之客,自然也随意拿走他们觉得新奇的东西。这激起了麦哲伦一行的掠夺性,他们用武力洗劫了村庄,并付之一炬。几天后,他们又在另一岛上获取了更多的食物。船员们的身体逐渐康复,可以继续西行了。

突然有一天,当船队在这里的一个海岛停泊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麦哲伦的注意:他的那个马来西亚奴仆,竟能和这里的居民交谈!麦哲伦恍然大悟。原来,他已来到了东方讲马来语的世界了,实际上已成功地环绕地球一周了。8年前即1513年,他离开了东印度群岛,越离越远,而今他又正在向它靠近。

已经到达东方,这激起了麦哲伦的传教热情。因此,他没有立即去摩鲁古群岛完成这最后一段航程,而在一个叫宿务岛的岸边临时设立了圣坛,由他的奴仆当翻译,向岛民讲道。麦哲伦的讲道颇能打动人心,不到一个星期,就有几十个头人和数百个平民要求洗礼入教,连宿务的酋长也来了。麦哲伦与这位酋长结成了“神圣同盟”,从而确立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群岛上的权威。

当时,只有马克坦小岛上的酋长不服教化。麦哲伦冒失地带领50来个船员,乘3只小艇前去小岛,企图以势压人,结果遭到顽强反抗。船员们纷纷逃回小艇,跛着脚压阵的麦哲伦腿上中箭,脸部又被刺伤,正欲拔刀回击,可因右臂受伤只能拔出一半,便被印第安人刺死。

麦哲伦一死,船员们与宿务岛上的土著人关系急剧恶化。5月1日,宿务岛的酋长假意请17名船员赴宴,席中大部分船员被杀害。

那些未赴宴的幸存者见势不妙,立刻解缆启程。现在只剩下113人,难以应付3只船的工作,况且“康塞普尼翁”号已损坏,便烧了它,驾着两艘船去寻找香料群岛了。

由于失去了麦哲伦的指挥,两只船漫无目的地在菲律宾水域漂泊了6个月,后来,遇到当地两只小船,才打听到摩鲁古群岛的位置。

11月8日,船队来到了提多尔岛。当船员们得知这就是朝夕盼望的香料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时,个个兴奋已极,齐谢上帝,鸣炮庆贺。至此,历尽艰难险阻,耗时25个月,梦寐以求的香料群岛终于呈现在眼前。

多么富饶的岛屿,这里郁郁葱葱,到处都有丁香树,各种香料应有尽有——丁香、肉豆蔻、肉桂、胡椒、生姜、香石竹等。他们迫不及待地抢购各种香料,甚至用衣物、礼炮、皮带等去交换宝物。超负荷的装船,使旗舰未启船便开始裂缝。一切应急措施都无济于事,不得已留下来修理。后来,这只船为葡萄牙所夺,全体船员成了俘虏,不少人被折磨而死,只有少数人受尽磨难后回到了西班牙。

“维多利亚”号在德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12月朝西南方向驶入印度洋,踏上归国的征途。

由于已进入葡萄牙势力范围,为避免葡萄牙人的迫害,1522年1月26日,“维多利亚”号在帝汶岛再次储备了粮食和淡水,取向西南,远离海岸,横渡印度洋。于是又一次艰难的不停靠航行开始了。他们忍饥受冻,在逆风、严寒中行进,好不容易绕过狂怒的好望角,颠簸驶进了南大西洋。由于风暴常常袭击,航行十分缓慢。不久,饥饿、坏血病又一次夺去了21人的生命。无奈,卡诺不得不挥船驶进葡属佛得角群岛,但淡水、粮食尚未补齐,便被葡当局发现,只好丢下被捕去的12名船员,余下的18人急忙扭头驶往海上,才幸免于难。

1522年9月6日,这18名极度衰弱的人,总算回到了西班牙。8日,在凯旋的礼炮声中,“维多利亚”号驶进塞维利亚港停泊。这时离出发已有3年了,首次从东向西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

岸上的人群惊讶地看着这18名幸存着蹒跚地走下舷梯。他们没有忘记这次远航的总指挥麦哲伦,第二天,他们拖着疲倦的身子,点着蜡烛,赤脚走向教堂,祭奠了麦哲伦。

麦哲伦的功与过

麦哲伦是个实干家,他以亲身的环球航行实践,向全世界宣告:地球是圆的。“地圆说”的证实,推动了人类科学思想和航海文明的进步,扩大了人类的地理知识视野,引起了一场地理学革命。它证明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是海域,而非陆地,世界的海洋是一个统一体,从海洋上可以环航地球的真理。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科学。

尽管西班牙国王查理认为卡诺是第一个绕地球航行的人,并赐给他一枚罗德骑士团勋章。但事实上,这个荣誉无疑应属于麦哲伦。正如自始至终担任这次环航记录的比加费塔评价的:

“他(麦哲伦)的天才的最好证明,就是他比谁都早地环航了地球。”

当然,麦哲伦与同时代的哥伦布、达·伽马一样,也充当了殖民主义的开路先锋,作为残暴的殖民主义者,不光彩地结束了一生。

但是,麦哲伦那勇于探险、敢于献身于挚爱的事业中的顽强毅力,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克服各种困难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