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570400000026

第26章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与食疗

孙思邈对饮食之道的研究相当精深,他非常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所以他的养生思想中有很多是与饮食有关的。他指出合理的饮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他主张饮食有节,五味贵和,不能偏嗜。饮食调养宜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等。概括起来,孙思邈的饮食养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素食为主。他主张平常应少吃肉及范菜(腌制的菜),凡“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切勿贪多,“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应以素食为主,不偏嗜,使五脏各有所养。孙思邈为了更进一步说明素食的好处,还把关中人与南方人的食性与健康做了比较。他指出:关中一带的人们,有节俭的风俗,餐桌上的食物并不丰富,没有多少鱼肉,都是普通饭菜,而且多为素食,但这一带的人却“少病而长寿”;而江南岭表一带,物产丰富,生活也比较富足,“海陆鱿肴,无所不备”,但那里的人们却经常患病,长寿者少,早夭者众。他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做了这样的比较,说明素食的好处,是很有道理的。

二是提倡淡食,他认为清淡的饮食最有利于养生。孙思邈主张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佳,不能花天酒地,醇酒厚味,长此以往,就会积久为患。所以脂腻膏厚少食为佳,咸则伤筋,常以淡食为善。营养学的研究表明,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一旦缺盐,人就会感到头痛、乏力、恶心,血压下降,甚至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但盐也不能摄取过多,盐吃得过量会使血压升高,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胃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会相应增加。所以平时的饭菜不应过咸,清淡一些才健康。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讲述了曹操会见正议郎董昭的故事。当时正是大荒之年,粮食歉收,人们食不果腹,“官僚军民皆有饥色”,唯有董昭精神充足、容光焕发,曹操大为不解,就问他是何故。董昭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平时有吃淡食的习惯。

我国古代的养生家都强调饮食“厚不如薄,多不如少”,《寿世传真》中就说“茹淡者安,茹厚者危”。看来清淡的饮食是必要的。有的人“口重”,喜欢吃咸食,为了健康着想,应该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口味。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1864年生于四川,1962年以98岁高龄辞世。说起他的养生之道,一般人都会认为他精通医术,这对养生是一大优势,但萧老却更推崇自己的饮食习惯。他不偏食,只是早年喜欢吃辣,晚年逐渐减少,饮食力求清淡。早餐通常是牛奶和甜味的糕点,正餐多是一荤一素,荤菜肉少而菜多,盐是必须少放的,以米饭为主食。这种清淡、合理的饮食习惯,也是萧先生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平五味,即五味调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又说:“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这些不仅符合我国传统的医学观点,而且有的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比如“咸多伤心”,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发病轻重与人的食盐量成正比,所以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都实行盐控制疗法。

四是戒生食。孙思邈强调不能生食冷饮。他在《千金要方·道林》中说:“勿食生粟、生米、小豆。”“深阴地冷,水不可饮。”尤其对于肉类,他主张“勿生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煮烂。”

现在我们知道,生菜、生肉都可能有寄生虫或病毒,生吃就有感染的危险。另外,生、冷、硬的食物也不利于消化,容易引发肠胃炎和其他消化道疾病。所以食物最好不要生吃,尤其是肉类。

五是戒陈腐。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一切陈腐的食物都可能诱发疾病或引起食物中毒,对健康危害很大。所以我们在平时购买食物或做饭时,不要太多,吃不新鲜的食物会影响健康,扔掉又造成浪费。有的人为了方便,一次做出一天甚至几天的食物来放在冰箱里,这样的方法更不可取。另外,在购买食物时,一定要看清楚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六是注意食后卫生。孙思邈在饭后活动方面,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他提出饭后要漱口,他说“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他提醒人们“热食后汗出,勿当风,发痉头疼,令人目涩”;“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忌“饱食即卧”,否则“乃生百病,不消成积”,他提倡“食毕当步行踌躇”,缓慢地散步以助消化。这些都是他的经验之谈。

七是注意饮食的气氛。孙思邈说“尝食,须去烦脑”,他在这里强调的是吃饭时的心情和气氛。吃饭时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不带着怒气、恶意和难题上桌,不板起脸吃饭。和家人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排除影响食欲的不利因素,切不可在吃饭时发火。吃饭时有好心情,一天都有好心情,这一点我们都有体会。吃饭时的气氛,不仅对促进食欲和健康有密切关系,对促进家庭的和睦也举足轻重。

民以食为天,孙思邈在饮食方面的论述十分周详,除了上面的内容,他对食物的营养、味性也很讲究。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尤其是老年人,在饮食上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营养均衡。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苏祖裴,享年101岁。她主张老年人的饮食不要过多,但一定要营养均衡。苏祖裴的日常饮食比较简单,早餐一杯牛奶、几块饼干、一个鸡蛋,中晚餐常吃豆制品、绿色蔬菜和水果,肉虽然不喜欢但也吃一点。这样的饮食习惯虽简单但营养均衡,对健康非常有利。

孙思邈尤其注重食疗,提倡有病先用食疗,食疗不愈,然后用药。他本人就经常吃一点茯苓酥、杏仁酥等,以调补身体。食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医学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但食物的偏性要弱得多,作用缓和,重于调补,只要配制得法,烹调有方,对身体不会带来危害。谷肉果菜等食物本身就是人体营养的来源,它们既可以作为疾病恢复期的调治手段,也可以作为配合药物治病的辅助措施来应用。

食疗也需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有一定的选择性,不能随意为之。食疗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但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中国传统医学食疗也是针对虚症而言,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如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心悸怔忡、头晕耳鸣、脉虚无力等气虚症状时,可选用淮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大枣、猪肉、猪肚等食物;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眩晕失眠、脉细无力等血虚症状时,可选用红枣、桂圆、动物肝脏、鸡肉、蛋类、奶类、胡萝卜、菠菜等;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腰酸乏力、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脉数无力等阴虚症状时,可选用百合、麦冬、蜂蜜、银耳、雪梨、鸭肉、甲鱼等;如出现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恶寒肢冷、神疲嗜睡等阳虚症状时,可选用核桃肉、韭菜、干姜、羊肉、狗肉、狗鞭、鳝鱼等温补阳气之品。

中国传统医学食疗还讲究烹调方法,一般来说,炸、烤、煎、爆易破坏食物的有效成分或改变其性质,降低治疗作用,并且难以消化吸收。所以,食补的膳食宜采用蒸、炖、煮或煲汤等方法。

此外,食补也和药补一样,存在着忌口的问题,如“肾病少吃咸,糖尿病少吃甜”;血脂高者应少吃蛋黄、动物内脏、脑及骨髓;便秘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如果自己不是很清楚,要向医生咨询。

食疗或食补是治疗虚症的一种方法,运用得当,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病后肠胃功能虚弱的人,常常更需要“食补”。通过饮食调理,补养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和恢复体质,往往能起到药物不能替代的作用。

我们每天都要靠食物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体质。孙思邈对100多种食物进行过研究,希望能指导人们的日常饮食。如果我们都能像孙真人那样,注意平时的营养搭配和饮食卫生,再掌握一些食疗的知识,在身体虚弱的时候及时调养,这对我们日常的养生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