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570400000004

第4章 虚静无为,知足常乐

在老子的养生经验中,虚静无为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则。《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要进入道的境界,必须守虚至诚,守静至笃,而养生亦然。一般来说,人的内心总是被各种杂念占据着,于是劳心劳神,殚精竭虑,气散于中,精耗于内,从而损害健康。要防止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平心静气则欲望不起,杂念不生,从而达到心清神静、形神相亲的养生境界。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知府名叫赵开雍,字五弦,他有“地僻只愁邻瘴气,官闲且得看梅花”之句,广为传诵。赵开雍酷爱垂柳。他晚年远离官场,隐居穷乡僻壤,选了一个与人无争的所在,营建草堂数间,在周围广植柳树。赵氏平日就漫步柳林,吟诗作赋,尽写垂柳之情态。

赵氏草堂周围碧溪环绕、绿柳成荫,环境清幽,五弦老人称之为“深柳读书屋”。老人每日生活在这平静、安定的氛围中,心无杂念,不管人世纷扰,除了怡情悦性别无所求,所以处处流露出平和自然的心境。

赵开雍平生爱柳,归隐养老时终能与柳为伴,得偿心愿,在静养怡神的过程中能固其根本,不仅学问大进,还心境澄澈,得以高寿。赵开雍享年85岁,时人称之为“柳翁太守”。

无独有偶,与“柳翁”同时的还有一位“匏翁”,名朱宸,字勖,号“界陶”。此人遭际坎坷,在仕途失意之时妻子逝世,他从此一病不起。幸遇一位良医为他宽解心怀,之后他自建“匏叶山庄”,人称“匏翁”。

“匏翁”静养于园林之中,不再受功名之绊,久而久之,精神上的创伤逐渐平复。据说界陶老人每日都静坐于匏棚下,凝神养气,匏叶的清香弥漫其间,累累的匏瓜更让人欣喜。

匏翁以匏瓜凝神静气,是保持心境平和的重要养生方法。静谧的环境使他忘记烦恼,杂念全无,不仅从疾病中脱身,还能安享晚年。看来老子虚静的主张,在养生上确有可取之处,若整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形神俱疲,衰老不期而至,又怎么能长生呢?

无为和虚静是相辅相成的,“静则无为”,无为才能守静。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意思,而是指按照事物的自身规律使其顺利发展,不强加干涉。老子认为以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涉人的成长和生活,结果就如揠苗助长,无功反而有害。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态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

老子说“虚静为天下正”“无为而无不为”,虚静无为就是恢复人道之自然,以不变应万变,使人的精神永远处于轻松、释然的状态。他的后学庄子也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虚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是有启发的,但必须指出的是,静只是养生的一个方面,与它对立的一个方面就是动,运动也是养生学中不可或缺的,我们在自己的养生实践中应该做到动静结合。

我们都知道,“知足者常乐”不仅是老子著名的哲学思想,同样也是老子养生之道的精髓。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就是老子的“贵生”思想。他看到了世人的通病,即一味地追求名利,眼里只容得下“名利”二字,以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结果反被名利所害。老子并不是让人们放弃对物质的追求,而是告诫人们不要贪得无厌,为了争名夺利而不顾一切。《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真正“贵生”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是可以满足的,什么是不可以满足的,有了清醒的认知,然后去克制那些不能满足的欲望,从名利得失的纠缠中挣脱出来,潜心修身养性,获得自我满足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的愉悦。

后周广顺年间,有个叫冯道的人,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共事十位君主,他对自己的政治生涯颇为自得,自号“长乐老”。然而致仕之后,突然离开相位“宝座”,他若有所失、闷闷不乐。四朝宰相的风光已成了“明日黄花”,在失落、抑郁、痛苦的折磨下他精神涣散,终于病倒了。

“长乐老”病在“不知足”,念念不忘昔日的风光,不甘今日之平淡。医生对他说“治病必究其因”,劝他淡泊名利,学老庄之道。《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老人与其把精力放在求官守财上,不如益寿延年,毕竟知足才能常乐。长乐老听从医生的劝告,正视现在的布衣身份,从而摆脱了官场名利的纠缠,他说:“知足,知足,常足矣。”

后来的这位“长乐老”不仅有乐可求,而且也成了一位长寿之人。

老子说的知足不是一味地消极,而是顺应自然的常理,尽量祛除不必要的欲望和贪念,使精神放松,思虑精纯。所谓“知足”其实是一种智慧,它不是对现状的满足与盲从,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对自己的肯定,对生活的感恩,对无法改变的情况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这样才有利于养生,也有利于专注于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

虚静无为,知足常乐,是老子养生思想的精华,对于思想和生活一样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