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570400000043

第43章 常与松竹伴,美景可延年

苏轼是位养生大家,他和孙思邈一样,对环境与养生的关系也十分在意。他认为优美的居住环境对身体和心情都是有好处的,所以他一生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不管是位极人臣、仕途得意,还是谪居僻壤、穷困艰难,他都尽量为自己选择优美的居住环境,使身心沉浸在宁静、清幽之中,求得物我之间的和谐,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苏轼初入仕途时,当地太守仰慕他的才气,特意安排他住最好的官舍,可苏轼却看中了松林间的一处旧官房,欣然住了进去。他说与松柏为邻能祛邪气,少欲念,清身心,盈精气。他还在庭前养花栽竹,营造了一片“竹色入帘青”的美景。这样在繁忙的公事之余,就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来放松和休息。

谪居黄州时,政治上处于最低谷的苏东坡只能住在一间旧驿站里,物质上极其艰难,但他一眼就看上了这里的美景。“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居住环境的优美使他在逆境中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心态平和,不但身体强壮、精神饱满,还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气候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有好处的,处在鸟语花香之中,心情会自然而然地放松,使身体的各项机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几乎所有的疗养院都建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这正说明了环境对养生的作用。我国著名的长寿村都是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在这些地方,人与自然和谐而亲近,环境给了人最好的滋养。

上海的苏局仙老人1882年生于周浦镇,是苏轼的第28世孙。在环境养生方面,他也深得先人的真传。在上海周浦镇附近,青翠的竹林掩映着几间瓦房,潺潺的溪水从房前流过,这就是老人居住多年的“水石居”。老人喜欢水石,他说“水是清的,石是坚的”,他的一生亦如水石般淡泊,心境也如水石般明净。老人1906年中秀才,1985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1992年12月30日以110岁高龄无疾而终,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秀才。

在河北省境内的太行山深处,有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该村人均寿命85岁,最长寿的有130多岁,四代同堂的比比皆是。这里青山环抱、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方圆百里没有工厂。当地人感受不到,而外地人一进山口,就明显感受到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如饮甘泉。

在四川都江堰,2003年年底百岁老人已达62人,年龄最大的114岁。当地流传着“六十老人比较小,七十老人不算老,八十老人满街跑,九十老人随便找,百岁老人精神好”的顺口溜。一位姓万的百岁老人,是远近闻名的“老猴子”。他一生爱爬树修枝,100岁时还承包着附近的上百棵大树。

专家认为,长寿村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风景优美、水源洁净、植被丰富、空气清新,这些对健康都非常有好处。

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很难再找到像苏轼或长寿村那样的居住环境了。空气、噪声、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捆扰着人们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更加重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除了爱护环境、以身作则外,还要像苏轼那样,重视环境养生,尽量选择和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比如买房时选择绿化好的小区,居室朝南,使阳光更多地投向室内,装修时使用无公害的材料,保持居室环境的卫生,在室内和阳台上养一些花草等,这些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措施,是促进健康的“营养素”。

只要认识到环境对养生的良好作用,用心去经营,我们依然能在生活环境不佳的现代社会,达到环境养生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