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570400000018

第18章 任逍遥,无滞碍

在庄子的养生思想中,不管是顺应自然、忘却情感,还是无私无欲,都是为了追求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他说“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活状态是充满牵绊和负累的,是不自由的,这与养生背道而驰,所以他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所有的养生观点都立足于“尽人事、安天命、任逍遥”的思想上,他养生的最高境界“尽年”,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绝对的自由,是一种无滞无碍的境界。

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坦荡、处世旷达的精神境界,他认为这才是养生的最主要方面,就像现代人说的:精神系统的健康是人长寿的首要条件。而要达到“精神系统的健康”,庄子强调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是最易引发苦恼、造成伤害的,尤其是对精神的“重伤”。所以人要想长寿,必须情绪稳定,无忧无虑,安逸自在,始终保持精神系统的正常运行,使之处于逍遥而无滞碍的最佳状态,就能心宽体健,尽得寿福之乐了。

庄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观点。他说沼泽里的野鸡,走十几步才能找到一点吃的,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虽然生活得不安逸,但它却拥有自由。而畜养在笼子里的呢,虽然看上去神气十足,生活却不愉快。它们饮食充足,但有翅难飞,蹦跳不得,每日无精打采,因此难以全生。

庄子以此说明一个人长期被禁锢于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中,必然会忧愁苦闷,“病由心生”。精神上受到桎梏,是养生之大害。只有扫除精神上的障碍,才能“豁达而多寿”。

他把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和“笼中雉”做比较。他认为天命使然的形体的残疾对于养生并无影响,所以右师神全而形残也无碍于养生,而雉在樊笼里虽饮食无缺,却没有自由,生活得并不舒适。说明养生应以精神的逍遥自得为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处于烦恼和忧愁的状态中,不仅会加速人的衰老,而且患高血压、精神病、心脏病、肝胆病、癌症等疾病的几率也会增加。如果能超然地看待一切,不去事事计较,使精神自由而无滞碍,把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心胸坦然、精神愉快,减少对“大脑保卫系统”的不必要的刺激,就能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自幼喜读《庄子》,一生追求庄子“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出游,途中突然下起雨来,由于大家都没带雨具,“同行皆狼狈”,朋友们怨声载道,只有苏轼不改其度,还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佳词妙句。苏轼在官场上曾屡受打击,但他对一切都不予介怀,能随缘自适,所以能经受住一生的坎坷,是精神养生的典范。

清代的大才子袁枚,年轻时曾入朝为官,但不久他就厌倦了那种没有自由、虚伪应酬的生活,于33岁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下筑随园,开始了他远离纷扰、超尘脱俗的生活。终日怡情山水、躬耕垄亩的生活使他保持着自由、平和的心境,他说自己“悲喜适度胸若谷”,这种泰然自若的生活状态不仅使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写出了著名的《随园诗话》,还使他能有82岁的高寿。

庄子认为人的精神达到了逍遥无牵绊的境界之后,忧患等思虑就不能侵入内心,外界的邪气也无法伤及身体,没有什么能影响内心的自足自乐,于是使人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饱满。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还不太容易,但有意识地朝这方面要求自己,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极有帮助的,是养生的好方法。